第16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共识 | 首次推荐液体活检用于术后MRD检测
2019年3月1日,由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和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主办的第16届中国肺癌高峰论坛在广州盛大召开。本届论坛以“肺癌围术期精准治疗:实践、探索、共战”为主题,国内肺癌领域专家汇聚一堂,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共话肺癌围术期治疗。
专家们共同探讨了可手术切除肺癌的围术期治疗的诸多疑问,例如,如何精准筛选获益人群、如何选择围术期治疗模式、新辅助治疗病理缓解评价和标准等问题,以期通过本次大会的详细讨论达成共识。
受组委员的邀请,同时也呼应本届肺癌高峰论坛主题,燃石医学COO揣少坤博士在“探索篇专题”为与会专家分享了演讲:围术期治疗转化型研究机遇与挑战。
围术期治疗转化型研究机遇与挑战
揣少坤博士
揣博士首先指出围术期肺癌患者转化研究的一些典型问题:基因检测能否帮助临床筛选对治疗有效的患者、检测能否帮助临床准确预测DFS与OS等预后、液体活检在应用于早期患者时能否检出微小残留病灶(MRD)以及MRD 是否关联预后、持续动态监控能否更早探测复发迹象从而使患者更早临床获益等。
随着大规模临床研究的推进,其中很多问题其实已经有了答案提示。对于如何治疗,靶向药物的应用在辅助治疗场景里已经获得了成功,免疫治疗在应用于新辅助治疗场景时不仅取得了很好的疗效,TMB作为标志物也给了临床很大的惊喜。我们发现,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在晚期患者中的患者筛选逻辑在早期患者中可重复,甚至更清晰。
针对分子检测能否帮助临床准确预测预后DFS与OS的问题,TRACERx等一系列已经发表的研究和燃石近千例、回溯性、大队列肺癌样本的合作研究结果,都发现分子特征对临床疗效预测具有强烈的亚型特异性,燃石内部数据还发现分子检测可以在临床特征表现还不明显时辨别出I期肺腺癌/肺鳞癌高危患者等现象,这些都提示我们分子特征与临床特征结合可以显著提升预后预测准确性。
现场专家对液体活检如何应用于早期患者充满好奇,同时也伴随着困惑。揣博士指出,其实早在2016年,乳腺癌和结直肠癌中就有相关文章发表,术后2-4周/4-10周ctDNA清零的患者的预后将显著好于ctDNA无法清零的患者,TRACERx研究也指出ctDNA丰度与肿瘤体积呈现线性关系。
然而,现在我们拥有的技术到底可以多早期探索到患者的肿瘤负荷?揣博士与现场专家分享了燃石在此方面多年积累的经验总结,指出:
UMI技术(一种基于分子标签的ctDNA液体活检技术,燃石专利)配合一定量级的测序深度适用于围术期NSCLC患者
LoD需达到 0.1% 以下
肺腺癌阳性率远低于鳞癌+小细胞癌,EGFR阳性人群尤甚
围术期应用:灵敏度重要性 >>panel size
演讲的最后,揣博士将液体活检在肺癌全程管理中的应用和围术期转化研究的全程进行了回顾,相信随着相关知识体系和临床探索发现的不断完善,肺癌围术期精准治疗可望实现越来越多的成熟应用。
首次推荐液体活检用于术后MRD检测
从2004年到2019年,中国肺癌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6届,发展成为肺癌领域最具权威的学术论坛之一。不管是本届论坛主题,还是既往“NGS与液体活检在临床中的应用”、“精准与联合:共谱免疫治疗新乐章”等主题,我们都可喜的发现,肺癌专家已经越来越重视精准检测对临床治疗的应用价值。
吴一龙教授共识总结
同时,本届论坛达成的共识中,也首次推荐液体活检用于术后MRD检测(2B类推荐)——液体活检是非侵入性监测治疗反应的有效工具:
肺癌根治性手术或放疗后仍可检测到的ctDNA,可作为预测高复发风险的敏感性、特异性标志物;
治疗后短时间内检测到微小残留病灶和辅助治疗期间ctDNA变化可能预测生存;
未来的临床试验应包括对液体活检样本的连续收集、和测试是否能用于预测新辅助治疗的早期治疗反应,联同MPR和pCR以识别出可能受益于新辅助或辅助治疗的患者。
作为国内肿瘤液体活检的实践者,燃石将继续推动液体活检用于围手术期治疗的转化研究,把精准的检测技术应用于临床,服务于更多的肿瘤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