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Dramaclub |《Sing Street》,80年代永远迷人

大蜜蜜 miss蜜的美好事物集中营 2021-09-07

Fun · Fabulous · Fashionable · Fantastic
好玩的 · 惊艳的 · 时髦的 · 梦幻的
Beautique · Lifestyle · Travel · Shopaholic
美妆 · 生活方式 · 旅行 · 购物 

“ | ” 为干货分享 ,“ || ”  为品牌推广

公众号ID:missmi204
新浪微博:@蜜总的美好事物集中营



Halo,
Every Barbie🍑


夹杂在《信条》&《花木兰》这种各路博主都剖析了无数次的热门电影面前,蜜总想在这里献上一部前几年错过的“遗珠”👉👉《Sing Street》。

2016年国外上了,没想到有生之年可以等到它引进
 

约翰·卡尼自编自导的“音乐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前两部:《曾经》和《再次出发之纽约遇见你》,相信大家应该都看过。






《Sing Street》电影讲述了男主角Conor家庭濒临破产破碎,不得已转学到一间古板苛刻的教会学校。他被校霸欺负、不断被边缘化,直到遇到Raphina,为了撩妹,他一拍大腿,决定组一支乐队。


电影名中文译作《初恋这首情歌》,港版的译名“唱通街”,倒是更一语中的。粤语里是肆意宣扬、唱翻众人的意思。倒是跟男主角Conor组织的末流乐队无比搭配。



追溯到80年代爱尔兰,正直经济低迷,影响了一代人的迷惘和失落。《Sing Street》里没有光鲜靓丽的少男少女,他们是一群浪荡子,学校里的边缘人,整日正经事不做,早早学会了愤世嫉俗。


就好像男主角哥哥形容的那种“Happy-Sad”,这一刻的快乐,迅速掩盖于淡淡又挥之不去的忧伤。

 
幸好,还有音乐。这是他们紧紧抓住的微弱的希望。

 
01把初恋谱成歌

片中音乐自然是重头戏。



上世纪的80年代,无疑是造星的岁月,无数经典乐队和独立唱作人崛起,欧洲乐坛闪现从未有过的生机。
 
New Wave Movements(新浪潮运动、新浪漫主义)从70年代末开始,一直持续到90年代初,深刻地影响着音乐和电影两大领域。
 

如果说New Wave像是一场席卷欧洲大陆的飓风,那么位于英国伦敦的Blitz酒吧则是这场飓风中最核心的暴风眼。就像现在的网红店,大家上头一样的在这里打卡。



这家位于圣马丁学院和中央学院的酒吧,在当时的伦敦可以说是Fancy People的避难所。在Blitz什么样诡异的奇装异服和大胆时髦的妆容,你都能见得到。




英国帽子之父Stephen Jones、Dior传奇设计师John Galliano(红到现在的马鞍包就是他设计的)、风靡全球的时尚偶像BoyGeorge......都曾是Blitz的常客,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Blitz Kids。




Blitz Kids不能忍受单调、朴素、性冷淡Any More,就是要越华丽+越夸张+越吸睛越好,这哪里是泡吧,这是一场民间的时髦Battle。

回到音乐上,80年代的New Wave风格承接之前大胆放浪的朋克音乐,同时融入更多电子乐和流行乐元素,使其更加的专业与艺术。
 

作为曾经的乐队贝斯手,导演约翰卡尼的音乐品味不容置疑。他借剧中人物之口,表达了许多自己对音乐的价值理念。
 
电影里Conor刚开始组建乐队、招兵买马的时候,被贝斯手突然考到一个问题,你觉得Duran Duran乐队怎么样?他急中生智背出哥哥曾经的评价,果不其然获得好评,也因此为自己赢得一枚大将。

 
Duran Duran究竟是一支怎样的乐队?


放眼80年代欧洲,Duran Duran绝对是个传奇。黛安娜王妃说这是她最爱的乐队,英媒则直接把他们跟Beatles比较。
 

主唱Simon Le Bon,吉他手AndyTaylor,贝斯手John Taylor,鼓手RogerTaylor,键盘手Nick Rhodes,闪耀五人组于1980年正式集结。

 


第一张专辑《Duran Duran》让他们声名鹊起,单曲《Planet  Earth》和《Girl On Film》则彻底在年轻人中掀起”杜伦热“。他们疯狂讨论模仿他们的穿着打扮与时尚风格,街头巷尾全是杜伦粉,世纪偶像也不过如此了。


除了Duran Duran,The Cure、Sex Pistols、The Police……这些早已名留青史的经典乐队轮番出场,他们有的华丽精巧,延续新浪漫主义之梦;有的扎根现实,大胆讽刺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但不管是何种风格,都是带动年轻人积极思考社会与现实的进步之音。




02时尚就是“再大胆一点”

时尚作家Nicholas Coleridge在《时尚阴谋》中,曾经记录到这样的局面,“喘息声,世界为你而惊讶。天桥上走着猫步的模特们穿着的服饰比例是如此怪异,是那样颠倒无章,颠覆了传统的逻辑。”



80年代的时尚是非常大胆、炫彩,在以美国为首的经济迅猛发展下,人们兜里有了更多的钱,同时个人的意志也在不断放大。也就是所谓“Me-ism”,开始更多被放进时尚的设计里。
 

第一个特征就是衣服廓形结构,越来越“飞”,挣脱了以往的传统造型。最著名标志不就是Power Suit?!撒切尔夫人带动了女性自我意识的唤醒,它不强调性别,男性女性皆可穿着。




 
权力套装的流行也恰恰说明了,在经济发展的年代,文化更趋向包容,女性话语权增加,Womenpower先一步用服装诉出。这种套装的垫肩宽大到夸张的地步,直接打破了性别界限,时装界男女平权的第一枪。


还记得《Why Women Kill?》中的刘玉玲,穿着也非常符合当时年代的审美诉求。夸张、华丽、Never嫌多。


彼时对于女性的审美是更偏向阳光健康、小麦肤色,连模特儿都是Cindy Crawford式的野生感美人,像Kate Moss那样苍白纤弱的美,则是九十年代的流行了。
 



再献上一张Cindy Crawford和老佛爷在世界模特大赛上的合影。别看合照是近四十年前,奇妙的是老佛爷在我的印象中,竟然一直是这幅模样。




整个八十年代是在各个方面的绚烂,从颜色到廓形结构,甚至配饰(耳环的大小粗细、发带的明丽),朝气蓬勃,个性十足。

而《Sing Street》里的乐队风,Conor打扮得神似Paul McCartney,而乐器天才好基友则像极了John Lenon(也不知道是有意为之还是个巧合?)


总之大家平常都穿的是普普通通上学仔,一开始玩音乐,就仿佛触发了另一个世界的开关,从外到内的酷起来。
 
彩色西装、窄沿帽、大墨镜,都往身上招呼;皮裤、丝绒、拉夫领,总之一切drama的元素此时显得再正常不过,颜色越出挑跳跃越好。


要知道80年代可是摇滚教母VivienneWestwood的年代啊,由她设计的海盗系列,便开启了此类华丽性感服饰风的大门。很多来自古早年代的元素重新复活,融合于叛逆、新潮和不羁的造型中,让当时的人们如痴如醉。



一切都朝着“Bigger and Fancier”的方向走,甚至连发型也是。
 
八十年代经典的鯔鱼头“Mullet Hairdo”。特点是从头顶到发尾,都高耸而蓬松,整个造型从后面看像极了鯔鱼的后背,故而得名。没错,左1就是SJP





不光男孩子,连女生也热爱这种发型。正面和侧面被剪短,留起了背面的头发,显得女孩子爽朗里带着中性感,也正符合了八十年代的时尚审美。


看过《Sing Street》的朋友,一定会对他们第一次拍MV的情节印象深刻。MV开拍前,Raphina拎着大盒化妆箱出现,给Band小伙伴一个个Make-up。
 


不得不说Raphina完全抓住了当时流行妆容的精髓:飞到太阳穴的全包猫眼眼线,颜色艳丽到夸张的眼影,形态自由不拘泥的眉毛,以及俏丽的腮红和唇色。

 

并且,以上妆容手法,男女通用。


这类华丽妖艳的妆容完全受到了新浪漫主义的影响,它归属于庞克风,这股风潮的祖师爷就是大名鼎鼎的David Bowie。骨子里的叛逆精神时钟没变过,在此之上更添加了时尚和美妆的元素。


当Conor把浓重的眼线涂起,褪去古朴的校服,换上靓丽的衣衫,你知道无言的反抗暗自滋长,时尚成为了孩子们诉说自由和个性的手段。像披铠甲于身,是时候,拿起音乐开始战斗了。
 
03我们一无所有,我们心怀梦想

十五六岁的爱尔兰小青年们整天脑子里都想些什么呢?



课业好不好,发型够不够新潮,哪里有好听的Live Music,隔壁好看的姑娘今天有没有站在街角......好像全世界的小年轻也都是这样。


我们的男主角Conor虽说从小到大一直都是听大人话的乖小孩,但爱情这事儿是天意,谁也阻止不了恋爱中的人冒点傻气。
 

他一开始组乐队是为了追妹子,但却误打误撞找到了自己内心真正的热忱,之后的每一步亦是越走越坚定。




尽管年轻人各自心怀梦想,但这种绯红色的梦却始终逃离不开灰色的社会基调。1985年的都柏林,始终笼罩在经济危机的沉沉暮霭下,到处都是失业大军,一个家庭甚至无法完全承担孩子们的教育开销(这也是为什么Conor一开始不得不转学到教会学校)。
 

除了经济危机给人们带来的阴霾,教育体系的僵化刻板、长期得不到关注的青少年问题以及被毒品、暴力笼罩的社会氛围,都让拥有梦想与才华的年轻人显得困顿与无助。


我们的男主角Conor不过是其中一个缩影。
 

他的父母停止爱彼此,无休无止的争吵。母亲好像只在每天日落的片刻才是快乐的,一个人端着酒坐在台阶上,想象自己正在度假;父亲则是完全利己主义者,精明而尖酸,他关心的永远只有自己罢了(《权游》里的小指头,更有代入感惹!)

 
教会学校同样令人失望,古板的校长如同黑袍撒旦,校规校纪多的生厌。他甚至不允许学生穿棕色鞋子来上课,还野蛮地洗去男主角脸上的妆容。

 
好在希望犹存,混沌的世道中音乐是拯救人心的救赎。
 
Conor把一切的幸与不幸都写进了歌,曲风虽然幼稚青涩但贵在真挚无比,毕竟唱歌是他拿来对抗世界的唯一武器。
 

当乐队遭遇挫折,他唱“Going up”;
 

当心爱的女孩痛苦失望,他说“I’m on the way to find you”;
 

校园音乐会,他敢当着所有人的面唱“Who the hell are you to tellme what to do?”公然反抗校长暴政;
 

也敢说出“I’m outta here, no turning back”来鼓励同学们勇敢追寻内心的梦想。

电影的最后Conor带着Raphina,乘着他祖父的游艇,从爱尔兰码头向着英格兰的方向驶去。义无反顾,且永不回头。
 

最感人的地方在于,Conor的哥哥看到他们远去的背影,激动到朝天大喊,回到车上仍不断喘息。他年轻时没有做到的事情、没有反抗的命运,弟弟终于替他做到了。
 

虽然前途未卜,或许他们永远也达到不了英格兰,或许也会迷失在伦敦的灯红酒绿之中,但是至少他们此刻穿过了海雾,风雨混合着泪水真切地打在脸上。


谁不曾在青春期的时候跌跌撞撞懵懂叛逆,如果Conor真的存在过这样镶着金边的80‘s,如今也已经是个中年大叔了吧,但曾经为青春挥洒的汗水泪水都刻在回忆里,不会被泯灭。

不知道你是否有这样的青春期,那些曾经追过的星、唱过的歌、爱过的男生/女生,都是如今回不去也忘不掉的记忆。

Ciao~Ciao~~
助理编辑:糖果轰炸机、NANA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