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Vol.04. 顽症:文学类考研应该怎么做笔记?

Collin学长 文研青年 2022-12-22

    

报考文学专业考研的同学,绝大部分时间应该都在看书中度过,一本接一本,既有专业教材,又有学术专著,还有大量的文学作品,但是几乎每位同学都在看书做笔记方面遇到困难:要么书看不懂,看完了不解其意,要么不知重点如何强化记忆。

之所以存在上述困惑,究其原因有三。首先,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有的同学是跨专业考生,内容和预习无异;有点本科的学习如蜻蜓点水,未作深入,再次学习也感到吃力,因此感觉量大难以入手。其次,没有掌握阅读与自学的有效方法和熟悉考试重点,只是单纯的看,单纯的画,单纯的背,把考研复习当成高中应试复习一样。第三,更糟糕的,低效率的学习习惯。一门专业课,绝不要指望仅仅停留过看过一遍,而需要深层次的理解和记忆。

文学类考研教材一般要过两三遍。以马新国的《西方文论史》为例。大家第一遍阅读,以理解文意为主,同时用一支笔圈点勾画与眉批,这个过程很有讲究。圈点勾画哪些内容,使用什么样的符号(你自己完全可以为自己设计一套自己专有的符号),第一遍过去,可能是印象式的,但是你留下了笔墨,这部分可能是你不懂的,你认为是重点的,看完一部分后合上书思考下这部分内容。第一遍看书速度要快,即使没有精确掌握,也没有太大关系,第一遍只是帮助你掌握文论发展的概况而已。第二遍再看,这个时候,自己要自觉的勾勒出这部分的知识框架了。比如看了阐释学这部分,阐释学的发展史,阐释学的主要流派,阐释学的代表人物,阐释学代表人物的主要观点,这些基本内容要有一个粗略的勾勒,以关键字和要点的形式集中整理。看完一遍后,自己可以把这些关键点在纸上列出来,看看自己能否写出基本观点。不能的话就再看书整理下来。整理的时候,形成对该考点的知识框架体系,而不能简单地以背诵的形式去掌握知识要点。

然而马新国《西方文论史》厚厚一大本,这样看三四遍,什么时候才看得完呢?这就需要大家结合历年考试常见考点去有重点地复习并做笔记了。2011年一直以来,武汉大学文学类对西方文论的考察基本上考察德国古典美学以前的文论,如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歌德和康德,而在2012-2016年的考察中,其重点已经转移到20世纪的重要的文论观点上。 2012年考察的形式主义、2013年考察的文学接受理论和2014年考察的韦勒克的内外部研究问题,都不是生僻的题目,由此基本可以推断:西方文论会继续考察20世纪前半期的主流文论,如精神分析学、新批评、形式主义、简单点的结构主义或解构主义(复杂的不会考)、文本接受理论、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其中需要同学们掌握其中的主要代表人物,如什克洛夫斯基之于形式主义、索绪尔之于结构主义、德里达福柯之于解构主义,尧斯依瑟尔之于文本接受、佛洛依德至于精神分析学、萨义德之于后殖民主义,等等。但请注意,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歌德、康德等人为代表的古典文论,依旧是西方文论考察绝对的重点,正是这些古典文论,奠定了整个西方文论的坚实基础。武大以前一直强调古典文论,正是这个道理,而现在将重点转移到20世纪前半期文论,一是因为古典的大多经典文论已经考察过,二是中国当今所用的文学批评资源主要来自于20世纪的西方,因此考察20世纪西方文论,也具有鲜明的针对性,可以和当今中国文艺批评现状联系在一起,因此尤其合理性。经过这样的定位之后,我们对于西方文论的笔记就简单多啦:集中复习有影响力的理论家,既有古代的又有现代的。把考察过的真题做一个统计,我们可以勾画出10多位绝对重要的文论家。在从这10多位发散出去,找到和他们同样具有影响力的其他大家,就基本确定了西方文论的考试范围。以这个作为重点去笔记,内容就精简了很多,又同时增加了考试复习的针对性。

整理笔记没有一定的范式和规范,但一定要在看书的过程中与自己的学习习惯结合起来,形成自己做笔记的长期习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边看书边做笔记,保持看书的敏锐度,同时结合真题掌握考试重点,提高复习的针对性。

这样复习一定会比光看书、光做笔记、光背书的效果好多了,因为这个过程中,你已经把学习、阅读、分析、理解以及体系构架和记忆等多个层次一起推进了。这样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过程才会有效果,既有助于考试效率的提高,同时也是比较快乐的。

欢迎关注扫描二维码添加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或者添加答疑微信/QQ:2275828991,有更多文学院考研指导!希望本期答疑解答了部分同学的疑问。无论你报考哪里,小编都在此祝福你复习顺利,在考研的路上收获真知!我们下期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