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修】古希腊戏剧专题

阿芒 文研青年 2022-12-22

古希腊戏剧专题

主持人:阿芒   时间:2016年6月27日

编者按以下为冲刺群专题研究有关塞万提斯的讨论内容,请研友参考。感谢群友阿芒同学供稿。因为是讨论稿,难免疏忽、不全,望谅解。


引言:古希腊戏剧是指大致繁荣于西元前6世纪末至西元前4世纪初之间的古希腊世界的戏剧。彼时古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雅典城同时也是古希腊戏剧的中心。这一时期的戏剧很大程度上即指雅典戏剧,包括悲剧和喜剧。希腊悲剧是史诗与抒情诗的结合,亚里士多德《诗学》对其作了著名的定义:“悲剧是对于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摹仿。”当时雅典产生了大批悲剧诗人和大量悲剧作品,但其中只有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部分悲剧作品流传于世。本专题重点探讨三大悲剧家及其重要作品。

        (抱歉,我的整理姗姗来迟~大家久等了)

武大考题:

论述

06解读“斯芬克斯之谜”这一神话,阐发其中蕴含的哲理

08试论索福克勒斯悲剧《俄狄浦斯王》中的“自我”之谜

  这两道原题都是同一个问题,“斯芬克斯之谜”也就是“自我”之谜。研究俄狄浦斯悲剧,首先要从斯芬克斯之谜入手。这个狮身人面的形象,实际上是古希腊人用他们的智慧向我们展示的一个真实的人,是人类童年的象征。斯芬克斯长了人的脑袋,却有着狮子的身子,这正是有了人的意识和理性萌芽,又带有兽性,但它的理性使它区别于动物而成为人。斯芬克斯之谜实际是追问什么是人的问题,是以谜语形式提出一个关于人的定义的问题。而俄狄浦斯对斯芬克斯之谜的破解,是给人下了定义,俄狄浦斯是第一个给人下定义的人,是一个具有理性的人。因此,对于俄狄浦斯来说,对于一个有伦理意识的人来说,弑父娶母的行为给他带来无比的痛苦和恐惧,也就造成了他的悲剧。

 俄狄浦斯以为自己就此认清了“人是什么”的真相,却反而对人的伦理性存在这一最为本质的维度,丧失了基本的认知。也就是在他猜对谜题的那一刻,他在事关人性尊严与耻辱的伦理问题上即将犯下大错,就成为一种绝对的必然。这是人要真正认识自我,必须付出的惨重代价。俄狄浦斯发现命运的不可逃避,但他并未束手就擒,而是以激烈抗争的方式来认定命运的安排。他已经预感到自己就是真凶,也知道真相大白带来的毁灭性结果,但依旧倔强地、痛苦地追查下去,不理会他的母亲兼妻子的苦苦哀求。俄狄浦斯知道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能为力,于是放手把非理性的命运袒露在阳光与众人的目光之下。

  由于傲慢,面对征服自己的命运的傲慢,俄狄浦斯最终还是没能看清偶然和必然之间的内在关联,仍然没有找到人是什么的答案。但他的抗命,他刺瞎眼睛的行为仍然是充满意义的。俄狄浦斯是存在主义的先驱:我存在,故我挺立。命运是无常的,宇宙是冷漠的,人生是荒诞的,但活着,就要创造价值,就要让生命灿烂而辉煌。命运决定了一切,但人的反抗,也是这命运所决定的。

  所以要勇敢地采取行动,哪怕是悲剧性的行动,只有行动,才能彰显人性的力度,就像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总结的那样:“生活的目的是某种行动,而不是品质;人的性格决定他们的品质,但他们的幸福与否却取决于自己的行动。”

10以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为例,分析古希腊悲剧中英雄意识的演变

  英雄意识是和人的命运观联系在一起的。人的意志与命运的冲突是古希腊悲剧中常见的主题。远古希腊人的观念,命运是不可抗拒的,是不可知的。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命运观和英雄观也在发生变化,这也反映在三位诗人命运观的变化上。

  埃斯库罗斯:把命运看作具体的神物,认为命运支配人的一切,包括支配神。他把苦难的根源看作是命运、神明,神是人生命的源泉,又是人毁灭的根源,这种终极悖谬把人推向绝境。但他并不消极悲观,而是把人的幸福寄托在神明引导的公正上,对神意的信念,最终会把人们引向公正与和谐。

  索福克勒斯:命运并非具体的神物,而是超乎人类之外的抽象观念,命运绝然不可抗拒,其正义性和理性却可以怀疑。人的自由意志更为重要。结合《俄狄浦斯王》分析。

  欧里庇得斯:人的命运取决于自己的行为。神成为诅咒的对象,人的苦难得不到任何合理的解释。结合悲剧《美狄亚》分析。

  从埃斯库罗斯到欧里庇得斯,英雄观发生转变(无私到自私)。

13从埃斯库罗斯和索福克勒斯的悲剧看古希腊悲剧中人和命运的关系

这道题也是考察三大悲剧家的命运观,上一题已有解析,结合作家的作品来论述。

 

考点梳理:古代希腊罗马是欧洲文化的发源地,地位极其重要。古希腊悲剧为武大常考题点,考查主要在戏剧方面,三位悲剧作家的重要作品;悲剧意识;希腊悲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1、《俄狄浦斯王》主题分析

关于《俄狄浦斯王》悲剧的主题,学术界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即命运悲剧说、恋母情结说和伦理禁忌说。对于俄狄浦斯悲剧的理解,历来有两种主要观点,分别是“命运悲剧”和“俄狄浦斯情结”。持这两种观点的最著名学者当是弗洛伊德,他是“俄狄浦斯情结”(即恋母情结)的提出者。在弗洛伊德看来,恋母情结是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这种说法被学者们广泛利用。一般人认为,俄狄浦斯悲剧是命运悲剧,典型反映了希腊人的命运观。

1)命运悲剧主题:

悲剧《俄底浦斯王》实际上也是表现的复仇主题,即向因犯了杀父娶母罪行的人复仇。由于俄底浦斯犯下了杀父娶母的罪行而给忒拜人带来灾难,因而整个忒拜人包括俄底浦斯在内的人都要找出罪犯,向给国家带来灾难的人复仇。这种对杀父娶母罪行的一致认同说明,杂婚制时代的伦理道德思想观念在俄底浦斯时代已经完全被新的伦理道德观念所取代,远古时代父母同子女通婚的习俗已经被完全禁止,新的社会秩序已经得到确立。

在弗洛伊德的批评出现之前,批评家大多把索福克勒斯的这出悲剧称为命运悲剧,把《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概括为个人意志和行为与命运的冲突。俄罗斯学者的塞尔格叶夫在《古希腊史》中说,命运观念在索福克勒斯的作品中比在埃斯库罗斯的作品中表现得更加抽象,更加明确,表现得最彻底。在古希腊神话中,命运作为神的意志被表现出来。命运往往借助神来体现,如命运女神。但是命运往往又凌驾于神之上,因为不仅人要接受命运的安排,就是神也要服从命运的安排。按照现代人的观点,命运是一种来自社会或自然的抽象和普遍的力量,一种来自未被揭发的寓于偶然之中的必然性。古希腊人的“命运”只属于人的想象的概念范围,而且是对抽象物的想象。在希腊神话里,命运是不可抗拒的。俄狄浦斯的命运是由神预先确定的,他自己的任何反抗都无济于事。无论他多么有智慧,多么贤明伟大,多么大公无私,也无论命运是好是坏,他都不能改变自己的命运。按照命运论者的观点,命运是无法反抗的,无法改变的,而且命运本身也是善恶不分的。俄狄浦斯的命运就是明证。

2)恋母情结主题:

俄狄浦斯情结是解读《俄狄浦斯王》的另一种主要方法。弗洛伊德认为,无意识主要由本能构成。人的基本本能有两种:自我本能和性本能。但是人的本能受到文明的压抑,其中,被压抑得最彻底的是针对亲人的性和暴力,也就是乱伦和弑亲。这一切都是在不知不觉中产生的,后来形成了制度,产生了两大禁忌:族内禁婚和禁止同胞相残,也被称为“族内禁婚”和“禁杀图腾”。两大禁忌产生后,针对族人的性和暴力就被定性为“乱伦和弑亲”,受到所有社会的严令禁止。针对父母的乱伦和弑亲就是杀父娶母,罪行最重,压抑最深。

 弗洛伊德发现,他的许多病人都有杀父娶母的冲动。在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里,伊俄卡斯忒就曾经劝说俄狄浦斯:“别害怕你会玷污你母亲的婚姻;许多人曾在梦中娶过母亲,但是那些不以为意的人却安乐的生活。”弗洛伊德相信,所有的人都有这样的冲动,在男性表现为“杀父娶母”,在女性表现为“杀母嫁父”。他把这种现象命名为“俄狄浦斯情结”和“厄勒克特拉情结”,又称为“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这个理论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它的影响下产生了20世纪文学批评的一大流派,即精神分析学派。

弗洛伊德通过索福克勒斯的《俄狄浦斯王》、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卡拉马佐夫兄弟》来说明弑父和娶母是人类和个人的原始、基本的罪恶倾向,在任何情况下它都是犯罪感的主要根源。弗洛伊德认为,弑父的目的是为了同父亲争夺母亲,想把父亲当做竞争对手除掉。因此,“恋母情结”就成为俄狄浦斯悲剧的根源。

3)伦理禁忌主题:

悲剧《俄狄浦斯王》在本质上只是一出伦理惨剧,源于人类文明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伦理禁忌和俄狄浦斯不断强化的伦理意识。

俄狄浦斯的伦理意识的核心是伦理禁忌,而在悲剧中伦理禁忌就是乱伦禁忌,由杀父和娶母两种禁忌构成。在古代希腊法律制度还不完善的时代,伦理禁忌可以看成是一种规矩或一种制度一种法律规定或一种道德准则,或者说它就是约束人的行为的法律,对于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可以把乱伦禁忌看成是人类从愚昧、野蛮状态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俄狄浦斯通过伦理禁忌表现出来的伦理意识,正是他对人类古代文明的正确理解。俄狄浦斯是一个古代社会正常伦理秩序和道德关系的维护者的形象。

《俄底浦斯王》这出悲剧表明,在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确立以后,现实社会中仍然存在着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的可能性,无论这种破坏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但这种可能性在现实社会中不可避免。俄底浦斯在无意中杀死了父亲娶了自己的母亲,这正是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可能遭到破坏的证明。

在新的社会时代,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所带来的后果是极其严重的。在忒拜城,由于俄底浦斯犯了杀父娶母的罪行,于是天降瘟疫,给全国人民都带来灾难,而且这种灾难是毁灭性的,是人无法抵御的。因此,当时人类更加认识到遵守新的社会秩序和新的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要性,更加自觉地去维护新建立起来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关系,以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俄底浦斯杀父娶母的不幸遭遇代表着社会文明的悲剧性进程,说明人类社会已经在新的社会基础上建立了现代的伦理道德关系,并在维护这种新的关系的过程中所付出的代价。他的悲剧表明谁破坏了新的伦理道德关系和社会秩序,即使是无意的,也会给社会带来灾难,给心灵带来痛苦,要遭到严厉惩罚。这出悲剧的意义不在于人无法逃避命运和命运的残酷性,而在于新的伦理道德关系遭到破坏给人所带来的灾难,社会秩序遭到破坏所带来的社会问题,说明了维护新的社会秩序和伦理道德关系的重要性。

 

2、亚里士多德《诗学》在对《俄狄浦斯王》所做的著名论述中,提出所谓的“过失说”,认为俄狄浦斯因犯过失而导致悲剧。阅读亚里士多德相关段落,结合该剧分析俄狄浦斯所谓“过失”。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悲剧主人公之所以遭受到苦难、死亡等厄运,并非由于什么外在的神秘原因,而是由于悲剧主人公自身所犯的过失。而这种由个人的过失所导致悲剧结局恰能在观众心中产生强烈的情感反映和情感净化的效应,亚里士多德把悲剧的这种审美效果表述为“借引起怜悯和恐惧来使这种情感得到净化。”他认为,悲剧主人公并非十全十美,也并非十恶不赦,而是尚有弱点与普通人相似的好人。“这样的人物不十分善良,也不十分公正,而他们之所以陷入厄运,不是由于他们为非作恶,而是由于他犯了错误。”亚里士多德从伦理道德、从事物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悲剧的心理效果等三个方面,把悲剧性结局的原因归结到悲剧主要人物的过失。

    用这一观点来具体解释《俄狄浦斯王》,亚里士多德认为俄狄浦斯之所以遭受可怕的厄运,是由于他犯了“判事不明”(看不清事物的真相)的错误。亚里士多德的解释稍嫌简单,然而他的看法却体现了一个时代的观念转变。“过失说”比“命运观”更贴近现实,也更富于价值。对后世的悲剧创作和悲剧理论产生了相当长时间的影响。

 

3、分析《俄瑞斯忒亚》三部曲中的因果观、命运观与法治观

1)因果观:这个三部曲是以古希腊的一个神话传说为背景的:坦塔罗斯的儿子珀罗普斯在御守米尔提罗斯的帮助下战胜了笔萨国王,但珀罗普斯不守诺言,不愿把许诺过的半个王国给米尔提罗斯,反而把他推下海淹死了。她在临死前诅咒珀罗普斯及其全家族不得好报,这一诅咒成为珀罗普斯这一家族屡遭祸害的根源。从此珀罗普斯的儿子阿特柔斯和堤厄斯忒斯兄弟相残,堤厄斯忒斯诱奸了阿特柔斯的妻子,阿特柔斯把堤厄斯忒斯的两个儿子杀掉,并请他吃他们的肉,以相报复。后来,堤厄斯忒斯的儿子又把阿特柔斯杀死了。《俄瑞斯忒亚》三部曲在上述神话故事的基础上写珀罗普斯家族几代人互相仇杀的过程及其终结。第一部《阿伽门农》阿伽门农的被杀是珀罗普斯家族仇杀的继续,也是因果报应。第二部《奠酒人》写俄瑞斯忒亚杀母及其情人,为父报了仇,受到复仇女神们的追赶。第三部《报仇神》写俄忒斯忒亚获得阿波罗的庇护,并到雅典娜神庙里请求救援。雅典娜听取俄忒斯忒亚和复仇女神双方的陈述后,成立了一个法庭审理此案,最后宣告俄忒斯忒亚无罪。三部曲的结构非常紧凑,环环相扣,前一部为后一部作好了准备,仇杀的因导致了仇杀的果,最后冲突得以圆满解决。

2)命运观:在三部曲里,诗人虽然宣扬珀罗普斯家族的世代仇杀是命运支配的,但是他又通过仇杀的结束,突破了传统的命运观念,说明人的命运不是一成不变的,人是可以摆脱命运的束缚的。由此可以看出埃斯库罗斯的命运观(上述题目有讲)

3)法治观:全剧贯串着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歌颂,对专制暴政的批判。第一部《阿伽门农》提倡民主精神,并借阿加门农之口表示“要开大会,大家讨论”,听取民众的意见,通过民主方式解决国内问题;该剧还极力反对“在城邦里建立专制制度”,还表示宁死也不愿受暴君统治,对暴政抱深恶痛绝、势不两立的态度。

第三部《报仇神》与现实政治的关系更加密切,其中有不少对当代重大政治事件的影射,更加集中、鲜明地表现了诗人的政治倾向。雅典的元老院这一古老机关是代表氏族贵族利益的,在抵抗波斯入侵的紧急关头,曾起过重要作用。诗人在剧中把这一机关理想化,把它说成是雅典娜为民主审判俄忒斯忒亚而创立的,借此强调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的主要特点,并充分肯定了它的优越性。诗人既支持、拥护民主制,反对贵族派实行独裁统治,又不理解、不同意民主派对元老院的改革,而主张调和民主派和贵族派之间的矛盾。在剧本结尾,旧传统的代表复仇女神们经过劝慰,与代表新秩序的年轻一辈的神和解,停止报复与仇杀,转而为雅典人造福,也体现了诗人主张调和矛盾的中庸思想,是人的思想矛盾反映雅典早期民主派的特点,他们企图把先进思想和传统观念调和起来。

 

4、《俄瑞斯忒亚》主题分析(以下只取其中一种分析,同学们可以自行扩充)

巴霍芬指出该三部曲“是用戏剧的形式来描写没落的母权制跟发生于英雄时代并获得胜利的父权制之间的斗争”,并表现“父权制战胜了母权制”。在三部曲中,父权制和母权制的斗争主要变现在对克吕泰墨斯特拉杀死丈夫阿伽门农和俄瑞斯忒亚为父复仇而杀母这两件事的态度上。为此,以阿波罗、雅典娜及俄瑞斯忒亚为一方的父权制的代表和以复仇女神为一方的母权制的代表之间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和辩论。在最后的判决中,雅典娜投了至关重要的一票,宣告俄瑞斯忒亚无罪。这一票具有重大的象征意义,它不仅宣告了珀罗普斯家族代代相传的野蛮仇杀的结束,而且也宣告了父权制战胜了母权制。从此法庭审判代替了血腥仇杀,人类开始进入文明时代。

 

5、美狄亚与杜十娘悲剧之对比

1)对待个体价值的态度不同

  美狄亚强调个体价值的张扬。作为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民族的宗法伦理观念相对较弱。从氏族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古希腊氏族血缘关系因移民、战争、贸易等活动被严重摧毁,新旧伦理的冲突异常强烈,所以才有美狄亚杀子这样血淋淋的血亲仇杀艺术的产生。他们更强调对“人”的重视,认为人作为主题应处在高于自然与社会的位置上,注重人对自然与社会的征服与改造。所以,美狄亚以杀戮作为复仇方式使其个体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

  杜十娘受到严格的宗法伦理束缚。她虽然拥有百宝箱,经济上可以独立,然而多年的教坊生涯使她清楚地认识到背离社会宗法伦理的痛苦,她的从良不仅因为对李甲的爱情,主要目的是要寻求与社会的融合,她渴望以另一种方式被这个宗法伦理体系所接纳,然而她失败了。李甲的负心使她的希望落空,她无力像美狄亚那般以个人之举反抗社会,唯有以死来表达自己的愤怒与反抗。

2)对待复仇的观念不同

  古希腊人在复仇的认识上较为偏重复仇者主体精神世界的感受,中国封建社会时期的复仇者则较为关注复仇事件本身的结局及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两者一个重人性揭示,一个重伦理实现。所以,西方对复仇形象的描写常引发人们对个体与命运抗争的悲壮感,发人深省。在遭到伊阿宋的背叛后,美狄亚选择杀子惩夫,以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进行大胆反抗。她的复仇是疯狂的、变态的、血淋淋的,更是彻底的。而中国对复仇形象的描写更多的着重于激发善必胜恶的愉悦感,而达到这种伦理实现的一个有效手段就是社会舆论。受到冤屈的中国女子自古以来就有一种独特的复仇情结,那就是不直接置仇人于死地,而是以非正常死亡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的生命,从而制造广泛的社会舆论。杜十娘便是如此,她以自杀为李甲、孙富两个仇人制造社会舆论,向他们施加压力,寻求道德上争议。最终,李甲、孙富两人在社会舆论下良心受到了强烈的谴责,落得一个终身疯癫,一个奄奄而逝。

  杜十娘是被侮辱女性反抗者的形象,而美狄亚则是一位“复仇女神”。从这个意义上讲美狄亚的形象显得更为光彩夺目。

真题链接:
1
、试论《俄狄浦斯王》中的悲剧性。(北京大学2010

2、结合作品说明古希腊悲剧的思想和艺术成就。(陕西师大08

3、试比较希腊悲剧与莎士比亚悲剧中人物形象的变化。(人大04

 

重要作品及研究资料:

埃斯库罗斯《被缚的普罗米修斯》、《俄瑞斯忒亚》三部曲

索福克勒斯《俄狄浦斯王》

欧里庇得斯《美狄亚》

陈鸿文、水建馥选编《古希腊三大悲剧家研究》

亚里士多德《诗学》

刘小枫、陈少明主编《索福克勒斯与雅典启蒙》

 

P.S.感激讨论当天大家的积极参与,以及学长们一直以来的指导,希望大家在暑假期间都能有效复习,一起加油。

欢迎关注扫描二维码添加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或者添加答疑微信/QQ:2275828991,有更多文学院考研指导!希望本期答疑解答了部分同学的疑问。无论你报考哪里,小编都在此祝福你复习顺利,在考研的路上收获真知!我们下期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