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研修 | “魏晋风骨”小专题

小春 文研青年 2022-12-22



编者按:以下为冲刺群专题研究有关“魏晋风骨”的讨论内容,请研友参考。感谢群友小春同学供稿。因为是讨论稿,难免疏忽、不全之处,望谅解。

 

 

魏晋风骨又称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建安(196-220)是汉献帝年号,建安文学多用于泛指汉献帝和魏文帝、明帝时期文学。代表人物是三曹、七子。这些诗人继承《诗经》及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抒发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诗歌情感基调悲凉慷慨,哀叹人生苦短,具有鲜明个性色彩和浓郁悲剧色彩。

 

一、武大考题

 

2015文学理论论述题:以孟子“知言养气”庄子“听之以气”和曹丕“文以气为主”为例,试述中国古代文化关键词“气”的文学化历程。(线索题。曹丕《典论·论文》文气说突出表现魏晋时期“人的自觉”和“文的独立”的时代精神。曹丕所言之气,是指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禀赋、个性气质,强调作者创作个性的独特性和不可改变性。)

 

2011古代文学简答:王粲《登楼赋》表达了失意世子哪几种类型情感?结合作品简析。(基本作品识记。前人评之“自伤”,“发愀怆之词”,“苍凉悲慨,才力豪键,陈思而下,一人而已”。)

 

2008简答:试述魏晋六朝文学何以称之为“文学的自觉”。(《中国文学史》有详述。所涉及的文学体制、风格、审美特性等内容与本专题有一定联系。)

 

2007论述:以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变迁为例,论“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文心雕龙·时序》指出,“时运交移,质文代变”,王政得失、社会动乱、学术思想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2005论述:论述建安风骨和正始之音的异同。(相同之处是言之有物,有感而发,抗争黑暗现实,五言诗创作,古朴诗风,内容充实取境很高。此外,建安时期更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浓郁的悲剧色彩共同构成建安风骨这一时代风格。)

 

2004论述:简述正始诗风对建安诗风的延续。(历史文化层面的悲剧色彩与苦闷表达;建安山水诗,哲理思索;五言抒情诗;意向式写作方式,一诗而写一时一事。)

 

2002简答:试论魏晋南北朝诗歌对唐诗的影响。(文人五七言古诗、现实主义精神、永明体、乐府诗)

 

2001名词解释:建安风骨。(背景、内容、渊源)

 

2000论述:试述从汉乐府到唐代乐府的发展过程。(两汉乐府上承《诗经》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感于哀乐,缘事而发,后以三曹和七子为代表的建安诗人借古题写时事,开创了文人乐府,李杜白居易又承继之。)

 

总体分析:对相关知识的考察趋向于注重代表作家具体的作品、文论以及相关评价。

 

二、如何理解“建安风骨”

张可礼《如何理解“建安风骨”》指出,从理论形态上看,古代文人对“建安风骨”的论述,多是在讲其他问题时涉及的,缺乏具体、系统、明确的阐释。好处是形式多样,比较自由,比较形象,缺点是说法繁多、难以定论。

旷丹《20世纪80年代以来建安风骨研究综述》指出,总体看来,八九十年代有关“建安风骨”的讨论,较多地侧重在其概念中内容和形式的辨析这一层面。关于“建安风骨”的内涵,大致有五种说法:1.内容形式统一说。例如胡国瑞认为“建安风骨”以“直抒对现实的激情而以准确、朴实、明朗的言辞表达出来,使内容和形式有和谐的统一性”作为建安风骨的实质。2.艺术风格说。王运熙认为“建安风骨即指建安时代诗文所突出具有的明朗刚健的风格”。3.综合特色说。(周振甫《释“建安风骨”》认为,建安风骨不包括建安文学绮丽藻采的一面,不包括建安文学中具有柔婉细腻风格的作品。由于社会动乱、风衰俗怨,诗人们充满慷慨报国的壮志豪情,又继承有风雅楚骚和乐府诗传统,建安风骨得以形成。因而其作品既多反映现实,又有哀怨的情感流露。)4.创作精神说。王许林、徐林英认为“建安风骨”是“一种以现实主义为基础,又带着浪漫主义色彩的创作精神”。5.反映现实说。赵荣栓认为“建安风骨是功业与精神的价值表现”,强调魏晋时期文学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人的再度发现,这种再度发现和觉醒构成了当时一切意识的总的特征。陆友梅以“在内容上反映了建安时代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灾难,及娱乐现实的强烈关注,表现了文人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改变现实的愿望”为建安风骨的精髓。

上文又指出,进入21世纪以后,一些学者开始注重“建安风骨”内涵的时代性,提出用历史的眼光辩证地看待。涂波认为“建安风骨”无法概括建安文学的真实面貌,“建安文学或多或少具有因离经叛道而表现出某种颓废品质”,它的提出“是建安文学由抑到扬的接受历程的产物”,“通过刘勰提出的‘风骨’的意义来理解建安文学,只会导致理论史和文学史的双重混乱”。魏宏灿认为建安风骨经历了“风骨”、“建安风力”、“汉魏风骨”、“建安风骨”的漫长进程,其内涵不断变化,呈现出多义性的特点,“要用历史的眼光审视它……不要把今天对建安文学肯定和赞美的意见加进古人的‘建安风骨’这个概念内,也不可用古人的‘建安风骨’或‘建安风力’来全面评价建安文学”。

旷丹上文也指出,不少学者开始从艺术风格和美学风貌方面讨论“建安风骨”,基本上达成了“悲凉慷慨”这一共识,并且大多数学者将“建安风骨”的美学风格划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层面,由内而外进行阐述。例如辛保平认为建安风骨的美学风格是“首先,反映社会乱离和民生疾苦,表现出悲凉哀怨的情调……其次,反映作家建功立业的报复和积极进取的

精神,表现出慷慨激昂的豪迈之情……再次,古朴苍劲的艺术风格”。除了内容与形式的双向美学风格这一主要观点外,也列出学界几种较有特色的观点:1.内外一致的劲健之美。2.北方文化审美属性。这一新解由刘畅提出,他从“悲凉”着手,分别从地理物候、精神心态、忧患意识三方面分析了“建安风骨”的北方文化审美属性,认为“建安风骨的本色是慷慨悲凉……这种由生理到心理的‘悲凉’情思,是北方物候催生出来的美学之花”。3.不同发展阶段文学风貌不同。赵耀峰认为“建安风骨经历了形成、式微、复兴三个阶段,在不同发展阶段体现出了不同的风貌与特点,形成期的‘转蓬’主题、感伤色彩、英雄意识和式微期的应制文学、闲适文学、艳情文学以及复兴期的反思色彩、批判主义现实精神”。4.“悲”为“建安风骨”之髓,景圣琪以“慷慨悲凉为建安风骨之髓质。

    上文也总结了学界对于建安风骨成因的分析,指出学者们一般认为建安风骨的形成与“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社会现实有关,差别主要在于阐释角度的不同。主要有四种不

同的阐释角度:1.社会现实与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双重因素。2.地域因素。3.文化精神因素。4.统治者的提倡。

《中国文学史》从“建安风骨”文学风貌和美学风格的角度,把“建安风骨”视为一个美学范畴,将其内涵概括为四点: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

 

三、代表作家作品(依据《中国文学史》)

1、曹操。建安文坛领袖,四言诗成就很高,不仅以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还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促成建安文学的繁荣。现存20余首乐府诗,其内容与写作方法与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汉书·艺文志》)精神一脉相承。他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其诗既反映现实,又有很深的感慨,于悲凉之中多有跌宕慷慨之气,语言古朴率真,钟嵘《诗品》称“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宋敖器《诗评》称其诗歌风格“气韵沉雄。”

《蒿里行》等部分诗篇反映汉末动乱现实和人民遭受的苦难,被后人称为“汉末实录”。曹操乐府较多描绘他本人的政治主张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如《度关山》《短歌行》。他也创作了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步出夏门行·龟虽寿》则连用“神鬼”、“腾蛇”和“老骥”三个比喻,从正反两面引出“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主题,情怀慷慨,真气回荡。

2、曹丕。主要创作了三类诗:宴游诗、抒情言志之作、征人思妇相思离别与思乡诗。代表作《燕歌行》(其一)。《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相比曹操“悲壮之习”(《古诗源》),曹丕诗“有文士气”(便娟婉约),其诗新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个人情感的抒发,敏感多情,如《善哉行》写他在众宾欢坐的宴会上突然感到“乐极哀情来,寥亮摧肝心。”二是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与艺术风格的形成,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曹丕善于选用清词丽句,配以谐和的音韵,表达纤丽情思,又注重艺术形式的创新,三言一至七言、杂言诸体皆备,如其长篇杂言歌行《大墙上蒿行》长达75句,三字至九字句都有,纵横开阖。

曹丕另著有《典论·论文》,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影响很大。

3、曹植。曹植诗歌以五言成就最高,其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主要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乐观、浪漫、自信,如《白马篇》《薤露行》。后期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内容具体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如《野田黄雀行》《赠白马王彪》;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如《浮萍篇》《美女篇》《七哀诗》等;第三类是述志诗,如《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如《仙人篇》《五游篇》《远游篇》,幻想在神仙世界得解脱,实是忧生之心、忧患之词。

钟嵘《诗品》称曹植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其诗庄雅、奇谲,既有反映现实的笔力,又有温丽悲远的情调,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

4、王粲。归曹以前,作品或纪汉末战乱,或写羁旅之情和壮志难酬感慨,代表作是《七哀诗》三首:其一写战乱后生灵涂炭,具体描绘一位饥妇人抛弃亲生骨肉的惨痛场面,不免令人“喟然伤心肝。”其二写山川景物之荒凉、飞禽走兽之有家可归,反衬自己滞留他乡的痛苦。

归曹后,重要作品是《从军行》五首,主要写诗人几次随曹操出征的感受,再现了汉末农村荒凉景象,歌颂曹操,表达为国效力的意愿。

王粲诗感情深沉,慷慨悲壮。谢灵运《王粲诗序》称其“遭乱流寓,自伤情多。”钟嵘《诗品》称其“发愀怆之词。”刘勰《文心雕龙·才略》许之为“七子之冠冕。”

5、刘桢。性格豪迈。刘勰《文心雕龙·体性》称之“言壮而情骇。”其诗分赠答、游乐两类。赠答诗代表作是《赠从弟》三首,分别用蘋藻、松树、凤凰比喻坚贞高洁的性格,既赞从弟,又是自我写照,其二“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风霜逼迫愈严,愈能体现松柏减振挺拔的本性。其诗多表现个人愤慨不平之情,充盈慷慨磊落之气,风格俊逸奇丽。

6、蔡琰。代表作是五言体《悲愤诗》,长达540字,共分三段,第一段叙事为主,夹以抒情,写董卓作乱,自己被俘,以及俘虏们所受的虐待。二、三段抒情为主,夹以叙事,第二段写胡地生活及被赎归时与子分离之苦,“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写得极为沉  痛。第三段写回乡后的生活。诗人通过细节描写,具体真实地表现出各种场面和人物的内心活动。

7、陈琳《饮马长城窟行》假托秦代筑长城之事,表现繁重徭役给百姓的痛苦。以对话形式写成,语言质朴,格调苍劲悲凉,近乐府民歌。阮瑀《驾出北郭门行》写一孤儿受后母虐待情状。徐干今存四首五言诗,《室思诗》描写思妇忧愁苦闷心绪,文辞凄厉深婉,感情哀怨缠绵,“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尤为后人推重,《答刘桢诗》表现与刘桢诚笃友情,高简浑朴,通脱真率。

 

四、与建安风骨一脉相承的作家作品(依据《中国文学史》)

1、阮籍。代表作《咏怀诗》八十二首,政治抒情组诗先河,充满苦闷孤独情绪。其诗或写时光飞逝、人生无常,或借花木由繁盛转为憔悴,比喻世事反复,或写鸟兽虫鱼对自身命运之无奈,或直接慨叹人生各种深创巨痛,如少年之忽成丑老,功名富贵之难保,以女色事人之不可靠。《咏怀诗》其一末尾两句“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可视为全部《咏怀诗》的总纲。《咏怀诗》其十九以佳人无由交接喻理想不能实现,其七十九写凤凰志行高洁,却因羽翼为秋风所伤而无法飞翔,实即诗人自况。

阮籍诗风格隐约曲折,特殊的时代与身世决定他常借比兴、象征手法寄托怀抱。李善《文选注》称其“志在刺讥,文多隐避。”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则评价其《咏怀诗》“极为高古,有建安风骨。”

2、左思。代表作《咏史》诗八首,开创了咏史诗借咏史以咏怀的新路。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咏史》其一虽自信可为国立功,终极目标却是“功成不受爵,长揖归田庐。”其二揭示是由来已久的门阀制度使得“英俊沉下僚。”其三借段干木、鲁仲连肯定寒士能为国排忧解难而不图封赏,歌颂他们视功名富贵如浮云的态度。其四以扬雄生前寂寞身后不朽反衬贵族之速朽。其五最能表现左思气概,先写宫廷和王侯第宅之豪华,接着用“自非攀龙客”“高步追许由”将前面渲染一笔抹倒,极度鄙弃功名富贵,末尾“振衣千仞冈,濯足万里流”二句是这组诗最强音。其六赞扬荆轲、高渐离慷慨悲歌的精神,“重之若千钧”,表达对豪门权贵的蔑视,“视之若埃尘。”

钟嵘《诗品》评其诗“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谕之致。”其诗多引史实,借古讽今,又被钟嵘标举为“左思风力”。

另有刘琨,风格雄峻,感情深厚,也是一脉。

3、鲍照。诗歌突出表现其建功立业的愿望和抒发寒门之士备遭压抑的痛苦,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如《拟行路难》其四、其六。鲍照一部分诗歌描写边塞战争、反映征夫戍卒生活,渗透着诗人自己的慷慨不平,如《代出自蓟北门行》着重表现将士们誓死报国的决心和诗人建功立业的愿望,与“梗概多气”的建安诗风颇为接近。

  4、陈子昂。提倡风骨和兴寄,强调把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联系起来,复归风雅的目的不只是美刺比兴,而是要追踪多悲凉慷慨之气的建安风骨,寄托功业理想和人生意气。其次,他提出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美理想,将壮大昂扬的情思与声律词采之美相结合。

创作有38首《感遇》诗,其三十五作于诗人第一次随军北征期间,“感时思报国,拔剑起蒿莱。”展现出积极进取的精神风貌。

5、李白(乐府诗)。他继承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传统和诗歌风骨,大力拟作古乐府。李白的乐府诗大量沿用乐府古题,或用其本意,或翻出新意,能曲尽拟古之妙。其创新体现有二:一方面是借古题写现事,具有鲜明时代精神,如《上之回》《丁都护歌》《出自蓟北门行》,与《古风》诗一样,表达对现实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是用古题写己怀,因旧题乐府蕴含的主题和曲名本事引发感触联想,更能体现出李白诗歌创作发兴无端、气势壮大的个性特色,如《蜀道难》《将进酒》。《蜀道难》的古辞寓有功业难成之意,这触动了李白初入长安追求功业未成时的悲愤,他用这一古题抒发感慨,再三嗟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道险难的渲染,也是诗人对世道艰险的渲染。《将进酒》与之相似,饮酒放歌为言,诗人豪壮狂放气概体现淋漓尽致。

李白乐府诗虽拟古,却处处有“我”在,极具个性特色。如《行路难》其一以第一人称的抒怀和议论表达主观感受,完全打破了传统乐府用赋体叙事的写法。李白借乐府旧题写己怀时,常能进行创造性的生发和联想,运用夸张比喻突出主观感受,以纵横恣肆的文笔形成磅礴的气势。他将浪漫气质带进乐府,形成行云流水的抒情方式,有奔腾回旋的动感,突出表现为其以五、七言为主的杂言体乐府诗,如《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行路难》。

6、杜甫。杜甫诗歌缘事而发的特点,来自乐府传统。而浓烈的抒怀,细腻的感情,与建安诗歌有关。他的五言古诗广泛接受魏晋南北朝诗人影响,如王粲、曹植、阮籍等。

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用广阔的视野频繁写时事,描摹出广阔而具体的生活画面。杜甫大量使用叙述手法,以五、七言古体写时事,即事名篇,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又融入强烈的抒情。作品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三吏”“三别”、《北征》等。(需要结合作品详细分析。此处略。)

7、元好问。代表作是金亡前后的“纪乱诗”,雄浑悲壮。其“纪乱诗”特点之一是,他对国家灭亡、人民遭难的现实不是一味哀叹悲泣,而是把悲壮慷慨的感情表现于苍莽雄阔的意境中,如《壬辰十二月车驾东狩后即事五首》之二。另一特点是他往往把对现实的悲怆情怀与对历史的批判意识相融合,增加思想深度,如《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

  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其二“曹刘坐啸虎生风,四海无人角两雄。”首推曹植和建安七子之一的刘桢为诗中“两雄”,以“坐啸虎生风”比喻他们的诗歌风格雄壮似虎。其三“邺下风流在晋多,壮怀犹见缺壶歌。”认为西晋诗坛中深受建安文风的影响,该诗又以张华作品为反例强调要有豪壮慷慨之气。

 

补充:

相近名词:魏晋风度

(百度百科)魏晋风度是指魏晋时期名士们所具有的那种率直任诞、清俊通脱的行为风格。饮酒、服药、清谈和纵情山水是魏晋时期名士所普遍崇尚的生活方式。一部《世说新语》可以说是魏晋风度的集中记录。

可参看鲁迅先生《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与钱钟书先生的一些文章,以及知网论文加深了解。





欢迎关注扫描二维码添加我们的微信公众号,或者添加答疑微信/QQ:2275828991,有更多文学院考研指导!希望本期答疑解答了部分同学的疑问。无论你报考哪里,小编都在此祝福你复习顺利,在考研的路上收获真知!我们下期再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