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研青年”时评 | | 正在考试的中国少年

Max 文研青年 2022-12-22
正在考试的中国少年

       

一百多年前,梁启超曾在《少年中国说》中慷慨激昂地畅想,“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百多年过去了,中国少年们并没有担当起梁启超所宣称的重任,更平添了许多无奈和忧愁。


中国的少年在干什么?中国的少年正在应付这种各样五花八门的考试:高考,研究生入学考,博士入学考,四六级考,雅思托福考,各类职业入门考……考试是进入一项职业的砝码,没有合格的证书,就只能坐以待毙,死守穷困。倘若世界上哪个国家的年轻人想与中国少年们比一比考试技巧,赛一赛考试成绩,又或者世界上哪个国家的考试图书市场想与中国的市场拼一拼规模和花样,那他们就只有被秒杀的份儿了。但如果将我们的大学生拉到辩论场上或者讨论会上与他们的少年一决雌雄,我们却在思辨和逻辑等综合素养上多次落后于人,铩羽而归。难到一个偌大的国度,偏偏找不到年轻人去与欧美少年一决雌雄?即使我们在某些领域有着雄傲于世的成绩,但不可否认的是,当代中国青少年在思维、逻辑、人格等综合素养方面整体落伍于欧美的青少年。


高考耗尽了青少年前半生的心血,高考将青少年束缚于应试教育的牢笼,使他们丧失了综合培养的潜质。十年寒窗苦读,可惜多只是纸上功夫。有年轻人考上了清华北大,却因为不知道人生方向自杀或退学。有高考状元被录取到香港顶尖的大学就读,却因为不适应其教学方式而退学重考内地大学。更难以想象的是,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同学将大把时间耗费在英语和政治的背诵上。考试前夕的教学楼和图书馆,随处都可听到郎朗背书声。要知道,这不是三五岁小儿在开始学习古文时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这是一大群已经成年的中国青年正在背诵他们并不感同身受的教条,正在研习他们考完就完全忘掉的主义。每年高考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结束时,图书馆或教学楼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要清理大量应试复习资料。这些资料要么被扔到垃圾堆,要么被作为废品收购到废品回收站。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有新闻报道说某某中学的同学在考试后集体上演撕书大战来释放考试压力。紧接着,就是没有节制的放任和狂欢。


所谓“成年”,不仅仅要达到法律法规规定的年龄,还要达到成年人所应该具备的心智能力和处世水平。成年,意味着独立和自由,既有经济的,政治的,也是精神的。这时候他只需要对自己负责,他完全有权利也有能力对自己的行为承担道德和法律上的责任。放眼四周,我感到悲哀,我甚至怀疑,我们青少年的情商和智商都在快速退化。已经接近成年结束了高考的学生,其行为处事和十二三岁的孩童无异,而已经二十三四岁的研究生,都上演着刚进入本科时的把戏,仿佛永远沉浸在孩童的天真当中。的确,物质条件变好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生活水平改善了,但这一切背后所依赖的作为目的的大写的“人”不见了,人的精神向度藏匿了,我们只要吃好喝好玩开心,天下就天平无事了。


美国的中小学生的课程任务并不重,其教学并不以课本也不以考试为指向,而是重点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德国和日本的教育方针自始至终都没有大的改变,一直致力于培养有民族担当的综合性人才。老师们所做的,就是逐步引导,步步深入来培养孩子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人称其为“人”。在文学研究领域,经过了启蒙教育的西方才逐步走向“后现代”的解构思潮,而我们却只学其方法,不问其土壤,用“解构”和“任性”来标榜我们的生活,因而我们并没有得到西方精神之精髓,同时还失去了重新建构自我之能力。


我并不反对考试或测试,我只是不赞成将国之栋梁的青少年一直束缚在应试教育的牢笼里,背诵研习着那些无用的八股,浪费了他们可以用来培养独立自我的时间和精力。我也不赞成那没有尺度的“减负”,时下兴起的“保研”风潮给一大批本来勤奋好学的同学减了负,使得他们年纪轻轻就开始养尊处优,轻飘飘地走过青春岁月,成就了他们的“生命不可承受之轻”。有一位教授曾警告说我们的教育体制正在扼杀青少年,这并不是危言耸听。


一年又一年,每当我在考研前夕路过教学楼或图书馆,听着同学们背诵政治英语的声音时,我都感到悲伤,既为这些正在考试的中国少年们,也为曾经考试的我们自己。这声音里浸透着焦急的情绪,来自一个空旷幽远的古国,通向一个遥不可知的未来。

 

 

                 2016121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