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研青年真题解析特辑 || “但丁《神曲》”特辑

Colin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您的好友【真题解析特辑】已经上线!内含最新真题解析,文研青年倾情献上!18年考研的基础复习已经开始,早起的鸟儿有虫吃哦!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恩格斯


比较分析但丁《神曲》和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意识。

解析:但丁的《神曲》和艾略特的《荒原》都产生于历史发生转折和动荡的时期,都具有恢宏的史诗气度和神秘的宗教意识,他们都试图描绘出他们所处的时代图景并为人们指出拯救自己的道路。但《神曲》给人们提供的世界图景是严正而明晰的:地狱(九重)、炼狱(七重)、天堂(九重),每个人都可依据自身的情况在这个图景中找到自己的准确位置和拯救自己的方式。


这种世界观念的严整性和明晰性,决定了它在艺术形式上的严整和明晰。全诗100曲,除序诗外,每篇33曲,全部用三行连环体写成。形式上的“三”是世界本原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的投射。内容和形式上的这种高度适应性,使这部史诗达到了几乎无法比拟的完美程度。而《荒原》的情形却似乎完全相反,它所提供的世界图景是模糊而混乱的,人们从中无法探寻出世界运行的图景;这种模糊和混乱是近代理性在西方走向衰落的标记;全诗使用的晦涩、混乱的语言结构也恰好同这种世界图景相适应。《神曲》的字面意义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荒原》却是恶欲横流,善良死灭;《神曲》表现出对“恶”的强力意识,而《荒原》却是软弱无力;《神曲》引导人们走向“乐园”耶路撒冷,而《荒原》却让人的灵魂感到无家可归。《神曲》追求个人完美,《荒原》追求的是死亡意识。两者都可以基督教为皈依,但《神曲》充满乐观精神,《荒原》却渲染浓厚的灰色意识。


《荒原》同《神曲》一样,大量使用神话,但《神曲》多用古希腊荷马时代以后,即人类开始进入“本体论时代”的材料,这些材料反映人类童年时代的个体意识惊喜和对宇宙规律的最初思考。这种思考本身就意味着人对自然的分离。而《荒原》引用的多属“神话时代”,即蒙昧时期的神话。这一时期的人与自然尚存“胶带联系”,人和自然交混为一,个体意识有如胚胎,躁动于大自然的母腹之中,人和自然都显得更加混沌和无秩序。


艾略特认为第一次世界大战造成的物质废墟和精神废墟犹如使人们返回了那个比希腊文明更早的神话时代。那个时代的世界图景在两本著作中得到了生动的描绘,这就是魏士登女士所著的《从祭仪到神话》和弗雷泽所著的《金枝》,艾略特在注释中强调了这两书对于《荒原》的影响。在这两部著作中,作者大量记述了原始时代灾难流行导致山野荒芜、植物不再生长、动物几乎灭绝、妇女神秘地失去生育能力的常识。在初民们的理解,那一定是主繁殖的神(如渔王)患了病或被害了(耶稣也是主繁殖的神,《金枝》中有关于他被害的传说)。只有少年英雄出现,手执利剑去寻找“圣杯”,才能治愈渔王的病,使荒原复苏。这里的“利剑”喻男性,“圣杯”喻女性(纸牌中的“黑桃”和“红桃”分别从剑和圣杯转化而来)。寻找“圣杯”的故事又源于人们对于宇宙间一切生命本源的最初觉悟,只是用神话的形式来表现了。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经常以“荒原”作为象征喻人类精神的毁灭。

小结:《神曲》的重要性自不必多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荒原》。《荒原》作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开山之作,在主题和创作手法上都体现了显著的现代性。武大近年来常对现代文学做主题性考察,而一些重要的主题,如漂泊、创伤,在《荒原》都有体现。

真题链接:1、分析《神曲》的道德意识。(武汉大学2007)2、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宗教与文学的关系。


简析《神曲》中关于地狱的想象。


解析:但丁想象的地狱在位于北半球的中心的圣城耶路撒冷的地下,是个巨大无比的深渊,从地面通到地心,形状像圆形剧场或上宽下窄的漏斗。


地狱里面的人们不得不接受因为生前的罪行所因受的惩罚,比如犯邪淫罪将者被暴风吹的永无安生,暴食罪者则要被冰雹击打,暴力罪者永远要受火雨的拷问,欺骗罪则会被各种酷刑所困……在地狱忏悔是没有用的,因为这里的声音传不到上帝的耳中,在地狱的人看不到现在,却可以预见未来,他们将会永远受刑,等待着世界末日也就是“最后的审判”到来的时候。但丁借地狱,实际上描述的是当时黑暗残酷的现实世界。

    地狱构造:

   从地狱之门进入后,可以看见的的平原,是地狱外围即地狱的走廊和外围地带。一生中无所作为,醉生梦死的懒汉,懦夫就在这接受惩罚。


   通过阿刻隆河,就是真正的地狱了,它由漏斗形成的巨大深渊中紧贴内壁的一圈圈圆环构成。每个圆环都比上一个圆环要小,一共九个,即“九层地狱”。第一层是“林勃”(Limbo),凡是不信仰基督教而曾立德立功的先哲们和未受洗礼的婴儿就在此,但因为他们本身无罪,所以无需受罚(要说真有痛苦,那就是永远无法去天国)。从第二层开始,就是受苦的有罪者们了,在这一层的入口是地狱里的判官米诺斯,通过它来决定人们应该在哪一层受惩罚。


  几层地狱的罪孽轻重,由内到外依次加深(及罪最重的人在第九层),但丁以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作为理论根据,将罪分为无节制、暴力、欺诈三种,其中较轻的是无节制罪,最重的罪即是“背叛”。


  第二三四五层地狱在狄斯(Dis)城(地狱之城)外,其中第五层是沼泽,这里分别是犯邪淫罪者、犯贪食罪者、犯吝啬和浪费罪者(这三种罪是无节制罪),还有犯愤怒罪者。六七八层在地狱之城内,第六层是信仰异端邪说者受苦的地方;第七层是惩罚犯暴力罪者的地方,此处也分三环:对他人施以暴力(杀人放火之类),对自己施以暴力(自杀者,在各种宗教中自杀是不被允许的),对上帝(渎神)和自然、艺术(放高利贷)施以暴力。


  经过悬崖,即为第八层地狱,其中受苦的是欺骗他人的人(这里需要解释一下:但丁认为欺诈罪要比暴力罪重,因为杀人是动物也会做的事,而欺骗是人类特有的,期间看定会出卖良心也就是自己“有心害人”。),分为十个恶囊:分别关押诱奸者、阿谀奉承者、买卖圣职者、预言者、贪污者、伪善者、偷窃者、策划阴谋者、制造分裂者、假冒伪造者。


   背叛是欺骗相信自己的人,是最重的罪行,所以背叛者在第九层地狱——科奇土司(Cocytus)冰湖受罚,其中分为四环:该隐环(叛卖亲属者),安特诺尔环(叛卖国家者),托勒密环(叛卖宾客),犹大环(叛卖恩人)。犹大环是地狱底层,也是世界的中心,大魔王路西法就在此。


    地狱大概就这样,此时Vergilius和但丁在游完地狱后,顺着魔王的身躯爬过地心,稍加休息后开始了炼狱之旅。


  地狱的人物形象都十分鲜明,但但丁从将一些人打入地狱的行为中,我们可以看出但丁神学世界观与人文主义思想因素的矛盾在作品中的反应处于新旧交替时代的诗人其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同情男女爱情,但又把他们定为淫罪犯放于地狱,一方面赞扬英雄的爱国行为一方面把她打成异教徒,普尼非司八世随要下地狱,但又对他的受辱表示愤怒。这表现为他思想内容上的两重性。作为一个中世纪的意大利诗人。他的作品构思具有宗教性,其思想内容也表现了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但是,其中已有人文主义思想的因素,透露出文艺复兴的曙光。如他虽然按照宗教观念把弗兰采斯加和保禄打入地狱,但是他又赞许他们对真诚爱情的追求,甚至最后因怜悯他们而晕倒在地,表现了人文主义的色彩。




以上资料来源于《武汉大学文学类考研真题详解与复习指南》(“文研青年”出品,2018版),欲了解更多“但丁《神曲》”真题合集内容,逢考必赢的筒子已经在阅读原文获取《真题详解与复习指南》啦!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Colin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