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李佳鑫:《论邪恶》读书笔记

李佳鑫 文研青年 2022-12-22

文研

青年

“以文会友,研途相伴”


“文研青年”读书会每期拟购十五本书,先到先得,购书款由“文研青年”公众平台全额赞助。读书会立足文学类专业同学,也鼓励其他专业同学参加。请有兴趣的同学在第一时间在读书会筹备处登记领取当期研读的作品一本,作品领取后书即为自己所有,无需返还,领取作品的同学需在一个月内读完作品,并在规定的活动时间和活动地点参加读书会讨论活动,谈谈这本书对你的启示。未领到书的同学可自行找书阅读,也欢迎你到场参与讨论。

客服QQ/wechat ↓

2275828991欢迎调戏~


04期读书会主题:《论邪恶》

作品简介

面对形形色色的恐怖活动,你会怎么看待?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按照他们以往绝对的判断和形而上学的标准,会毫不犹豫将其贴上“邪恶”标签。特里·伊格尔顿作为卓越的马克思主义研究学者,认为这种观念是根本和现代这个时代不相适应的。


在本书中,伊格尔顿通过文学、神学、心理学的资源,以他插科打诨、嬉笑怒骂的批评风格,从对当代世界文明冲突的现实入手,深入到对西方文化传统内部,对当今各种邪恶、恐怖行为进行了理性的忧思:邪恶,它并不是一个纯粹的中世纪的东西,相反的,它是一个在我们的当代世界完全可以看的到、摸着找的真实现象。在这个过程中,他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比如,邪恶真的就是一种空无么?为什么它所表现出来的东西,总是如此具有吸引力?为什么善良看起来非常无聊?人类真的会在无意义的毁灭当中感受到欢乐么?


《论邪恶》读书笔记李佳鑫


读书时间:2016年4月4日

读书地点:武汉大学三环学生公寓(不告诉你宿舍号)

读书天气:阴天的清明节


刚好清明节图书馆闭馆,于是有了这样一整天可以窝在宿舍的机会看这本薄薄的册子。其实对理论,我的内心一直有点排斥,我更期待或者说稍微擅长分析作品一点。西方的理论一经翻译,总感觉有点文不对路,显得拗口难懂。但是这本书却偏偏是个例外,我将它归功于那天适合看书的氛围:阴阴沉沉的天气,不冷不热的温度,有点悲哀的节气,让人只能够沉下心来读书。一切好像是刚刚好的样子,因为这本书,让我在清明节内心默默祭奠着所有因为暴力丧失生命的人。


看到题目的时候十分震惊,邪恶有什么好论的,无非是那些关于人性恶的因素,无论是诉诸于道德或是法律,总能够得到解决,还原于善的本性。但是看完本书,作者的人性光芒让我十分感动,并且言简意赅的论述方法让我钦佩。


邪恶并不仅仅是一种意识,还包括一些具体的行为,但根本上,邪恶是一种支配着人或者社会群体甚至是某一国家政权不断对存在的一种破坏,而这种破坏从根本上源于人的欲望或者说是破坏的欲望,在破坏中,邪恶得以扩大它的处境,而做出邪恶这一行为的主体能在破坏中获得一种虐待的心理满足,就是文中的“淫秽快感”。然而悖论的是,邪恶驱使着有限的人去追求无限,以破坏存在,在这个过程中,邪恶实现了自己的价值,然而,同时不可思议的是,这个过程却也是邪恶本身膨胀或者说变身为一个巨大存在的过程。


当然这里阐述的是“根本的邪恶”,与之对应或者说在它之下还有一种“平庸的邪恶”,平庸的邪恶,并不是指作恶的后果的大小,比如是不是日本的侵华战争是根本的邪恶?而一个简单的故意杀人案是平庸的邪恶?并不是如此,平庸的邪恶,是人们在幻想中构建的貌似具有邪恶或者说不洁事物的总的代称,比如西方的吸血鬼,东方的僵尸,这些看似恐怖充满血腥的事物源于人的一种幻想包装,将内心的恐惧外化为一种具体的事物,在观看时或想像时,又能从中获得胆怯的快感和兴奋。而这些平庸的邪恶实际上就是无生命的物的概念的集合。


从这个分类或者说对邪恶的定义上来说,作者让我意识到自己原来对邪恶狭隘的见识。邪恶并不是那些非道德的,或者非正义的代名词,因为你知道,这些“道德”和“正义”本来就是由人来命名的,它的本质性特征常常被大家忽略。比如说,日本侵华一直以来打着“共建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也就是说,对于日本军方来说,他们以这个目标为信念,执行这个任务或者完成这个目标就是对自己国家的爱护,就是忠诚的体现,他们不会想到邪恶,但是实际上呢,我们可以说所有的战争都是邪恶,因为战争会带来破坏,它是嗜血的,是杀戮的,是侵占的,是战争发出者对欲望的一种满足。不管是美国打着打击世界恐怖主义旗号对伊拉克的侵占还是法西斯由于种族观念对犹太人的驱逐和杀戮,如果战争的发出者意识到了自身的邪恶性,以自身的理性压印了欲望的侵蚀,如果战争的每一位具体的执行者能够像这位作者一样具有深刻的人文情怀和对邪恶清晰的认识,也许现在的世界是另一番模样。然而,历史又从来不能假设,并且更为糟糕的是,明明我们可以反思,但有人却一直抱着狭隘的种族或者国家观念正义凛然的说着不!


这里就谈到了如何面对邪恶的问题。在这个部分,我更感兴趣的是伊格尔顿愚昧进步主义的观点。他让我对进步文明有了新的反思。就中国来说,我一直有疑惑为什么在物质经济文明高度发展的今天,父辈们却说并没有原来感受到的幸福多,这就是白岩松的问题“今天你幸福吗?”我当然不想忽视掉国家的经济发展取得的瞩目成就,经济一方面是国家的发展动力和发展基础,比如科技、军事、教育和民生等等关于国家的繁荣问题都离不开经济的支持,但是另一方面,个人经济的发展使的个人欲望获得了无限的膨胀,这种膨胀就滋生了邪恶的因素。比如,现在所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恶化问题,能源紧缺问题都和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父辈们在之前无法想象今日的他们生活日常饮食中要提防着打农药的蔬菜,出门要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以防备雾霾,要承担着水资源无限消耗的压力。看似他们的生活经历了一个从贫乏到丰富的过程,实际上他们的幸福感却在节节倒退,与之相反,他们时常被这些生活的危机感困扰着。我们可能比他们更加不幸,原因是,大部分的我们竟然已经习惯了这种不幸,并将这些视为理所应当。


追溯一切的源头,我发现,背后的指使者或者说一切的驱动者就是邪恶。是人期望有有限的资源换取无限的财富,是人对金钱的无限渴望,是人原意为了追求自己的所谓狭窄的幸福原意放弃自己理智的底线,去杀害另一群人。于是,我就有点害怕,今天的我们也许生活在另一个吃人的社会里,然而遗憾的是,这个时代的中国已经产生不出一个鲁迅。


可能,我无法在宏观上跟上伊格尔顿的步伐,去探究文明制度的冲突,去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我只能从自己所经历的所感受的去体会书里的字字句句。但没想到意外的是,这本书依然给了我这些关于生活现状的思考。十分感谢那样完整的一天,十分感谢那样美好的一个天气,十分感谢。



总策划:Colin

排版:见素

内容:李佳鑫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1. 研读伊格尔顿《论邪恶》|| 文研青年读书会04期

  2. 研读方方《软埋》|| “文研青年”读书会03期

  3. 李佳鑫:方方《软埋》读后感

  4. 施千帆:《软埋》读后感——选择的自由




文学研究、文学研究生、文学考研


扫描左方二维码

关注我们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