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新诗赏读 |闻一多与中国现代格律体新诗

Sound 文研青年 2022-12-22
自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八篇白话诗至今,中国新诗踏着蹒跚的步履走过百年,以其丰富的文史景观成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学习中,新诗是绕不开的话题;在中文名校历年考研真题中,对中国现当代诗歌的考察更占有不小比重。为帮助考研学生深入学习中国新诗,掌握相关考点,文研青年于2019年暑期在武汉大学文学考研会员群内开展新诗专题研习活动,并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作为专题研习的一部分,文研青年邀请专人进行新诗赏读并撰稿发布。本文是2019年文研青年中国新诗赏读第二期成果,文章版权归作者Sound与文研青年所有。 

闻一多(1899.11.24-1946.7.15),本名闻家骅,曾用名闻多,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著有诗集《红烛》、《死水》。


1912年起,闻一多在清华度过了十年学子生涯。在校期间,闻一多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并在《清华周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同时创作旧体诗。


1922年3月,闻一多写成《律诗的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7月,闻一多赴美留学,学习美术;年底,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出版,该书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9月,闻一多的第一部诗集《红烛》出版;1925年,他回国任教,从事《晨报》副刊《诗镌》编辑工作,并创作组诗《七子之歌》,吟咏祖国陷落的七块土地,表达了对祖国统一的强烈渴望;1928年1月,他的第二部诗集《死水》出版,标志着他在新诗创作上的进步与成就。


同年,闻一多受邀出任筹建中的国立武汉大学的首任文学院院长。来到武汉大学后,他开始在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中苦心耕耘,从唐诗到汉魏六朝诗、《楚辞》、《诗经》,由《庄子》而《周易》,由古代神话及史前文学,同时对古文字学、音韵学、民俗学也下了惊人的功夫,涉猎广泛,成果丰厚。同时,他还参与校园的筹建、规划、选址工作,将校址罗家山(又名落驾山)更名为珞珈山,至今沿用。他还为武汉大学设计和书写了小篆体“武大”二字的校徽,广受欢迎。


1946年7月15日,著名民主斗士闻一多被特务枪杀于昆明,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武汉大学为了纪念这位著名的诗人、学者,于1985年在老图书馆东侧的文学院(现数学与统计学院)旁,树立了一尊闻一多半身铜像,以寄托武汉大学师生对这位首任文学院院长的景仰和追思。

武大狮子山上的闻一多雕像


1985年5月,中国闻一多研究会成立,挂靠单位为武汉大学,现任会长为武汉大学陈国恩教授。作为一个全国性学术团体,研究会成员广泛分布在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等科研机构与高校,主要任务是深入探讨学习宣传闻一多的爱国主义思想、诗歌创作及文学理论、学术研究的成就,曾举办6次闻一多国际、国内学术研讨会,出版5次研讨会论文集。

闻一多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书影


作为前期新月派代表人物,闻一多以创造现代诗美为追求,反对不加节制地直抒胸臆,主张“理性节制情感”,将内心的美的感情熔铸进优美的艺术形象当中。他说:“诗是被热烈的感情蒸发了的水汽之凝结,所以能将这种潜伏的美十足的充分的表现出来。”


针对诗的形式,闻一多提出诗歌“三美”主张,即要求诗的音节要有“音乐的美”,诗的辞藻要有“绘画的美”,诗的组织结构或章句、形体要有“建筑的美”。当然,这种整齐的格式须是“相体裁衣”,根据内容的需要取得“精神和形体的调和”。


本期诗歌赏读将以《红烛》、《死水》、《发现》带领大家进入闻一多的格律体新诗。

红烛(序诗)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红烛啊!
这样红的烛!
诗人啊
吐出你的心来比比,
可是一般颜色?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底方法。

 

红烛啊!
既制了,便烧着!
烧罢!烧罢!
烧破世人的梦,
烧沸世人的血——
也救出他们的灵魂,
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红烛啊!
你心火发光之期,
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红烛啊!
匠人造了你,
原是为烧的。
既已烧着,
又何苦伤心流泪?
哦!我知道了!
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
你烧得不稳时,
才着急得流泪!

 

红烛啊!
流罢!你怎能不流呢?
请将你的脂膏,
不息地流向人间,
培出慰藉的花儿,
结成快乐的果子!

 

红烛啊!
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
灰心流泪你的果,
创造光明你的因。

 

红烛啊!
“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赏读

诗集《红烛》出版于1923年,是闻一多的第一部诗集。这首《红烛》是诗人为同名诗集作的序诗,展现了诗人为理想不懈探索的心路历程。


诗人取李商隐诗“蜡炬成灰泪始干”的经典意象和核心意蕴,将其至于中国革命的现实语境之下,表达出诗人愿为争取民主自由发光发热、燃烧自我的如红烛般的赤诚之心。


诗歌第一节借反问以自省,鼓励诗人们要有红烛一般无私奉献的精神。第二、三节则借红烛躯体燃尽方能放出光芒的物理属性进一步高扬了自我牺牲的高尚情操。从第四节开始,诗人似是对着红烛自述,宽慰红烛所流过的泪、灰掉的心都是为了拯救世人、创造光明,“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是对红烛的鼓励,更是诗人的自勉。

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

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

铁罐上锈出几瓣桃花;

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

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

漂满了珍珠似的白沫;

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

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

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

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

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

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

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

选自龙泉明主编《中国新诗名作导读》,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赏读

《死水》作于1926年,全诗以丑恶的、腐朽的死水比喻中国社会,将多组意象进行美丑对比和反衬,使得死水令人作呕的形象深入人心,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强烈抨击与辛辣讽刺。作为闻一多的代表作,这首诗歌充分体现了他的“理性节制情感”与诗歌“三美”主张。


全诗共二十行,每行都保持字数的均等,每句诗的九个字也均以四个音尺(1个三字尺、3个二字尺)的形式呈现,充分实现了“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同时,诗行之间三字尺与二字尺的顺序组合不停变换,造成了诗歌内部音节的调和,形成张弛有度的节奏感。


诗歌选取一组组美丑对比的意象,以翡翠、桃花喻破铜烂铁,用罗绮、云霞比水面网结的油垢与霉菌,臭水发酵成了绿酒,浮沫变成了珍珠,反衬出这一沟臭水的肮脏、腐臭。诗人没有直接痛陈中国社会的不堪现状、发出愤怒的指责,而是将丑陋的现象凝聚在一组组精心构造的意象里,在具体的画面中创造出节制的美感。丰富的色彩感也是诗歌绘画美的体现。

发现

我来了,我喊一声,迸着血泪, 

“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
我来了,因为我听见你叫我;
鞭着时间的罡风,擎一把火,
我来了,不知道是一场空喜。
我会见的是噩梦,哪里是你?
那是恐怖,是噩梦挂着悬崖,
那不是你,那不是我的心爱!
我追问青天,逼迫八面的风,
我问,拳头擂着大地的赤胸,
总问不出消息;我哭着叫你,
呕出一颗心来,——在我心里!

选自龙泉明主编《中国新诗名作导读》,

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赏读

《发现》作于闻一多归国两年之后的1927年,是“爱国者的热情沸腾已至饱和的程度以至作无法控拘的飞溅。”(时萌:《闻一多诗歌艺术散论》)


此诗最大的特色在于诗艺上的变化,不同于《红烛》《死水》采取意象的、形式的手段,《发现》是诗人在心灵的高峰体验状态下本能的呐喊,未经理性沉淀的直接的宣泄。只有以直抒胸臆的方式,诗人才能表达自己在异国赖以生存的精神支柱——对“如花”的中国的幻想轰然坍塌的巨大失落感与强烈绝望感。


从这短短的12行诗中,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无法面对丑陋的、腐朽的祖国,内心的情绪已然崩溃,“呕出一颗心来”更给人强烈的情感震撼。


文研青年参考文献与推荐书目:

1.公木主编,《新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

2.龙泉明主编、赵小琪副主编 ,《中国新诗名作导读》,长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版。

3.孙玉石,《中国现代诗歌艺术》,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4.於可训,《新诗文体二十二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本文为中国新诗作品赏读专稿,专题知识梳理、考研点拨等将在线上专题研习结束后,由专人汇总成果,经“专题研习”栏目推出,敬请期待。


点击下方链接,获取“中国新诗专题研习”活动介绍 ↓

专题研讨 |2019年文研青年会员群中国新诗专题研习活动说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