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空气“有毒”,究竟谁是罪魁祸首?
关注“知政事”(ID: zzs_366)观变局精妙,知不变精髓。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
神州日知 小帧
近年来,"雾霾"成为了中国人的一块心病,几乎到了谈"霾"色变的程度。
这几天,中国的空气质量又频频告急,以北京为首的中国主要城市就频遭"雾霾"侵袭,前段时间的蓝天几乎消失不见,北京的空气检测一度呈现“有毒”迹象。
相较于今年,去年,北京的空气PN2.5平均浓度下降了大约五分之一,这还是得益于中国政府将重工业迁出北京、减少煤炭依赖的意愿对北京空气质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所以,才使得曾以笼罩着浓重的工业烟雾闻名的中国首都北京,在过去一段时间享受着更为频繁的蓝天。
然而,随着今年北京冷冬的来临,雾霾天又重新回来了。
为何北京的天就不能一直蓝?
为何中国空气质量频频告急?
归根结底,就北京地区而言,空气的污染水平总是随着经济规划的变动而变化的。
而今年雾霾重新返场,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的环保政策有变。
今年9月份中国生态环境部发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时,就有部分媒体发现,文件中的表述与以往发生了变化
在2017年,要求PM2.5平均强度下降15%,而今年却要求同比下降3%;
去年,对高污染和高能耗的行业要实施统一的停工限产比例,而今年的说法是各地方根据实际情况实行错峰生产,并且对具体生产要求,不再做硬性规定。
由此可见,中国的空气污染总是随着经济规划的变动而变化的。
事实上,以往中国政府采取强有力经济措施,确实能够"空前快速地"改善中国的空气质量。
但是,这些措施确实带来更加令人意想不到的结果。
例如,导致部分地区的工业生产由最初的冬季转为夏季、从北京地区迁往中国其他地区。
这样看似解决了雾霾问题,实则是"饮鸩止渴"。
如果说,环保政策的转变是逐渐的加剧了今年冷冬的雾霾状况,那么,去年为改善雾霾状况而实行煤改气(煤炭改为天然气)工程所需大量天然气与当前天然气短缺状况成为今年采暖季节后空气质量急转直下的重要推手。
去年,中国政府在中国华北地区推行了煤改气工程。
河北省、山西省等多个煤炭消耗大省都相继超额完成了这项改造工程。
似乎一夜之间,仅仅华北地区冬季采暖污染问题就得到了完美的解决。
诚然,煤改气工程带来的空气改善效果确实立竿见影,但是,由于天然气的供给价格飙升,供应紧张,引发了严重的"气荒",代替燃煤的天然气供给出现了严重的滞后。
加之,中国国内开采天然气能力和开采的数量都无法满足冬季供暖的需求。
所以,以市场价格为基准的进口天然气成为冬季供暖的主要来源。
但是,进口天然气的价格与中国政府把控的天然气价格之间的落差,使其带来了巨大的采暖成本。
所以,为避免成本的进一步增大,今年的中国政府取暖政策由最初的"煤改气"变为"宜气则气,宜电则电,宜煤则煤"。
因此,就算是推行了"煤改气"工程,也不会再实行全面禁止家庭取暖使用煤炭的规定了,采暖季的雾霾就毫无意外的重新加重了。
其实,中国政府曾为治理雾霾问题先后出台了多个行政命令,但是,始终得不能彻底解决雾霾问题。
这在外界看来无非是政府高压政策下的"面子工程"。
但是,长久的维护"面子",是需要付出一定的经济代价,而这种代价是当前中国无法长期承受的。
所以,在经济发展与环境治理,当下的中国选择了优先发展经济。
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政府就放弃治理雾霾问题。
就如同发展经济需要长久之策,治理雾霾更需要循序渐进,长久治理。
首先,从汽车入手。
对机动车的工作状态进行实时监测,这样当有车辆超标时可以及时让其停止污染并接受维修。
进一步减轻因汽车尾气排放增加的雾霾污染问题。
其次,中国各地方政府在治理雾霾上应都有自己的空气达标计划。
根据中国中央政府制定的多项标准和政策,各地方政府可以定期提交空气质量"达标"详细实施计划。
若地方没有达到计划目标或者没有有效的执行计划,应有相应的惩戒机制,确保达到空气质量标准。
最后,将真正的生态补偿落实到实处,采取更为有效的治理之策取代强制的行政命令,转换能源的补给类型,弥补清洁能源的短板,实现有效的能源使用,才是治本之策。
雾霾的暂时离开就如黄粱一梦,终究是要“睡醒”。
中国政府和民众也不要长久沉浸在短暂虚幻中,要想真正实现长久天蓝,中国治理雾霾任重而道远!
推荐阅读
北京再陷重霾天气,大斗美国难顾空气污染治理!这个冬天可能比预期的更寒冷
吓人“黑洞”惊现!讲科学,“雾霾”正让我们变愚变丑变胖伤精早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