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市场走访:到底该访些什么?(市场部版本)

曹健 阿Ken看零售 2022-12-07

 Kenneth说:


Kenneth之前也转载过几篇曹健老师的原创文章,今天也分享一篇曹老师的经验之谈。


可能很多粉丝都有关注本人不少的巡店报告和观察,但我从来都没有规范些一篇巡店的手册,今天曹老师分享的套路和门道确实记得大家参考、学习、收藏!


分析

新品

巡店

职场

生活


市场走访是很多朋友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今天咱们就来聊聊,市场走访,到底该访哪些关键要素?


注:由于各部门职责不同,因此在走访市场时关注点也有较大差异。本文仅针对市场部人员给出建议。 


没有方向的船,什么风都是逆风

在提出差申请之前,您需要先想好此次出行的目的,也就是这次出行要解决什么问题。是因为当地的动销出了问题,还是当地发现强势地方品牌,还是自己的品牌增长迅速想去学习经验?有了清晰的目标,才能确定内容,进而在回来之后的走访报告中,能够对问题有精准阐述并提供解决思路。非常不建议为了出差而出差,假装自己很忙的样子...

 

基于清晰的问题,我们可以将其层层分解,最终落实到此次走访市场可观察到的细分维度。通常,一次走访市场由于时间、地理的限制,我们只抓住其中的某一个方面进行重点观察就好。一次走访解决不了所有问题,反之,若是有谁声称在一次走访市场中就发现了诸多机遇、解决了诸多问题... 要么是“真.营销奇才”,要么就是呵呵呵呵呵呵呵...

 

本质上说,商业其实就是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在走访市场时,我们需要将“我们提供的”和“消费者需求”联系起来,并与“竞品提供的”对比分析,才能还原消费者购买决策背后的故事。对于我们自身的作为,4P理论(Product, Promotion, Place, Price)是比较常规的框架。对于消费者需求,可参考用4C理论(Consumer’s need, Communication, Convenience,Cost)作为思考指导。同时,由于4C是基于4P发展出来的理论,因此在对比各个要素时也更为直接。

 

讲完了理论,接下来咱们就每一组指标对比着具体落地细说。


Product VS Consumer’s need

首先我们要选取正确的对标竞品。比如红牛的竞品绝不是农夫山泉,虽然这俩都能解渴... 同品类、同细分品类、同价位、同地位是作为对标竞品的先决条件。当然这里边也会有些例外,比如你家的产品是海飞丝,20一瓶摆在货架。某个local厂商跟风,推了个品牌叫“陆飞丝”,15一瓶,就摆你旁边。功能、定位与你极为类似,连包装风格都如出一辙。你明知道他是山寨,但防人之心不可无,这样的品牌如果其背后的厂家具备一定实力,还是建议早早选为竞品进行监测为好。毕竟,消费者并不专业。只要看上去类似且更为便宜,势必会有部分消费者被山寨品牌分流。今天陆飞丝分你一点,明天空飞丝分你一点,市场份额就这么被默默瓜分了。

 

在这里,我们需要观察的重点是:我们和竞品分别满足了消费者哪些需求?就产品层面而言,我们和竞品满足的方式、效果有何不同?

 

通常,我们与对标竞品的目标人群和满足需求是类似的。更多差异是在我们与竞品选择了不同的路去满足近似的需求。这里可以观察记录的是本品与竞品的slogan、营销物料及营销活动中重点强调的信息等。如果您在卖场中遇到竞品的导购,恭喜您,这可是获取对方销售话术及卖点的绝好机会。

 

拿到竞品信息后,我们需要将这些内容汇总,并提炼出竞品的RTB(reason to buy),对比本品的RTB,再结合目标人群所在马斯洛层次,去分析到底哪个产品更好的满足了目标人群的需求、更符合目标人群的调性等等。

 

Promotion VS Communication

有一首老歌很完美的诠释了大家对于促销的情感——《让我欢喜让我忧》。不做促销,竞品哐哐降价抢占市场;做了促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那到底是做还是不做...

 

回答之前,让我们先回到促销的定义上,看看促销到底有哪些维度可供把控。

  • 频率:顾名思义,做促销的频率。

  • 时长:每次促销的持续长度,通常都是1-2个档期。

  • 力度:打折的力度。如果是买赠或是送赠品的话,可折合之后再进行估算。

  • 方式:直接降价、满减、买n送n、买a送b...

 

那么,问题来了。当我们考虑去做一档促销的时候,在上述维度都改怎样设定?或者说,怎样搭配上述维度才能达到最优的促销效果?

 

在这里,有两个答案供大家参考:

  • 数学建模评估:用数学的方法进行建模评估,计算每一只单品的最优促销方式、力度、频率。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建模,计算出每一只单品的促销价格弹性。有了这些结果,在选择促销的对象和设定具体的促销方案时都会有更为客观、准确的数据参考。

  • 给促销一个理由:请务必不要忽视这个因素,尤其是在促销大战愈演愈烈的背景之下。4P理论中的promotion发展为communication已然很能说明问题。实战当中,每一次促销都要有独特、合理、清晰的主题,并且除了以促销作为活动主体外,建议在终端陈列、联合购买方面都做好功课,让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将其视为厂家的“营销”而非“促销”。一字之差,背后的含义却截然不同:促销只是单方面的渠道推力,而营销讲究的是推拉合力。倘若只是一味促销,长此以往,只“促”不“销”并非危言耸听,对品牌的维价也是极大的伤害。

 

Place VS Convenience

由于市场走访的脚力限制,这个部分注定不会有很强的代表性。但以下两点同样可以作为参考:

  • 同一渠道的本品与竞品:在同一卖场中,本品与竞品是单点陈列还是多点陈列?若是多点,其形式是堆头、端架、还是收银台?且各形式的陈列面都有多少?

  • 本品与竞品在不同渠道:在我们所走访的城市中,本品主要在哪些渠道铺货?竞品的铺货策略如何?有关渠道的分类定义,大家可参考下图。                          

Price VS Cost

价格其实在促销的部分已经有所涉及,此处所说的为长期价格,即终端建议零售价。

传统的测试方法是用PSM模型计算出品牌的最优定价区间,当然此处亦可使用建模方法计算出最优价格点。但就市场走访来说,我们更多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品牌定位与竞品的品牌定位差异,是否在价格上也有正确的体现。更多是起到的是预防、监测的作用。

 

除了基本的价格以外,其他任何方式增加或减少消费者花费的,都需要被观测在内。这里的花费,指的不仅是金钱方面,也包括时间、精力等。如有些品类会增加小巧的使用说明或辅助工具作为额外物料,有的为方便购物者携带,会赠送购物袋、环保袋等。这些都是减少了消费者在使用过程中的精力消耗。DM单、堆头、陈列优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减少了消费者在选购时的时间消耗(一眼即可见)。

 

走店报告,写这些发现就够了吧?


当然是... 不够的。


有发现,自然要有思考,有思考,自然要有思考的结果——即建议。通常来讲,当我们发现问题时,需要对这个问题进行更为深刻的分析而不是广撒网似的罗列。分析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品牌定位、市场数据等,之后再给出相应的建议。包括市场报告在内的绝大多数报告,都是需要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不是为了写或为了交差才写。因此,在点击“发送邮件”的一刻,工作亦才刚刚开始。接下来要和对应部门商讨对策,细化、落地执行、效果评估等等。如果每一次走店都能解决一个哪怕是很小的问题,不但对企业是非常好的改进,对于自己的工作自然也是非常棒的提升。

 

啰嗦了很多,希望其中的内容能对您有所帮助。

 

作者简介:

曹健先生,从事消费者研究及数据分析十余年,先后服务于尼尔森、国内知名乳制品企业。爱思考,爱探讨,爱破局,爱在社会中寻找正见。

期待与您的交流:

Leonchao0130@qq.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