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看看古人怎么过重阳节

2017-10-27 最美收藏

    高手在民间 ➔书法大赛征稿

一年一度秋风劲,佳节又重阳。


农历九月九日,菊花开满陌上,藏了一个秋天的酒适时被挖起来,为这美好的节日助兴。


中国人过重阳已流传许久,最早可追溯到汉初。重阳重阳,顾名思义即两阳相重。据三国时曹丕的《九日与钟徭书》中记载:“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重阳节宴饮之习古来有之。


古人认为“九”为阳数,九月初九日正好是两个阳数相重,所以人们把它叫做“重阳”,也叫做“重九”。在中国文化中,阳为盛,为浩然之气, 重阳之日要登高,佩戴茱萸,以驱灾辟邪,重阳节得名于此。

遥知兄弟登高处。

因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所以又叫“登高节”。据梁朝吴均《续齐谐记》载: 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之曰:“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急宜去;令家人各做绎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消。”景如言,举家登山。夕还家,见鸡、狗、牛、羊皆暴死。长房闻之曰:“代之矣。”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花酒,妇人带茱萸囊是也。

东汉年间,这个故事传开,从此,每逢农历九月初九,插茱萸和登高饮菊花酒,便成了历代相传的风俗。 

金风飘菊蕊,玉露泫萸枝。

重阳节正是一年的金秋时节,菊花盛开,赏菊的最佳时节,因而民间也把农历九月称为“菊月”。晋时陶渊明以与诗酒菊隐居出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文人士大夫纷纷效仿,还将赏菊与宴饮结合,以求和陶渊明更接近。


便插茱萸(簪菊)少一人。
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为了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这一习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

此外,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  

九日黄花酒,登高会昔闻。

现如今,重阳节仍然保留着吃重阳糕和喝菊花酒的习俗,“登高”尤其受人重视,特别是受老年人重视。其原因之一是“高”有高寿的意思,之二是登高的确可以锻炼身体,还能开阔视野、陶冶情操。


1989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每到这一日,老年人们都喜欢登山秋游,结伴赏菊,古老的重阳节被赋予了新的意义与传承精神。

最美收藏 ● 全是干货

书画收藏●文玩鉴赏

艺术投资●茶禅养生●美文杂谈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