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筱昀随笔】把真实的事情写真实
云语文微信投稿:请加xy13610669816
云语文投稿邮箱:691210765@qq.com
【写作素材分享】
把真实的事情写真实
我有时候很挑剔。
拿到学生稿子后,会迅速扫完后一口定性:这篇文章真实,那篇文章太套路,假!
其实,这样武断的评价,往往会冤枉孩子。孩子也气愤不平,委屈万分:明明写的是真人真事,你为何总说选材不新鲜,文章太套路,故事太熟悉,无法感动人,怎么都像编的。
孩子是真的委屈。每天就是家里学校两点一线,故事难免大同小异,不外是公交上给老人让座了,妈妈真的在下雨时来给自己送伞了,爸爸真的扶自己学骑自行车了,奶奶也真的在夏天的晚上为自己扇扇子了啊……都是真人真事,为什么老师要说假?如果再逼孩子写这些故事之外的新鲜事,看来就只能编了。
可是,常见的素材难道就写不出真意吗?一写文章就得被迫去编吗?不一定!
且看李凯老师发的这个扶老人过马路的朋友圈:
那个驼背的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准备过马路,完全没抬头去看红绿灯。凤城路,傍晚的车流量很大,骑着车的我无法去提醒。突然,清脆的一声“爷爷”,那个穿凤城小学校服的孩子,已快步赶上了慢慢挪步的老人。他搀着老人的左臂,“爷爷,现在是红灯,等等再过。”好一个白净的男孩儿,浓眉大眼的,一脸的正气。不一会儿,绿灯亮起,他紧紧搀着老人的手臂,也慢慢小碎步挪移着。一撇头,我看到老人的手颤抖着去抓孩子的手,连声道谢着。文明,已根植于孩子的内心。手动,为凤城小学点赞!截图来自李老师的朋友圈
把这则朋友圈丰富一下,就是篇真实可信的好文章。这样的素材运用,老师肯定不会说是套路,不会说在编。为什么?
因为写得清楚,写得细腻。你看,首先交代清了老人特征是“驼背”,当时状况“没看红绿灯”。“颤颤巍巍”还暗含了老人年龄大身体状态不太好,以至于只顾埋头看路却忘记抬头看灯等信息。
其次,写清了地点在“凤城路”,人物身份“穿着凤城小学校服的男孩儿”,外貌“浓眉大眼”“白净”,气质“正气”。(至此,老人与男孩的形象丰富起来,跃然纸上,如在眼前。)
接着,文章写清楚了事件过程:起因(老人未看红灯就过马路,很危险)——经过(小学生上前帮忙,等红灯灭了再过)——结果(一起小碎步挪移着过马路,老人致谢。)(事件有了因果,所以合理可信)
文章可信,还在于一个亮点——细节描写。
孩子的动作。“搀”,紧紧地“搀”,考虑到孩子的身高体力等因素,这个“紧紧”地“搀”,写出了孩子的热心、真诚、善良。
老人的动作。“抓”,“颤抖着手去抓孩子的手”,老人被帮助后,他所有的感激全凝聚在这一个无声的动作里了。更不要说,他还在连声道谢。
人物的美好心灵,从一“搀”一“抓”中淋漓尽现。细节的捕捉,生动的描写,瞬间打动人心。因为真实,所以细腻;因为细腻,所以可信。而且,很感人。
文章结尾处,作者不忘点明主题:文明植根孩子内心。遇到老人,凤城小学的这个孩子会这样做,换一个孩子也会这样做。主题鲜明,点赞自然。
还有个小闲笔,其实不闲。作者看见了老人的危险,为何不出手相助,难道在袖手旁观?未免太冷漠了吧!原来是“我”骑着车,车流量大,被阻隔无法上前。这不是多余的一笔,仔细想想,是不是既写清了自己对老人的关注,还侧面反映出孩子帮助的及时、迅速、不假思索。只有文明植根内心,才有这下意识的自然而然。
好文章源于真生活。但要想把真实的事情写真实,就要学会细心观察生活,用心把事件写清楚,多用笔墨把细节写生动。
被认真用心打磨过的文章,都经得住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