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档加速!全力保障青岛最长地铁年底通车
青山连碧海,岛城聚远朋。
在青岛地铁8号线施工现场,
中建安装近千名施工人员建设正酣。
作为中建系统唯一一家能自主实施
轨道铺设及系统机电业务的专业公司,
中建安装承担了66.8公里全线铺轨任务
及胶州北站到观涛站
8站7区间和1个停车场的
机电安装与设备区砌筑、装修工程。
8号线通车后,将成为串联
青岛五大行政区、青岛新机场、
北岸城区等区域的重要纽带。
目前,胶州北站、胶东机场站、胶东镇站
及中建段区间施工已基本完成,
其余站点施工正在有序推进中,
项目整体进度已完成80%,
预计年底实现通车。
火力全开 掀起大干快上建设热潮
为保障通车目标,
中建安装一公司开展“大干28天,
实现6月10日具备动车调试条件”劳动竞赛,
全面掀起项目大干快上热潮。
青岛地铁8号线有限公司董事长陆乡涛,
中建安装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工会主席陈德峰,
一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白咸学等出席活动,
与会领导为“检企共建”“超英廉洁文化示范点”
“1+N”党建元计划揭牌,为党员突击队、
青年突击队、工人先锋号授旗。
中建安装一公司作为站后属地管理单位,
管理30万平米的站台施工区域、
33.4公里的区间段
及18家分包单位千余名工人,
现场工序交叉、作业量大
项目部制定实施“站长责任制”管理办法,
每个站点指派一名站长,
每名站长在自己的“责任田”内统筹开展
二次砌筑、电气、给排水、暖通等工作,
合理安排各专业工序穿插,
通过分级化管理、精细化管理,
保障每个站点施工进度顺利推进。
春节期间,为抢抓进度,
项目经理蔡炯涛带领
372名施工人员坚守岗位,
在严密布控防疫工作的同时,
科学调整现场施工计划,
统筹管理所辖范围所有施工人员,
45天完成了3.6万米的机电主管线施工,
为后续施工节点抢回了宝贵的时间。
夙夜鏖战 攻克高跨度地铁站
作为地铁、高铁交汇的综合枢纽车站,
红岛站建筑面积13.7万平米,
是全线施工体量最大、难度最高的地铁站,
站厅层平均层高8米,最高处达12米,
相当于要在4层楼高的空中作业,
属国内罕见高跨度地铁站。
在进行站顶二次砌筑高空作业时,
如何让砌块快速“爬上”高空操作平台?
项目团队决定运用滑轮装置,
将滑轮固定在圈梁上,
再将砌块手摇运输至脚手架操作平台,
顺利运输近1200立方米的砌块,
完成12米高的站厅层顶部二次砌筑任务。
在红岛站公共区域进行二次墙体砌筑时,
为了给精装施工外挂大理石
及搪瓷钢板预留“抓手”,
需每间隔一米设置一条混凝土板带。
项目团队先在预制加工厂内批量生产板带,
再将成品运输至现场砌筑进墙体内,
相比传统的现场浇筑、凝固等环节,
节约了1周工期,
降低施工难度,且绿色环保。
复工复产期间,
项目团队增加人机物料,避开交叉作业段,
按照“主干线+支线”交替施工的方式,
重新排布工期计划,
实行“24小时三班倒、36台升降车不停歇”
的施工模式,经45天夙夜鏖战,
共计完成3万米电缆铺设,
顺利完成4月29日红岛站送电的节点任务。
智慧建造 让施工现场“触手可及”
为实现项目全生命周期的智慧建造目标,
项目成立了BIM创新工作室,
利用BIM技术绘制地铁施工全过程
及各阶段三维模型,
实现管线排布、净高分析、检修空间、
优化路由、机房深化、碰撞检查
及综合支吊架布设等功能,
节约成本约458万元,节省工期55天,
实现项目管理智能化、精细化,
打造实用又美观的精品工程。
项目团队通过“BIM+VR”技术,
让数据模型和虚拟影像相结合,
施工人员戴上VR眼镜,
可直观形象地进行工序施工、
大型设备吊装等技术模拟,
地铁施工现场“触手可及”。
有效减少了因错看图纸、交叉碰撞等
带来的拆改问题。
机电安装对结构标高有精准的要求,
若按照传统人工测量方式,
精度不高,且复核时间长。
项目运用“BIM+3D激光扫描”技术,
3D激光扫描设备扫一扫,
可将结构空间实景复制,
5秒内实现结构空间的三维数据采集工作。
通过3D激光扫描还可查漏补缺,
高精度、无接触获取测量物点云数据,
保证BIM模型与建筑实体完全一致,
实现后续机电安装点位无偏差,
复核工作时效提升数百倍。
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助力交通强国建设,
中建安装正全速推进青岛城区
基础设施建设互联互通,
为国际化都市筑造品质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