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健康与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据统计我国患者达4000万之众。目前腰突症呈年轻化趋势,门诊甚至可见中学生患者,已成为严重影响现代人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那么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进行治疗呢?对于腰椎间盘突出又应该应用那些影像检查呢?
如何防止患上腰椎间盘突出
1、防止便秘,避免猛烈打喷嚏、剧烈咳嗽等增加腹压的因素。尽量少吃肉及脂肪量较高的食物,因其易引起大便干燥,排便用力而导致病情加重。可多摄入蔬菜、水果等粗纤维食物,改善排便情况。
2、避免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人在完成各种工作时,需要不断更换各种姿势以缓解腰部压力,如长期处于某一姿势不变可导致局部的累积性损伤。特别是长期处于不良姿势更容易诱发本病。工作强度大,工作时不能保持脊柱有效的生理曲度,易造成腰背肌肉长期僵硬、痉挛,腰椎间盘负荷增加。
3、采取正确的弯腰拾物及抱持姿势,避免腰部过分受力。日常抬拾重物时尽量采取屈膝屈髋下蹲或一条腿半跪,把身体尽量靠近重物,背部保持平直,同时注意脚部用力。
4、采取正确的坐、立、站姿维持腰椎生理平衡。正确的站立姿势应该是两眼平视,挺胸,直腰,两腿直立,两足距离约与骨盆宽度相同,这样全身重力均匀地从脊柱、骨盆传向下肢,再由两下肢传至足,做到真正的“脚踏实地”。
5、避免穿高跟鞋、低腰裤及久坐沙发。椎间盘突出患者避免穿高跟鞋,中跟鞋和坡跟鞋的作用也会引起重心前移,容易导致脊柱弯曲加大,这与高跟鞋相比只是程度的问题。
6、加强功能锻炼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功能锻炼对腰间盘突出患者非常重要,而且是必不可少的,但功能锻炼也须注意不要过量运动,感到疲劳就需要休息,应保持低强度的温和锻炼。
7、注意卧具和卧位,避免过分柔软的卧具。过软的床铺在人体重量压迫下可形成中间低、四边高的形状,很容易影响腰椎的生理曲线,使椎间盘受力不均。因此,从治疗和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角度出发,日常生活中应多睡硬板床,睡硬板床可以减少椎间盘承受的压力。
8、注意腰部保暖,避免受寒。适当佩戴护腰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来说,主要目的是制动,就是限制腰椎的屈曲伸展等运动,特别是协助腰背肌限制一些不必要的前屈动作,以保证损伤的腰椎间盘可以充分休息。另外,腰部受寒、受潮很容易让腰椎间盘症状加重或复发,患者可以选择既制动又保暖、透气、不积汗的高性能康复护腰来保护腰部。
MRI是腰椎间盘突出常用检查
1、对病程短、腰痛等症状轻微的患者,如果就诊后专科医师认为病史清楚,诊断明确,不需要进行影像学检查者,可直接予以功能锻炼、理疗、内服或外用药物治疗,既减少放射线的损害、减轻患者经济负担,同时达到治病效果。
2、对病程长、症状典型,如腰痛伴下肢放射痛、麻木感、肌肉萎缩等患者,就诊后专科医师如果认为有神经根受压的可能,建议进行腰椎x线(正侧位、过伸过屈位)及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以评价腰椎骨性结构的稳定性,同时能进一步了解神经受压迫的程度。
3、部分患者腰背疼痛合并有双下肢乏力、疼痛麻木,出现行走困难、胸腹部束带感且行走时有“踩棉花感,”如果症状在短期内迅速加重,可能并非单纯的腰椎间盘突出压迫神经导致,应排除腰部以上高位神经受压迫(如脑梗塞、颈、胸段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后纵韧带钙化症或椎管内占位压迫脊髓),建议首选MRI检查。因MRI可以清晰显示脊髓神经受压迫的程度,明确诊断、及早治疗。
至于腰椎CT检查,它的优势在于分辨腰椎椎体、椎弓根、关节突的病变,但对于椎间盘或神经根等软组织的病变并不能清楚显示,难据此判断病变程度,甚至无法提示病变部位。总之,每个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发病特点都可能不太一样,检查方式也应根据病情进行个性化选择。
欧陕兴,医学博士,教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放射线科主任医师,博士生与博士后导师,临床医学院与国家规培基地主任。
国际心脏CT/MR学会委员,ECR会员,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协会中国区会员,中华放射学会头颈专委会委员,中国神经变性病专委会磁共振学组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抗癌学会肿瘤与微创介入学会常委,全军放射学会常委,全军核幅射环境评审专家,广东省医学装备学会医学影像工程学分会主委,广东省生物工程学会医学计量与质量控制学分会主委,广东省医学信息工程学会名誉主委,广东省健康管理学会放射学分会副主委。
中华医师放射杂志副主编,中华放射学杂志,临床放射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杂志,磁共振成像杂志,医疗装备杂志,中国医学物理杂志,中国CT与MR杂志,分子影像医学杂志编委及审稿专家。
国家省自然基金与军队及省科技进步奖评审专家。获华夏医学科技进步三等奖,全军医疗成果二等奖各一项,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及军队省级三等奖四项。获国家科学仪器研究重大专项、广州市协同创新重大专项。
前沿的人脑科学研究,实用的医学影像常识
真诚的预防老年痴呆科普患育,新颖的功能老化理念
——来自中国微循环学会磁共振学组官方公众号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关注本公众号,关注成功老化
优雅地老去,从预防老年痴呆开始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