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第三届中德跨文化一致性AD临床前期研讨会


   

第三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的中德跨文化一致性研讨会

Sino-German Symposium on Cross Cultural Harmonization of Research on preclinical Alzheimer's Disease between Germany and China》

    2019年11月2日上午,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德国研究联合会共同成立的中德科学中心资助,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和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共同承办的第三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的中德跨文化一致性研讨会在南京大学科技馆报告厅顺利召开。本次研讨会旨在前两届成功举办的基础上,继续推进中-德两国关于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的合作研究,同时给世界各地的学者提供交流及建立合作的平台。

   本次研讨会全程英文交流,探讨科学前沿,为中德及世界范围内科研合作搭建平台。

       全场座无虚席,开幕式由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张冰教授主持,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精神疾病国际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及本次研讨会的中方发起人韩璎教授、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主任及本次研讨会的德方发起人Frank Jessen教授、江苏省卒中学会秘书长王辉教授、南京鼓楼医院院长韩光曙教授、南京大学副校长张俊峰教授出席开幕式并先后致辞。

    韩璎教授肯定了中德两国在阿尔茨海默病领域合作多年做出的一系列成果。当前的观点认为在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表现出明显的临床症状之前,部分患者就已经开始出现认知隐忧并进入痴呆发展的进程。近期发表在权威医学杂志《柳叶刀》上的文章也提到了这一类临床前期的风险人群,当前称这类患者为主观认知下降(简称SCD)。中德两国在SCD合作研究方面,近年来也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进展。本着加深国际合作、促进研究标准规范的初衷,希望本次研讨会能够为广大阿尔茨海默病研究的专家学者提供交流成长、共同发展的平台。

    FrankJessen教授肯定了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在会议组织工作方面的辛苦付出。对本次研讨会的与会学者和专家表达了感谢。Jessen教授回忆起在2015年的阿尔茨海默病国际大会中与韩璎教授就SCD研究方面达成共识,并共同努力建立了“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的中德跨文化一致性研讨会”这样一个交流讨论的平台,前两届研讨会分别在德国科隆、中国成都成功举办,为来自世界各地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者提供了开放的交流合作机会,为促进世界范围内阿尔茨海默病防治研究的一致性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王辉秘书长首先代表江苏省卒中学会对本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达了衷心的祝贺,对远道而来的海外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提到江苏省卒中学会自成立以来积极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健康中国2030年规划纲要,为提高学术水平、促进学术繁荣、加强医疗和疾病防治、推动全民健康所做的一系列支持工作。肯定了本次研讨会汇集众多国际、国内著名神经病学领域专家共同交流前沿学术成果的重要性。期待本次研讨会能够为加深国际学者间的学术交流、合作,推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相关研究进展做出实质贡献,为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难点突破带来曙光。

    韩光曙院长介绍了南京鼓楼医院跨越三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介绍了医学影像科响应国家号召,围绕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嗅觉和空间导航能力受损机制的早期诊断,积极开展阿尔茨海默病早期诊断机制研究的中捷两国合作项目。该项目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国际合作课题资助且被评为国家“一带一路”示范工程,并受到了当时中捷两国领导人的接见。目前,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已建成南京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动物影像中心,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功能影像中心,南京市影像远程诊断中心和医学高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并与梅奥医学中心等欧美多所大学、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建立了高水平国际化合作平台。希望通过本次研讨会,进一步提高鼓楼医院在疾病研究领域国际化、跨学科合作的水平。

    张峻峰副校长代表南京大学对与会的众多国际、国内专家表示热烈欢迎。南京大学作为教育部直属的重点综合性大学,自建校以来,始终秉承着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和传统。在当今各国都将脑科学作为未来科学发展的重点方向的背景下,南京大学脑科学研究院也于2018年正式成立,形成了横跨理、工、医、文等多学科,多院系的交叉整合和创新研究平台。其中,南京鼓楼医院作为重要参与单位,装备了多台临床用磁共振、CT等大型设备和专门用于动物模型研究的9.4T磁共振、动物CT等专用科研设备和实验室管理平台。本次研讨会的议题“阿尔茨海默病的临床前期研究”,也充分符合脑科学研究院建院之初拟定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即“脑疾病机制与临床转化”,本次研讨会必将为继续促进南京大学国际化交流与合作建设添砖加瓦。

    参加研讨会开幕式的还有来自德国、英国、西班牙、捷克和美国等海外国家和地区及全国各地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领域做出出色贡献的专家们。


学术讨论篇

版块一:阿尔茨海默病(AD)临床前期的定义、诊断标准和多中心研究现状

    这一版块的主持人是来自南京大学匡亚明学院的王炜教授及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的张冰教授。

    AD临床前期的研究对于疾病的早期识别和诊断意义重大,清晰的概念、可行的标准以及规范的流程是优质研究结果的保障。我们首先非常荣幸地邀请中国主观认知下降(SCD)多中心项目发起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主任医师韩璎教授分享了她的团队在SCD研究中的宝贵经验,包括项目操作的的详细流程及项目评估的所有指标。此外她还介绍了基于当前数据得到的一些成果及已发表的学术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充分证明了中国的AD临床前期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并且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广泛关注。

    之后演讲的是来自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精神科主任FrankJessen教授,Jessen教授是国际上SCD概念的首位提出者及德国多中心SCD项目的倡导人和发起人,在AD临床前期研究领域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讲述了AD诊断标准的历史演变,从早期的完全依赖于临床表现,到逐渐出现了如Aβ42、Tau等生物标志物,再到2018年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NIA-AA)提出纯粹基于生物标志物的AD诊断标准。AD诊断标准的逐步完善,充分说明我们对该疾病认识的逐渐进步。此外他也汇报了德国SCD项目的研究进展,这与中国的结果相互印证、相互补充。

版块二:多种脑疾病的影像学研究

    该版块的主持人是来自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的王正阁博士和南京紫金医院的高志强教授。

   首先演讲的是来自杭州师范大学心理科学研究院的臧玉峰教授。臧教授从事神经影像研究多年,提出的ALFF、ReHo等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定量指标在国内及国际范围内被广泛应用。臧教授给我们带来的题目是《AD临床前期患者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及自主记忆巩固》,他用风趣幽默的交流方式向我们展现了功能磁共振领域的分析方法、生理意义以及在AD临床前期中的应用,汇报内容引起许多国外学者的兴趣,报告结束之后进行了广泛的讨论。

    之后是来自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及记忆障碍中心的胡笑晨博士给我们带来的题为《老年期抑郁是AD临床前期标志物之一,结合了PET、7TMRI的路径整合研究》的报告。胡笑晨博士从实验目的、规范的实验设计以及翔实的实验结果等多个方面对她的研究进行了一系列介绍,对于在场的学生及青年医生养成良好的科研思维及严谨的科学态度有巨大的帮助。

版块三:AD的基因因素研究

    在经过短暂的茶歇之后,我们迎来第三版块的学术分享,讨论的主题由AD的临床表现深入到AD的基因因素研究。主持人是来自南京鼓楼医院检验科的柏兵教授和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的Abhinav Kumar博士。

     此版块分别由来自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及记忆障碍中心的Alfredo Ramirez教授、巴塞罗那加泰罗尼亚国际大学的Agustin Ruiz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疾病信息与样本资源室的蔡彦宁教授和检验科王培昌教授团队成员向我们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分享内容从国外的跨种族AD基因结构研究、西班牙痴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到国内的快速眼球运动睡眠期行为障碍基因和表型研究以及AD神经元中ADH1B and IDE基因的效应研究。这一段分享呈现了国际与国内研究多角度的激情碰撞,将会场的讨论气氛推向高潮。

板块四:AD患者中的空间导航功能损伤

    在经过短暂的午休之后,大家又全情投入到第四版块的学习中,这一部分的主持人是来自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的青钊博士和苏北人民医院的张洪英教授。

    空间导航能力下降是AD患者的一个重要临床表现,具体表现为容易迷路、走失等。来自德国波鸿大学神经心理系认知神经科学研究所的Nikolai Axmacher教授是使用功能磁共振研究网格细胞空间导航领域的先驱,其研究成果多次发表在《Science》等著名期刊上。他向我们揭秘了空间导航功能底层的神经机制,并提到人类內嗅皮层的网格细胞呈周期样地放电是完成空间导航的基础,AD患者中该细胞的功能退化,在临床表现为空间导航功能逐渐丧失。Nikolai Axmacher教授讲课娓娓道来,生动活泼,台下不时掌声阵阵。

    接下来是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的张冰教授给我们带来的题为《嗅觉功能可作为AD临床前期生物学标志物》的学术汇报。张教授向我们展现了嗅觉作为AD临床前期标志物的优越性及必要性,从建立实验方法、提出网络模型及早期临床应用等角度,向我们展现了张教授团队在AD嗅觉领域的卓越的科研工作,对AD临床前期的研究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版块五:AD及其它痴呆的神经心理学研究及长期随访

    该版块由来自南京鼓楼医院老年科尹震宇教授、南京鼓楼医院神经内科赵辉教授及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心理科杨海龙教授主持。

    来自德国波恩大学医学院神经变性与老年精神科的Michael Wagner教授给我们分享了AD临床前期研究中微小的神经心理缺陷与SCD的鉴别,他强调了AD临床早期不同表现鉴别的重要性。

    英国剑桥大学精神科的苏里教授分享了人类一生中可能的AD风险因素,进而延伸到如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积极干预及预防痴呆。

    美国梅奥医学中心神经科的Rene Utiansk教授分享了痴呆相关语言功能的研究,拓展了我们的研究视野。

    最后是来自解放军总院神经内科的朱明伟教授带来的题为《早期记忆认知受损患者的临床、影像以及病理随访》的报告,介绍了他在多年的神经科工作中积累的丰富的病理及临床经验。

版块六:AD临床前期及其它痴呆亚型的PET影像研究

    该版块的主持人是来自江苏省人民医院核医学科的郭喆教授、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精神科及记忆障碍中心胡笑晨博士、南京市第一医院医学影像科的武新英教授。

    PET是研究AD病理改变的最重要的手段。可以直观地观察到AD病理改变的空间分布。首先是来自德国波恩大学医学院放射科的Henning Boecker教授给我们介绍了德国AD早期临床研究项目DELCODE的相关研究,其翔实的内容为中国的同类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之后是来自美国梅奥医学中心放射科的Christopher Schwarz教授,他的演讲题目是《PET扫描中的Amyloid和Tau蛋白的定量测量方法》,他的工作致力于让AD的生物学标志物更客观准确。

    紧接着是德国神经变性病研究中心的Hweeling Lee教授,她的汇报题目是《AD患者以及AD风险人群中静息态效应连接的改变》。

    最后是德国科隆大学医学院核医学科的Gerard Bischof教授,他向我们展示了AD的病理过程是如何开始并进展的,让大家对AD的病理学变化过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版块七:AD研究中的模型与可靠性

    第七版块是当天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尽管经历了一天紧张激烈的讨论,大家依然热情高涨。主持人是来自台湾阳明大学的林庆波教授、南通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黄国祥教授、江苏大学附属医院影像科的李月峰教授。

    来自中国科学院心理学研究所的左西年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雷鹏教授以及来自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黄瑞旺教授分别向我们介绍了他们的研究。左西年教授通过大数据模拟,向我们展现了样本量、效应量、可靠性及重复性之间的联系与区别。雷鹏教授向我们展示了铁离子作为AD标志物的研究成果,并且提出基于铁离子治疗AD的设想。最后黄瑞旺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增加神经影像研究可靠性的一些关键方法。

版块八:痴呆的多种亚型研究

    经过前一天愉快充实的交流学习后,第二天的研讨会于11月3日早上如期开始。主持人是来自南京脑科医院神经内科的王小姗教授、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朱景宁教授。

    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尧德中教授报告的题目是《定量多模态大脑信息在老龄化研究中的应用》,他重点讲解了脑电相关事件的应用,给神经影像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之后是来自德国艾森大学医学院老年科的Richard Dodel教授,他给大家分享了路易体痴呆疾病的前世今生及疾病命名者路易体的一些轶事,讲课形式新颖,全场观众兴趣盎然。

    此版块最后一位讲者是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科吕粟教授,吕教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和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今天他分享的内容是认知受损疾病中门诊病人的临床研究及多学科整合的经验。吕教授分享的宝贵经验,有利于规范入组病人的检查及数据统一管理,对后期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有重要意义。

版块九:脑自发活动在AD中的改变

    这一版块的主持人是来自南京脑科医院的陈玖教授和江苏省人民医院的鲁姗姗博士。

    大脑自发活动是指在静息状态下大脑自发的神经活动。大脑在此状态下出现的神经活动差异是否能够提示某些疾病病理生理的改变?来自德国马格德堡大学认知神经内科与痴呆研究所的EmrahDüzel教授分享了他对AD患者情景记忆相关脑网络受损的研究,他提到可以使用移动APP来简易评估患者的认知,这对医患双方都是一个极大的便利。

    紧接着是一位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老年病科郭起浩团队的成员,她详细介绍了郭教授团队在AD临床前期所做的工作及目前取得的成就。

    来自捷克查理大学第二医学院神经科的Zuzana Nedelska教授,给我们分享了路易体痴呆患者多模态影像的研究。丰富了大家对各种痴呆亚型的认识。

版块十:脑的正常老化和认知损伤

    短暂的休息讨论之后,我们进入“脑的正常老化和认知损伤”这个话题。主持人分别是来自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的朱斌教授、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的石云教授和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介入与血管外科的张毅教授。

    来自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的Benjamin Becker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龚高浪教授及舒妮教授分享了他们的精彩研究。Benjamin Becker提出了认知与情绪的交互可以增强神经活动;龚高浪教授阐述了脑小血管病变导致早期老化大脑的萎缩以及运动功能受损;舒妮教授分享了老化过程中大脑结构网络的改变。这三位讲者精彩的演讲,从不同角度向我们展示了在正常老化过程中导致认知损伤的可能因素,对理解疾病状态下的认知改变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版块十一:AD的生物学标记物

    AD的生物学标记物是AD研究的永恒话题,在本次研讨会的最后一个环节,大家就此话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此环节的主持人是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的李岩松教授、宿迁市人民医院的牛磊教授及南通大学附属医院医学影像科的顾红梅教授。

    首先是来自德国海德堡大学老年精神科的Lutz Frölich教授,他分享了他对AD 临床前期生物学标志物应用的一些思考,是否标志物越多越好?各种标志物的升高从本质上有什么意义?他的演讲启发了大家对现有AD生物学标志物体系的深深思考。

    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精神科的Robert Perneczky教授分享了小胶质细胞激活在AD疾病中的应用,他从小胶质细胞的功能、通路、特征等多个角度,全面展示了小胶质细胞作为潜在AD标志物的价值。

    南京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江苏省神经变性病重点实验室的肖明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脑淋巴系统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机制》,他带领大家重新认识脑内淋巴系统在认知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

    最后一位演讲者是德国夏绿特-柏林医学大学精神科的Oliver Peters教授,他分享了AD早期阶段中脑脊液及血液中的标志物及其相关研究,并进一步介绍了AD药物研究领域两个III期临床试验,其中部分试验结果良好,给AD药物研发带来积极的信号。

    本次研讨会共有34场学术报告及讨论,来自海内外的众多科学家就AD领域的主要话题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讨论,分享了各自在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诊断与研究领域所获得的经验成果。这种新颖的跨国交流平台,增加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开展进一步的深入合作的可行性。本次研讨会也吸引了众多老师和学生前来旁听和交流。






研讨会闭幕篇

    2019年11月3日,在经过34场精心准备、内容丰富的学术汇报之后,第三届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的中德跨文化一致性研讨会在南京落下帷幕。闭幕式由来自德国科隆大学精神科及记忆障碍中心的胡笑晨博士主持,由本次研讨会的中德两国发起人韩璎教授及Frank Jessen教授分别致辞

       韩璎教授首先对本次研讨会的圆满召开表示了祝贺和感谢。指出本次研讨会中与会的海内外专家将自己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及见解进行了报告和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促进了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研究的前沿理念传播与广泛实践,增进了中德两国乃至世界范围内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学术友谊,为加深国际合作及取得重要学术成果奠定了基础。

      在中德中心的资助下,这已经是第三届中德学者跨文化交流了,在前两次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目前已经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产生了多家单位的实质性合作,成立了宣武医院神经精神疾病国际合作研究中心,双方共同署名多篇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南京鼓楼医院与其德国合作伙伴Axmacher教授的合作,也已经完成,研究论文正准备投稿。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更多的实质性合作成果呈现。

    Frank Jessen教授表示虽然时间不长但内容充实丰富的研讨会令人愉快,中德科学中心作为中德两国合作交流的平台,为两国科学家建立合作关系、增进学术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来自中德两国及世界各地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们在此期间共同探讨、共同学习、共同解决科学问题,为阿尔茨海默病领域的可持续研究发展做出了贡献。最后,Jessen教授对本次研讨会的承办方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张冰教授及其团队的辛苦付出表达了诚挚的感谢,并真诚地邀请在座的中国学者及海外科学家们参加下一届将在德国柏林申办的阿尔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的中德跨文化一致性研讨会。

   闭幕式的最后一项内容是中德两方代表彼此交换纪念礼物。来自德国夏绿特-柏林大学医院精神科的Oliver Peters教授代表德方向研讨会的中方发起人韩璎教授及本次研讨会的主要承办方代表张冰教授赠送了代表和平、友谊及互助的联合巴迪熊;南京鼓楼医院医学影像科张冰教授代表中方向本次研讨会的德方发起人Frank Jessen教授赠送了代表和平友好的中国传统手工艺品,作为本次阿茨海默病临床前期研究的中德跨文化一致性研讨会友好交流的纪念。

    此次交流,加深了中德两国阿尔茨海默病研究领域学者之间的相互了解,有利于在两国科学家之间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继续推动双方的实质性合作进展。





通讯:张雯

摄影:陈钱、李陶然

审核:张冰、王正阁、张鑫

美编:孙艺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