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们都需要直面死亡的勇气

韩璎 主观认知下降 2022-04-16


生、老、病、死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死亡作为人生的终极命运,任何人都不能回避也不应回避。

因此,适当的死亡教育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必要的。

死亡教育能够引导人们理性地直面死亡,思考死亡,帮助自己乃至他人超越死亡恐惧。

然而,在中国,受传统文化中“重生忌死”观念的影响,死亡被当做一个不吉利的字眼而被人们讳莫如深,死亡问题长期处于教育的盲区。

 

在现实生活中,对死亡所产生的种种认知状态,反映了对死亡模糊的理解。

人们要么逃避死亡,要么向往死亡。

反映到医患关系与医疗冲突上,死亡教育的缺失愈加暴露。

我国的生死观教育忽视了直面死亡规律、坦然接受死亡的教育。

当医疗结果无法达到预期而发生死亡时,人们的反应变得异常激烈与无法接受,甚至出现“医闹”事件,伤医、杀医事件,严重影响医疗秩序与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当医疗纠纷发生时,人们本能地认定为医生与医院的责任,把医疗简单地看作挽救死亡的工具,忽视了医学的局限性与不确定性和死亡的必然性,其本质是对疾病、对死亡的不正确认知。

 

患者或家属忌讳谈到死亡,医学生面对临终病人时也容易出现回避或恐慌的态度,这也不利于临终关怀的开展。

目前,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各种老年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据统计,中国每年进入临终期的病人有700万左右,对于他们来说,死亡已不可避免,如何让生命的最后一段路程走的有尊严,少一些无谓的痛苦,这就需要医生与患者家属具备更加合理的死亡观。



无论生死,都是生命中重要的过程,学会对死亡泰然处之,抱着平静的态度,既不厌生,也不惧死;既不把仅仅活着看成好事,也不把必然死亡看作坏事,而是选择有质量的人生。

只有真正的直面死亡,才能够深入的思考生命,只有形成对亲人生老病死的意识与觉悟,才能拓展自己更积极的人生。死亡,可谓是人生最好的导师。生命世代相传,活着的人要延续的是逝者的精神……把他的未竟事业完成,而不是疯狂发泄,企图毁灭世界,无知无畏。而应该达到生如夏花般灿烂,死如秋叶般静美的境界。


图文编辑:王小琪


前沿的人脑科学研究,实用的医学影像常识

真诚的预防阿尔茨海默病科普患教,新颖的成功老化理念

来自北京认知神经科学学会官方公众号


长按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本网站,关注成功老化

优雅地老去,从预防老年痴呆开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