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宣武医院韩璎教授参与发表《The Lancet Neurology》阐述主观认知下降人群的临床意义并概述其研究发现


   主观认知下降(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 SCD)是指个体主观上认为自己较之前正常状态有持续的记忆或认知功能下降,但客观的神经心理测验在正常范围内。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SCD人群有可能处于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 AD)的超早期,且增加了日后认知下降及进展至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 MCI)、AD痴呆的风险。基于标记物的研究也发现SCD人群具有和AD类似的特征性的病理改变,进一步提示SCD为AD高风险人群。同时,也有不少国内外学者对SCD抱以怀疑态度,甚至否认其临床意义和科学研究的价值。    随着全球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人们对脑健康的关注度在逐渐提高,医疗保健机构出现认知功能正常却因担心记忆下降而求医的SCD人群也相应增加。因此,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规范处置SCD这部分人群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项新课题。    2020年1月17日,世界神经病学排名第一的《The Lancet Neurology》(IF:28.755)在线发表题为“The characterisation of subjective cognitive decline”的文章,SCD概念提出者、德国科隆大学Frank Jessen教授为本文通信作者,来自哈佛大学医学院、荷兰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墨尔本大学等单位的活跃于SCD领域的国际SCD工作组学者共同参与撰写。


本文主要观点:1,SCD不是一个独立的诊断实体,虽然大多数SCD并不会进展至痴呆,但SCD可预示某部分人群未来认知功能下降;2,在2014年提出的SCD-plus条目的基础上新增两条:(1)持续性的SCD;(2)因SCD而去医院求医;3,对于积极求医的SCD人群,其临床处置应该因人而异;4,目前关于SCD和AD生物标记物关联性研究还不多,尤其是纵向研究;    此文的发表一方面是回应业内同道的质疑,另一方面是肯定SCD的临床价值和研究意义。特别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宣武医院)韩璎教授与国际同行一道参与本文工作并发表于国际知名医学杂志,表明韩璎教授团队的学术研究得到了国际学界的充分认可。图文编辑:陈观群博士超链接:中国AD临床前期联盟-记忆门诊分布表
主观认知下降结构性问卷这次的新型冠状病毒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人传人”的?
现在我更希望大家点开“阅读原文”,看看“伤寒马丽”对于现在特殊时期尽快遏制“人传人”,这篇科普非常重要。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