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背影 | 沉痛悼念著名石油教育家、重质油加工专家林世雄先生

中石大档案馆 中国石油大学档案馆校史馆 2023-05-24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馆校史馆


我国著名石油教育家、重质油加工专家中国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首任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原炼制系主任、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原石油化工学部教授林世雄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不幸于2022年1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0岁。



林世雄教授,1932年出生于上海,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石油工程系,1958年毕业于北京石油学院炼制系研究生班。1953年起任教于北京石油学院、华东石油学院、石油大学,先后担任华东石油学院炼制系炼油教研室主任、炼制系副主任和石油大学(华东)炼制系主任等职务。1987年6月晋升为教授,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国家人事部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全国高等学校先进科技工作者、首都劳动奖章等称号,1998年7月光荣退休。

林世雄教授是重质油加工学科领域奠基者之一。他一生立德树人、潜心学术,在教育和科研上都有很深的造诣,为国家重质油技术进步、学校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立于三尺讲台数十载,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和教材编撰,他担任主编的《石油炼制工程》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为石油炼制专业建立起完整的教学体系起到重要作用,极大促进了石油加工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指导并影响了改革开放后几代石油化工技术人才的学习与成长。他胸怀科研报国之志,潜心学术、勇克难题,参与科研项目多项,推动了炼化新理论、新产品、新技术和新方法创新,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引领了我国重质油加工技术进步。他积极投身重质油加工学科的建设,为推动重质油加工实验室成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推动石油化工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形成特色和优势,使中国石油大学在该领域跻身全国前列。 

林世雄教授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四十五年。他治学严谨,工作勤奋;淡泊名利,勇于奉献;严于律己,宽于待人;热爱同志,关爱学生;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石油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堪为师者典范和学者楷模。他的逝世是中国石油大学的重大损失,也是我国石油化工界的重大损失!

谨以此文深切缅怀林世雄教授!


丹心报国千秋业,长者遗风世代雄

  //  

1932年,林世雄出生于上海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是年,恰逢日军在上海滩发动“一·二八事变,图谋侵占中国东部沿海富庶区域,彼时的中华大地战火纷飞,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

林世雄就在这种战乱中的国家度过了自己的童年和青年。生逢乱世,少时家境困难,学业难以为继,小学至中学主要依靠减免学费及奖学金才不致辍学,中学就读期间,他已做好毕业时放弃学业的打算,求职工作以贴补家用。

新中国的建立点亮了他继续求学深造的希望:解放初期国家对大学生全部免收学杂费,还给予生活补助,这又燃起了他的大学梦。

林世雄对新中国的印象始于1949年,17岁的他尚在上海念中学,5月24日,解放军击败国民党军进入上海市区,之后的上海占领时期解放军秩序井然,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扰百姓一丝一毫,给青年林世雄很大触动:这支军队和其他的不一样。而在一个弄堂的丁字路口,他看到和他一般大的流浪儿因偷吃油条被摊主抓住挨打,围了很多人。这时,站岗的解放军跑上前去,制止了打人摊主,替小孩交了钱,并教育了小孩。林世雄意识到,他们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人。

1950年,林世雄考入了清华大学化工系,圆了自己的大学梦。1953年,以清华化工系为基础成立了石油工程系,后又成立北京石油学院,林世雄也一同来到了这所新中国第一个石油高等教育学府,自此展开了他奋斗一生的石油事业。


珍藏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档案馆的林世雄学籍卡片


林世雄曾经说过:“没有共产党,我就不可能上大学,也就没有今天的林世雄。” 一生当中,不管是当老师还是做科研,他都用自己的努力践行着少年时代的强国梦。


林世雄在图书馆


  //  

一片丹心育桃李,三尺讲台书春秋。正如他自己所说:“石油学院经历了发展—挫折—又发展的坎坷不平的道路。在石油学院工作过的同志都常常喜欢回顾石油学院的历史,这是因为我们对于这个为之流过汗、出过力,在这里度过了我们的青春年华的学校有着深厚的感情”。


1977年,林世雄带领学生检查装置


林世雄教授执教数十载,历任华东石油学院炼油工程教研室主任、炼制系系主任、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他把自己的一生全都奉献给了石油教育。


林世雄、王光勋等在实验室


1977年,全国高校恢复招生,教材问题亟待解决。而在石油加工领域,以前的教科书都过于陈旧,通俗课本不能用了,急需一套适应现代炼油工业发展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教材。身为炼油工程教研室主任,林世雄教授挺身而出,负责组织编写组、制订教学大纲等一系列工作。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工作之余,林世雄教授全身心投入到课程、编写工作之中,除了亲自撰写部分章节外,还仔细审阅了近150万字的书稿。终于,在1979年,150万字的《石油炼制工程》第一版问世,并于1988年获得“全国高校优秀教材奖”,获得业内广泛的好评。


1983年,林世雄(后排左二)所在的炼油教研室

被评为先进党支部


80年代初期,重质油加工在石油工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考虑到今后石油工业未来的发展,林世雄教授立即参与到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当中。1988年,林世雄担任炼制系主任。1990年,又被任命为石油大学重质油加工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负责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在实验室建设期间,他组织人才、购置设备、规范管理,可谓鞠躬尽瘁,呕心沥血。


1987年,林世雄参加石油渣油学术会议


1988年林世雄被任命为炼制系主任


林世雄教授的心血没有白费。在1991——1995年间,实验室共承担研究课题111项,其中国家重点科技攻关和国家基金项目23项、部委级研究项目44项,完成研究课题76项,获国家和部委级科技进步奖17项、专利4项,发表研究论文207篇。


林世雄和王光勋在进行科研探讨


除编教材、建实验室外,林世雄教授时常亲自为大学生授课、关心帮助青年教师成长。他组织部分教师系统地编写了石油炼制工程习题集、石油加工专业生产实习大纲和现场教学教材、炼油工艺设计计算图表集等一系列教学用书和材料,为石油炼制专业建立起了一套完整的教学体系,对石油加工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正如林世雄教授所说:“我们决心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努力工作和学习,为把华东石油学院办得更好而奋斗!”


1986年,杨光华、林世雄、王光勋三教授

和博士生莫伟坚


  //  

作为我国著名的重质油加工专家,林世雄教授潜心贯注于科研事业,参与多项科研项目,在石油加工的研究方面不断攀登高峰,推动我国石油加工工业的发展。


林世雄教授


1974年,林世雄教授参加胜利炼油厂催化裂化装置的技术改造工作,并担任工艺改造方案的主要负责人之一。由于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处理效率不足,仅有的资料是美国ESSO公司计算再生器内溢流管的催化剂循环量的简单公式,但直接按此公式计算所得的结果却是极不合理的。为尽快解决这一问题,林世雄教授身先士卒,进入现场实地观测,获取第一手资料;求真务实,系统分析历年的数据,将分析总结做足做透。实践出真知,项目改造最终取得预期目标,为国家每年增创产值约5000万元。


杨光华,林世雄教授在进行科研研讨


1981年,林世雄和时任华东石油学院院长的杨光华教授等负责承接了“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科研项目中的子项目之一——“ 裂化催化剂再生反应动力学规律”。为弥补“文革”所造成的业务荒疏,林世雄教授就和大家一道坚持每周一次的学习讨论和心得交流。因为子项目研究涉及许多数学演算问题,林世雄教授挤时间系统复习高等数学和线性代数,认真演算了200多道习题。“业精于勤,行成于思。”这项工作看似笨拙,却收获了良好的效果,使林世雄教授在处理类似问题时能够得心应手。

1987年,“大庆常压渣油催化裂化技术开发”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林世雄是该项目的9名主要贡献者之一。有关专家认为,子项目的主要成果一裂化催化剂高温再生时的烧炭和烧氢动力学、再生反应热效应的试验测定和分析,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1993年,杨光华、朱亚杰、梁文杰、李风、林世雄、

林世洪等炼制系校友合影


“十里洋场势利地,天意独怜幽蓬。清华荷塘月色明。倾心重质油,梦绕石化城。功名利禄皆为土,常心近道铸功。谦谦君子学者风。品高松竹梅,学术称世雄。”这首词恰如其分地总结了林世雄教授为石油事业兢兢业业、奋斗奉献的一生。他说:“我没有什么特殊之处,跟其他人是一样的。人活在世上,都有自己该干的事情。该做的不去做,这不应该,能做好的做不好,也不应该。”林世雄教授钻研学术、教书育人,似乎一切看起来都很普通寻常。但终其一生,他近半个世纪中所走过的石油科研之路与共和国能源事业相互交织,这是一位石油专家人生沉甸甸的分量。正是这种朴素真切的力量,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林世雄教授无华之中尽显辉煌的一生。


文字:张晓晨

排版:安琪

编辑:马梦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