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百家讲坛】孔庆东《鲁迅》(一)祥林嫂之死

【主讲人简介】

孔庆东,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祖籍山东,系孔子第73代直系传人。1983年自哈尔滨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钱理群先生的开山硕士、严家炎先生的博士,主攻现代小说与武侠小说,语言驾驭出色,文章不仅生动有趣且愤世嫉俗。著作有《北大往事》《47楼207》《黑色的孤独》《口号万岁》《青楼文化》《井底飞天》《金庸侠语》《空山疯语》等。

【专题简介】

鲁迅是一个伟人,同时也是一个凡人。

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令他痛苦的事情。

他的家庭究竟遭遇到怎样的变故?过早的生活重担,精神压迫对鲁迅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而令他终生痛苦的那场包办婚姻究竟是怎么回事儿?

鲁迅以他的弟弟周作人,曾经被人称为中国现代文坛的“双子星座”,为什么最后会发展到“老死不相往来”?

一对最亲近的兄弟变成冷漠宿敌的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

导致鲁迅英年早逝的原因到底是什么?

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孔庆东将为您讲述一个真实鲜活的鲁迅。

(一)祥林嫂之死

《祝福》大概是鲁迅最著名的小说了,长期收录于中学语文教科书,的确是好作品。我们一般来理解《祝福》,首先是把《祝福》和《呐喊》中的小说联系起来看,我们讲《祝福》还是一个封建礼教吃人的问题,吃人主题的延续,这是没错的,祥林嫂当然也是被那样一个社会吃掉的,祥林嫂之死是很悲惨的。但是当我们仔细去分析的时候,这个问题又显得很复杂,当我们问,祥林嫂是被谁害死的时候,这个问题就显得比较复杂,我也知道很多中学里的语文老师,现在也开始学会,从这样一个角度,去讲《祝福》我十几年前,也当过一段中学了事,我在那个时候,讲《祝福》的时候,向让学生预习了《祝福》,然后问学生祥林嫂是谁害死的?然后从这里当成一个侦探小说来讲,当成一个破案的故事来讲,最后企图找出凶手,我们看看,祥林嫂是谁被害死的?

祥林嫂生活在一个贫穷落后的小镇——鲁镇。这个鲁镇是旧中国农村的缩影,压在祥林嫂头上的,首先是鲁镇的地主鲁四老爷,鲁四老爷作为鲁镇的知识分子,他象征着鲁镇的思想文化状态。鲁镇有一个风俗,就是除夕之夜向福神祭祀,以拜求来年一年中的好运气。所以,鲁四老爷的最重大的事情就是祭祀,当他第一次见到祥林嫂头上扎着白头绳时,即“皱一皱眉”,说明鲁四老爷在讨论祥林嫂是一个寡妇。后来,当祥林嫂再次守寡又回到鲁家时,鲁四老爷暗中告诫仆人,这种人虽然似乎很可怜,但是败坏风俗,用她帮忙还可以,祭祀时候可用不着她沾手,否则不干不净,祖宗是不吃的。一直到后来,祥林嫂死后,他还大骂祥林嫂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鲁四老爷在精神上摧残了祥林嫂,他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那么四老爷对祥林嫂的精神摧残,是否是导致祥林嫂最终**的原因呢?

    我们以前特别是几十年以前,讲《祝福》的时候,很容易把它化为简单的阶级斗争的故事,祥林嫂是劳动人民嘛,劳动妇女嘛。你看给地主干活,给鲁四老爷干活。你看鲁四老爷夫妇对她都很不好,过年的时候,不让她参与过年的活动。祥林嫂后来就死了嘛,又穷又病,这就是阶级斗争嘛。血淋淋的阶级斗争,万恶的旧社会,我们过去是很容易这样简单化地理解问题。这样的理解,并不是说它有什么错误,而是说它太简单了,太粗糙了。难道说,所有的地主和劳动人民,都是这种关系吗?具体到《祝福》这篇小说,难道鲁迅写的就是一个地主对劳动人民的压迫吗?如果是这样一个立意的话,为什么不把这个压迫写得更残酷些呢?而我们在小说中明明看到,祥林嫂之死其直接原因,也不是鲁四老爷他们家,间接原因是鲁四老爷家,额不能说有多么重要。只能说它在其中,发挥了一定的作用。鲁四老爷对祥林嫂到底好不好,你不能简单地翠阶级概念去分析,一个地主家里,他雇来一个仆人,给她吃给她穿,给她工资,那你不能说对她不好,怎么叫对她好,难道说不让她干活,把她养起来就叫好吗?那不成养老院了吗?小说里明明白白地写道,祥林嫂来到鲁四老爷家之后,心情很愉快,而且白胖了。

 “上福礼!”

 “阿牛呢?”

 “祥林嫂,你去找找他,让他来磕头。”

 “哎。”

 “牛倌,老爷叫你去磕头。”

 “你帮我放一下。”

 “好。”

 “怎么,拿在手里放你不怕?”

 “不怕。”

这是小说里明明白白的描写,就是她到鲁四老爷家,过得很好,比在她们家过得好多了。就像我们现在城里,比如说有很多小保姆,到城里来打工,她觉得比在她家里生活好多了。你不能说,她当保姆,你们家就欺负她了,不是这样的。所以我们在小说里,没有看见,很不像话的,额外的地主对祥林嫂的欺压。但是有一点,就是鲁四老爷看不起她,但是看不起她,就不能说鲁四老爷有什么不对,他就是一个读书人,他是一个书香门第的地主,他看不起祥林嫂这样一个人很正常,我们不能要求鲁四老爷,看得起祥林嫂,跟她谈一谈《呐喊》和《彷徨》这是不可能的。所以说鲁四老爷跟祥林嫂之死有关系,但也不是主要的关系。

小说中把祥林嫂推向深渊的还有一个人物,那就是祥林嫂的婆婆,婆婆为了给自己的小儿子娶媳妇,便和祥林嫂的堂哥串通,以八十吊把祥林嫂卖掉,当祥林嫂知道以后,连夜逃出婆家来到鲁镇,在鲁四老爷家帮佣。由于祥林嫂在鲁家,勤快能干得到了老爷和太太的欢心。年底准备福礼时,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逐渐地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可以说这时的祥林嫂生活得很好,后来如果不是发生了婆婆绑架祥林嫂,强行把她卖给深山坳里的贺老六当媳妇,祥林嫂也不会再次守寡,她也不会沦为乞丐,更不至于惨死。所以,人们说祥林嫂的婆婆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难道祥林嫂真的是死于他婆婆的手里吗?

祥林嫂或者说她命不好,首先作为一个妇女,她没有自己的名字,祥林是她的第一个丈夫,可是早就死了,可是此后,人们一直叫她祥林嫂。到了鲁四老爷家打工,本来命运发生了变化,没想到她的婆婆把她抢回去,又把她卖了。然后我们说,她的婆婆是凶手吧。她的婆婆是害死他的重要原因之一,你看,婆婆这么讲理,儿子死了,儿媳妇去给人家打工,还把儿媳妇抓回来,捆起来,再卖掉。

 “干什么?救命啊。”

 “让一让,新娘子来了。”

 “强盗,强盗。”

 “别闹了,今天大吉大利的,贺老六人好,有本事,嫁给他总比做佣人好。”

 “我不要,放我回去,让我回去。”

 “回去?去哪儿呀?婆家得到钱喽,不要你了”

 “王师爷,时辰到了行礼吧。”

 “新郎新娘拜天地。”

 “出血了,那么多血。”

 “不要紧,不要紧,撞昏过去了,赶紧拜天地。”

 “王师爷,当礼呀。”

 “好,起乐。”

 “一拜天地,二拜祖宗,夫妻对拜,礼成。”

但是我们看,她的婆婆卖掉她,并没有导致她生活不好,她虽然反抗,婆婆把她嫁到山里,贺老六家,可是到了贺老六家,怎么样呢?一开始反抗,后来不反抗了,为什么不反抗?她发现丈夫很好,丈夫很能做。年轻有力,又没有小叔子,家里边夫妻两个,都是勤劳能干的人。就好像现在一对打工夫妻一样的,两个人感情很好。又都很能工作,很能赚钱,房子是自己的,然后又生了一个孩子,很可爱。祥林嫂的生活好起来了,虽然她婆婆那样做不对,可是没有导致祥林嫂的生活不好。相反天有不测风云,使她的生活好起来了。可是她命不好,这么好丈夫,既然发了伤寒,又吃了一碗冷饭,死去了。这是谁也料不到的,丈夫死去了,小孩子在门槛上剥豆子,然后因为住在山里边,没想到春天,村子里来了狼,把孩子叼走了。所以祥林嫂遇到了一个生活中偶然的打击,迫不得已又回到鲁镇,回到鲁四老爷家当仆人。这一次不像先前那么勤快了,但是应该说还能下去,还不错,可是周围的人对她的看法变了。周围的是什么人呢?主要不是地主,就是镇上普通的老百姓,这些普通的老百姓,看不起她,而且把她的痛苦,当成自己赏玩的材料,不断地勾引她,强迫她讲述自己悲惨的经历。

 “祥林嫂,听说你的儿子。”

 “嗨,我真傻。我单知道下雪后,野兽在山坳里没有东西吃,会到村里头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我找来找去都没有,到后来才找着了一只鞋。”

祥林嫂一开始讲的时候,哎呀,我真傻,一开始讲的时候,人们听得有意思,有味道,后来,就听烦了,不要听了。好像一个节目,看腻了一样。祥林嫂一说人们就跑了,后来又找到一个新的节目,发现她额头上的伤疤,这个伤疤跟她的第二次婚姻有关系,又来勾引她讲这个伤疤。在这里,鲁迅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真实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好像互相关心,在一块儿洗衣服,一块儿淘米,一块儿洗澡菜,谈谈你们家,谈谈我们家,好像挺亲密。在内心深处,有这样可怕的意识,是把别人的命运当节目来看,赏玩别人的苦痛。鲁迅在平常人的生活中,发现了这一点,真是很了不得的。

小说中鲁迅除了描写鲁四老爷,祥林嫂婆婆等人人物之外,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作者“我”,这个“我”是具有反封建思想倾向的,他憎恶鲁四老爷,同情祥林嫂。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来展现的,“我”是事件的见证人,当祥林嫂临死之前,问“我”。

 “一个人死了以后,到底有没有魂灵?告诉我,告诉我。”

 “我”面对她的提问,不知如何回答,最后只好逃避。那么“我”的无能是不是导致了祥林嫂的**,“我”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吗?

《祝福》这个小说中,还有一个叙事者“我”,作者以第一人称写的小说“我”。这个“我”回到故乡,遇到了祥林嫂,这里边有一段很重要,就是祥林嫂问“我”灵魂问题的时候,“我”的回答,这一段很重要。“我”这个人物,是一个知识分子,是一个经过“五四”洗礼,身上带着德先生(民主),赛先生(科学)的,要改变天下的,这样的一个知识分子,可是遇到祥林嫂之后,我们看看结果是什么?我们就知道小说的寓意何在,看见祥林嫂了,祥林嫂说:“你回来了?”她先这样问。“是的。”祥林嫂又说“这正好,你是识字的,又是出门人,见识得多,我正要问你一件事。”她那没有精采的眼睛忽然发光了。我万料不到,他却说出这样的话来,诧异地站着。“就是—”她走进两步,放低了声音,极秘密似的,切切地说“一个人死了之后,究竟有没有魂灵。”祥林嫂提出一个重大的问题来,我们觉得这好像是一个迷信的问题吧,不重要吧,这是重大的问题。这是二十世纪以来群人类重大的问题,人有没有魂灵,这不是一个科学和迷信的问题,是我们靠什么活着的问题,我们靠汽车、电脑活着吗?人需不需要魂灵,祥林嫂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怎么样呢?我很悚然。我不知道假如说,大家在街上遇到这样一个问题会怎么办?你遇到一个乞丐,问你有没有魂灵,我们很多,特别是中学生大学生,会告诉他,你这是封建迷信。哪儿有魂灵啊,人死了就死了,什么没有了,就是火葬场爬烟囱了,就没有了。但是这个“我”,是个新有良心的“我”。

我很悚然,一见她的眼盯着我的,背上就糟了芒刺一般……

对于魂灵的有无,我自己是向来毫不介意的。但在此刻,怎样回答她好呢?我在极短期的踌躇中,想,这里的人照例相信鬼。

然而她,却疑惑了,—或者不如说希望,希望其有,又希望其无……人何必增添末路的人的苦恼,为她起见,不如说有罢。

我们看这样一个问题,鲁迅是这样犹豫来,犹豫去,不知道怎么回答才好,最后想到这一点,他才说:

 “也许有罢,—我想。”我于是吞吞吐吐地说。

祥林嫂接着就说“那么,也就有地狱了?”

 “啊!地狱?”我很吃惊,只得支梧着。

 “地狱?—论理,就该也有。—然而也未必,……谁来管这等事……”

 “那么,死掉的一家人的人,都能见面的?”祥林嫂不断地追问。

我即刻胆怯起来了,便想全翻过先前的话来,

 “那是,……实在,我说不清……。其实,究竟有没有魂灵,我也说不清。”

这个知识分子,就迅速地逃跑了,逃回到鲁四老爷的家中,这个“我”,就是代表着不可一世的,想启蒙人民的,所谓现代知识分子。但是当他遇到劳动人民真正问题的时候,他不能给她解决,他只有逃跑,但是好在这个“我”,是有自我反省能力的。他知道了自己的无能为力,他知道了自己解决不了祥林嫂的问题,所以他苦闷了。所以说鲁迅的勇敢,表现在哪里,就表现在这里,他不是说大包大揽,我能够解决你们的问题,跟着我来了吧,咱们一块儿奔向好莱坞吧,那是我们的天堂,绝不是这样浅薄的一个知识分子,不是。这里表现了鲁迅对启蒙者的自我审视,从鲁迅就提出这个问题,你要启蒙人民,你凭什么启蒙,你怎么启蒙?到底怎么才能救祥林嫂,科学能救祥林嫂吗?迷信能救祥林嫂吗?所以这是一个《祝福》中的重大问题。

从鲁迅创作《祝福》这篇小说当中,可以看出鲁迅对社会现实的思考。祥林嫂还在遭受着不幸,中国社会的缩影——鲁镇,还处于黑暗之中,而作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我”,面对这一切无能为力,只有妥协,逃避。小说中还有一个关键人物,那就是鲁四老爷家的帮佣——柳妈。柳妈是一个“善女人”,吃素,不杀生。但是她对待祥林嫂却没有像对待其他生命那样,有同情心,这个人物在小说中虽然出场不多,但是祥林嫂生前的恐惧和**,都跟她有关,当祥林嫂在生死的道路中,处于迷盲时,她向祥林嫂提出了一个“地狱之说”,加重了祥林嫂的精神负担,所以有人说,柳妈的出现,是在祥林嫂走向**的道路上,又狠狠地推上的一把。那么柳妈是不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呢?

我们看看,导致祥林嫂**的有一个重要人物叫柳妈,就是跟她一块儿,在鲁四老爷家干活的女仆,是跟她同阶级的一个女仆,而且这个柳妈还是吃素的,很善良的一人。是祥林嫂善良的阶级姐妹,我们用过去的话说叫阶级姐妹。她跟祥林嫂的死,有什么关系呢?她在赏玩了祥林嫂的悲剧之后,觉得没什么节目可看了,于是她自己策划导演一个节目,新的节目来看。

 “我看哪,你真是犯不着,不合算,你要是再强一点,在成亲的哪一天,干脆撞个死倒好了。”

 “我,我是想啊。”

 “现在呢,你跟第二个男人过了还没有几年,倒落了个大罪名。你将来到了阴间,那两个死鬼男人还要争呢?你给了谁好,跟祥林还是跟贺老六?那个时候啊,阎罗王只好把你用锯锯开,分给他们一人一半,你看就是这个样子。”

 “柳嫂,别说了。”

这是山村里所未曾知道的,虽然人民都同样迷信,但是迷信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她在山里边,没听过这样精采地狱的场面,到鲁镇,鲁镇是一个有文化的地方,所以鲁镇的劳动人民比她还要高级,就像你在一个县城打工和在北京打工,听到的故事会不一样的。你看北京的的哥,讲得都很精彩。这个柳妈,讲出了一个祥林嫂没听过的一个场面。

 “我看,你还是到土地庙,捐捐门槛,当做你的替身。让千人踏,万人跨,这样才可以赎了你的罪,免得死了,再受罪,再吃苦。”

 “真的,捐一条门槛可以呀。”

 “谁还骗你,罪轻一点的,捐个十斤、八斤灯油就行了。像你这样,最少也得捐一条门槛。”

我们不再去分析她的话,我们直接讲鲁迅为什么这么写?鲁迅的深刻之处,就是他不像很多一般的作家那样,写地主怎么欺负劳动人家,他干活不给他饭吃,把他吊起来打,把他害死了,把他抓壮丁,鲁迅从来不写这些故事。鲁迅不这样写,鲁迅写出了统一阶级成员之间的隔膜,不仅是地主和劳动人民是隔膜的,知识分子跟地主是隔膜的,在鲁四叔家,我跟四叔是隔膜的,最奇怪的是,祥林嫂跟柳妈是隔膜的。这一点最厉害,从这一点我们才看出劳动人民翻身的困难,如果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地主老财,那革命很容易,革命为什么很难?难在哪儿?同一阶级的成员团结非常困难,我们知道过去像《资本论》、《**宣言》我们很多马列主义的书,前面都印着马克思那句名言:“去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什么马克思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就是因为无产者不容易联合,而人家资产阶级早都联合起来了,大款和款是勾结的,有钱人和有钱人,早就达成了联盟,各种各样的合同,一块儿来收拾打工仔。

而打工仔之间是不联合的,无产无产者从来不懂得联合,只懂得互相勾心斗角。在美国一个刷盘子的工人,手指头受了伤,不能上班了,广告一贴出来,门口排了一大队人,不是来看望他的,是等着顶替他那个空缺的,这是无产者之间,为什么说启蒙无产者很难?他们不懂得联合,反而互相挤压迫害,所以我们看革命的艰难,首先在于动员民众,给人们把道理讲清楚,这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一件事,鲁迅在那个时候,他不是**,他就深刻地懂得了这个道理,他知道解决柳妈和祥林嫂之间的关系,是这个国家的大事,它比解决鲁四老爷的问题,要重要得多。

从鲁四老爷、祥林嫂的婆婆、柳妈还有作者“我”的行为,可以看出,他们对待祥林嫂在精神以及灵魂的态度,我们是否可以这样说,他们在精神上、灵魂上残酷地虐杀了祥林嫂,他们的行为都是自觉不自觉地受封建观念的驱使,祥林嫂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鲁镇上的人,包括鲁四老爷,也都是封建思想的牺牲品,如果不是这样的话,那么到底是谁杀害了祥林嫂呢?

所以我们看,祥林嫂之死,我们找不到一个具体的说是“责任就在他身上”,这样一个明确的凶手,我们找到一个能够承担百分之五十的凶手恐怕都找不到。祥林嫂反映了中国文化的整体性问题,是中国文化的整体,当时这个文化的整体,杀害了祥林嫂,而祥林嫂在这个整体中,她非死不可。而且祥林嫂的死,主要不是肉体上受到迫害,是灵魂,是灵魂的问题,鲁迅写的都是人民的灵魂被残害。尽管她在地主家里,吃得白胖了,这没有用,最后过年祝福的时候,不让她参与。

 “哎呀,祥林嫂,谁叫你端的?”

 “这怎么办哪?拿走,快拿走。”

 “太太,我捐过了,我捐过门槛了。”

 “住嘴,什么门槛不门槛的。阿香,快拿去换一条,快。”

 “太太。”

 “拿呀。”

 “太太,我捐过了,柳嫂知道,阿香也知道。”

 “不要罗嗦,下去。”

 “老爷,我,我捐过,捐了十吊,一年多的工钱哪。”

 “你捐一百吊也没有用,你的罪孽一辈子都洗不清。”

 “哎呀,罪过,真是罪过。这,这怎么得了,这。阿香,你还不快拿走。”

 “我早就说过,不能用,不能用这种人,老孔,叫她走,马上给我滚。”

一般人都劳动人民在自己家里,拼死拼活地工作。鲁迅不是写这个,是想工作是不得,是说不许你参与这个祭祀活动。祥林嫂在灵魂上就死了,捐了门槛也没有用,所以这是《祝福》的一个深刻之处。

《祝福》出自于鲁迅的小说集《彷徨》,鲁迅以悲愤的心情和凝重的笔墨,描写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诉说了旧中国吃人的礼教,而小说集《彷徨》写于1924年2月,当时正是“五四”运动高潮之后,这部小说集表现了鲁迅在“五四”退潮时期,思想的苦闷与寂寞。也就是鲁迅在思想上,陷入“彷徨”期。那么,鲁迅为什么“彷徨”?当时的中国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我们讲鲁迅的《彷徨》还是要回到鲁迅的《呐喊》。《呐喊》是鲁迅的第一本小说集,我们说呐喊这个词,就可以概括鲁迅在“五四”时代总体的精神姿态,我们说鲁迅那个时候,既是一个呐喊的姿态,我们可以说“五四”时期的鲁迅,就是一个呐喊的鲁迅,当然这个呐喊不见得你呐喊的内容,都是正确的,不见得呐喊就没有问题,正因为呐喊的时候,用了很大的力量,所以当呐喊过去之后,你会发现可能因为喊得太厉害了,把嗓子喊哑了。喊得太**了,忽然你会觉得非常安静,呐喊的声音还绕梁不去,绕梁三日,久久盘旋在空中的时候,低头一看,好像没有听众了。这个时候,鲁迅和他周围的很多同行们,同仁们,都不由自主地意识,好像不像刚才那么惹恼了,忽然感到了一阵寂寞,一阵寂静,那么应该怎么办呢?鲁迅他和整个时代一起陷入一种新的思维的一种缓慢的,甚至于停滞的状态,但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就是,鲁迅他有巨大的反思能力,他能够迅速地把握这种状态,并且他找到一个很准确的词儿,用这个词儿来概括这个时代,他找的这个词儿就叫彷徨。鲁迅他在前几年,杀声震天地呐喊了一阵之后,他怎么突然就彷徨了呢?中国出什么事儿了?他自己出什么事儿了?

鲁迅在未投身到《新青年》阵营中的时候,他虽然表示过我这个呐喊,就是一个助威,我不想当什么主将。可是我们看看鲁迅在“五四”新文化中的那些实际的表现,我们知道他实际发挥得作用,可不仅仅是助威,他事实上已经成了一个主将,一员力敌千人的一个所向披靡的这么一员大将,在“五四”文化运动中,他所发挥的作用,是一流的。他本来是一员大将,不仅仅是个助威的人,可是这员大将,突然不是高歌猛进了,不是宜将剩勇追穷寇。而是突然回到自己的账中,喝起小闷酒来了,这是怎么回事儿?是不是他革命意志衰退了?是不是“半截子革命”?我们看看,这个“五四”之后的中国社会,政治混乱,经济混乱,文化教育都是一片混乱,政府像走马灯一样的换人,可见当时的社会是很混乱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鲁迅就马上意识到,一个黑暗的时代降临了。什么中华民国,都是胡扯。所以你看鲁迅的文章中经常大书,说中华民国哪一年,什么时候发生了什么事情,这都是讽刺。应该怎么办呢?他要选择什么道路呢?他想不清楚,他也没想清楚,而且也没有人也不可能有人帮助他想清楚。天下没有人能够为他指出一条适合于他的道路。

古往今来,圣贤的道路不是别人能指出来的,没有能够给圣贤指出道路,圣贤的道路都是自己想出来的。鲁迅也是这样,鲁迅这个时候,他不知道中国要怎么办,只有彷徨,最后剩下的是彷徨,所以彷徨是他迫不得已的,然后又是非常清醒的一种自我选择,所以他就认定了彷徨,所以我们看这个彷徨,他不是动摇变节,我们长期的革命教育,使我们觉得,彷徨好像是一个坏词儿,这个人怎么革命不坚定,彷徨是不是叛变。我们对彷徨这个词不理解,我们这样来分析鲁迅的彷徨,彷徨不是动摇变节,不是后悔、背叛,都不是。它是一场战役结束之后的清醒的自我反思,正因为鲁迅有了这一次长期的认真的彷徨,所以当他结束彷徨之后,他决定再一次起来战斗的时候,那一次战斗就所向无敌了。哪一次战斗就不是为了胜利而战斗,而是为了反抗绝望而战斗,因为关于为什么战斗,他已经考虑得清清楚楚,结束了这次彷徨之后,鲁迅节义无反顾地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每一节课程都是精心挑选

每一天的努力都是

想让你过得更好


请加微信进群:996793368

查看合集请在公众号中回复:百家讲坛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更多精品合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