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唐诗三百首 |《独不见》沈佺期

点击关注 ☞ 每日解读诗词
2024-11-26





独不见

沈佺期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何当共读香芸帙,最是诗情画意时。”喜马拉雅的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您和我一起共同品读一生不可错过的唯美诗词。

我们在前面讲了初唐四杰,讲了“王杨卢骆”和他们的“不废江河万古流”。诗圣杜甫盛赞“四杰”
“不废江河万古流”,是因为“四杰”在初唐的诗坛上,开启了一片新风,用个人的精神与命运,为盛唐的到来,作下了坚实的铺垫。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技巧上经过初唐的铺垫从而达到盛唐“李杜”的巅峰,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基础。那么,在初唐诗律技巧上的铺垫,就不得不谈两个虽然人品不怎么样,但是诗才、诗情却非常出众的人物了,这就是诗史上著名的“沈宋”,也就是沈佺期与宋之问。

我们今天就来解读一下沈佺期的那首七律名作《独不见》。诗云:“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非常独特,尤其是在七律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价值和地位,就像“沈宋”在唐诗史上的地位一样。《新唐书·文艺传赞》就说:“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研习。”可见,格律诗中“律诗”的这个说法,就和“沈宋”他们在创作实践上的奠基息息相关。那么像沈佺期的这首七律《独不见》,就在事实上被公认为是七律诗臻于成熟的一个重要的体现。

《独不见》呢,是一个乐府旧题,它其实是乐府《杂曲歌辞》中的一个常见的题目,所以《乐府解题》(音乐著作。唐吴兢撰。分上下二卷。采录史传与诸家文集有关乐府古题命名缘起的记载纂辑成书材料丰富考证翔实。对研究汉魏六朝音乐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卷末附载“建除体”及“字谜”等都与乐府无关。有明毛晋汲古阁据元刻所刊《学津讨原》本。)里曾经说:“独不见,伤思而不见也。”其实就是思念之作,悲叹之作。但是一般文人拿乐府旧题来进行创作的时候,一般都会进行拟乐府的创作。因为乐府的创作本来来自民间,形式自由,没有什么太大的技巧规范与约束,所以创作起来会感觉非常轻松自如,挥洒自如。但是要拿律诗的题材去进行这种乐府题目的创作,那么对于技巧与规范的把握,要求的程度就非常高了。所以以乐府旧题而且七律,是沈佺期这首《独不见》非常独特的地方。尤其是他还能写得圆转自如,感人至深,就尤为难得了。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首联说:“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这应该是一个长安城中的贵夫人,“卢家少妇”呢用了莫愁女的典故。梁武帝萧衍有一首著名的《河中之水歌》写的就是莫愁女,诗云:“河中之水向东流,洛阳女儿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织绮,十四采桑南陌头。十五嫁于卢家妇,十六生儿字阿侯。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头上金钗十二行,足下丝履五文章。珊瑚挂镜烂生光,平头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贵何所望,恨不嫁与东家王。”这是典型的“齐梁体”的创作,但是对这个卢家少妇莫愁的描绘是非常精彩的。

有关莫愁、莫愁女的传说,其实有两种说法:一个说她是石城莫愁,这个石城就是在湖北;而另一种传说是说莫愁是洛阳莫愁,大概是要因为比照西京的繁华,所以置之于东京洛阳。而石城莫愁,后来以讹传讹,石城就变成了石头城,所以南京现在还有一个著名的莫愁湖公园。我住的地方其实离莫愁湖公园就非常近。每次经过莫愁湖公园的时候,总会想起李商隐的名句:“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你会发现不仅李商隐,不仅沈佺期,很多诗人都很喜欢写莫愁。这个女子的形象几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一个非常经典的艺术形象。甚至不只诗歌史上,包括像金庸先生写《神雕侠侣》,开篇的最重要的线索——李莫愁。我想除了莫愁女的传说之外,她的名字“莫愁”这两个字,大概是为文人喜爱的非常关键的原因。

莫愁其实就是生命中最美好的愿景与希望,可是人生最悲哀的现实是,虽然我们都希望生活莫愁,可是“凡有边界的都属狱中”,我们生活在这个荒凉的尘世间,种种纠葛、种种纠缠,有怀才不遇,有人事纷争,即使亲人友人之间,也处处充满了矛盾与危机,更遑论面对社会生活的无奈。所以连李商隐都在他的名作《重帏深下莫愁堂》里,最后发出“直到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的别样心声。


所以沈佺期一句“卢家少妇郁金堂”,则轻轻地从乐府、从齐梁那里,把那个叫“莫愁女”的形象召唤了出来。那么这个“莫愁女”的形象被召唤出来之后是个什么形象呢?一开始金碧辉煌,“卢家少妇郁金堂”嘛!萧衍也说:“卢家兰室桂为梁,中有郁金苏合香。” “郁金”是名贵的香料,所以有郁金花。古代这种香料都要从这个古大秦国、或者古大食国,也就是古代的古罗马帝国或者古波斯帝国,经过漫长的丝绸之路才能送到中原,所以特别珍贵。

所以在这个所居气象不凡的郁金堂里,“海燕双栖玳瑁梁”。当时人指的“海燕”,并不指大海上燕子,而是指
“越燕”,也就是南方古百越之地飞来的燕子。它们栖息在什么地方呢?用玳瑁装饰的屋梁。“玳瑁”不得了,是一种非常珍贵的大海龟。它的龟甲,成这个黄褐色相间的花纹,所以古人以之为非常珍稀的装饰品。屋梁居然是用玳瑁装饰的,而所居之处的楼堂,是有着郁金的香气,所以这个卢家少妇,一出场就是一个贵族少妇的格局和气象。

那么作者要写思妇,写思妇思夫,为什么开篇要写一个具有贵族格局与气象的贵族少妇呢?暂且放下这个问题,我们接下去看。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颔联说:“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九月寒砧”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啊!古人认为,这个在古代,所谓“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这个七月流火,现在经常被误用,其实它是指的大火星向西运行,天气转凉,而不是盛夏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叫“七月流火”。农历的七月天气已经开始转凉,到九月的时候,已经是深秋初冬,这个时候要做寒衣了。所以在古诗词中良人远行、良人远征,到了九月为他们做冬衣以体现思念之情,这是古诗词中尤其是乐府以来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素材。所以“九月寒砧催木叶”,“砧”就是捣衣时所用的那个垫石。古时候做衣服,先要把那个衣料翻来覆去地捣过,所以李白才会说“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就是说家家户户都在为亲人赶制冬衣。而“寒砧催木叶”,所谓“洞庭波兮木叶下”(出自屈原《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所谓“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木叶”也就是树叶萧瑟而下,代表着深秋的肃杀。你看那万户的捣衣之声,竟吹落了无边落木萧萧而下。

那么在这萧索的秋景里,一举眸,一望眼,最思念的是什么呢?当然是“十年征戍忆辽阳”。“辽阳”就是辽东了,辽河以北。丈夫去辽阳征戍已然十年之久了,年年做寒衣,年年寄寒衣,年年不停地思念与遥望,这是何等漫长的一种思念和期待啊!更何况这种漫长思念和期待里,还有无望乃至绝望的时候。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


“白狼河北音书断”,“白狼河”其实就是大凌河。我们熟悉明清史的话,如果知道袁崇焕曾经独镇辽东,对这个大凌河就应该非常熟悉。“白狼河北音书断”,是说她思念的丈夫,在渺茫的白浪河的那一岸,有时甚至音讯不通。

这就更让这个少妇牵肠挂肚,乃至思念丈夫的每一个夜晚,都变得那么漫长,所以说“丹凤城南秋夜长”。“丹凤城”这里指的就是长安,因为传说秦穆公的这个女儿女婿萧史弄玉,萧史擅长吹箫,箫声引来凤凰,所以称咸阳为丹凤城。当然到了唐代的时候,尤其是唐初,我们知道长安的宫殿都在城北,所谓“玄武门之变”吧,玄武门肯定是北门。那么城南就是主要是住宅区,所以说“丹凤城南秋夜长”。

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在这漫长的秋夜里,在这漫长的思念乃至无望里,那个本来气质无比高雅的贵族少妇,不禁也要在心中发出一声浩叹:“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谁能明白我现在的孤独,知道我内心的愁苦,只有那明月,把思念的清辉洒满我孤枕难眠的罗帐啊!这个“流黄”是黄紫色相间的丝织品,这里应该是指这个贵族女子的她床上的罗帐、纱帐,这样更体现了她在漫漫秋夜里的孤枕难眠。有人主张说,这里的“流黄”是她的“衣裳”,就是她罗衣的材料。我个人觉得,如果“更教明月照流黄”是照在她的衣裙之上,那个意境反倒不如照在她孤枕难眠的罗帐之上。

 最后这一联“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既发出了千古的浩叹,又紧扣了《独不见》的乐府之题,而且用语浅白流畅,不失乐府风格,却又和整首诗整首七律韵律谨严,对仗工稳,实在是技巧与内涵情感双绝的佳作!

当然这种思妇思念征夫之作,李白写来更擅于长。他的《子夜吴歌》其实在思念之上意境更有超越,所谓“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但是请注意,即使是李白,天纵奇才的李白要写这一类的情感,他选择的也是《子夜吴歌》这样的民歌体裁,而很难用律诗,尤其是七律去表现。为什么呢?因为这种思妇念夫的情感,是汉乐府以来一个重点表现的情感内涵以及诗歌素材,也就是说它是乐府传统中的一类典型题材。而乐府诗的创作,我们知道是一定要贴近于底层大众的,它来自于民间。所以长久以来,这种题材和民间音乐诗歌的乐府形式已经完美地融合成一个整体。所以李白用《子夜吴歌》的方式,用“吴歌调”去写这首“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其实就在形式和内容上达到了一种完美的融合。



而沈佺期用七律来写,难度就要大得多。所以,因为七律相比之乐府诗,就显得浑厚雅正得多。所以你看开篇,李白的《子夜吴歌》和沈佺期的《独不见》放在一起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写“捣衣”,然后“思念”,但是李白写的是“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这是写的家家户户;而沈佺期写的是一个“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的贵族少妇形象。这就是我们前面要说的,为什么她会以这样的一个形象出场?我个人觉得有两个原因:一则要和七律的雅正浑厚的气势相匹配,所以他就不能泛泛地从“万户捣衣声”写起,他就要从一个经典的少妇形象写起;第二,这个少妇不是一个普通的少妇,是一个贵族的少妇,她所居是“郁金堂”,郁金堂里有“海燕双栖“的玳瑁之梁。她虽然贵为贵族少妇,深居华屋之中,可是内心的世界呢?她心驰万里之外,思念久别不归的丈夫,同样辗转反侧,同样久不能寐,同样孤枕难眠,同样孤独愁苦。所以她的思念和“万户捣衣声”背后的思念,没有什么区别,没有什么不同,即使她住的是高堂华屋,即使她着的是锦衣玉食。

所以这种不一样的背景、不一样的典型,却是一样的思念与心情,就更能反衬出“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的悲哀,它的普遍与深刻。我在这长安的城中啊,见过盛世的辉煌,也经历过繁华的落寞,不论是高屋广厦郁金堂,还是平常百姓家的平淡与平常,都不能遮掩我和你一样的思念。啊,“谁谓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觉得还不错要拉到文末点在看哦!

每一次【分享】,每一条【留言】,都是您对我的鼓励!【星标】每日解读诗词,就不会再走丢啦!



温馨提示:《每日解读诗词》推广的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

感谢你每天都“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每日解读诗词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