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什么澳洲的幼儿园建议小朋友带着安抚物入园?分享一个由家长主动为孩子引入安抚物的故事

2017-01-04 Summer 夏天的陈小舒


小舒说:安抚物不仅仅是为了带孩子出门或者拍照时拿在手里“萌萌的”。为什么安抚物这个“假想的朋友”对孩子很重要,又应该如何引入?这篇文章或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前几天国内的一个好朋友在微博给我留言:“我最近在看日本《定本育儿百科》这本书,书里说不要让孩子养成依恋安抚物的习惯。我发现你儿子大部分照片里都有个熊猫,你是不是太惯着他了?”。


什么?用安抚玩具不好吗?

那为什么澳洲的幼儿园鼓励小朋友带安抚物呢?



松田道雄著《定本育儿百科》(2014年重印版) 
第259~260页关于反对安抚物


正好我也有这本书,就拿来找到了相关内容——书里的态度虽然是反对,但是反对的原因又无法说服我。回顾了一下安抚物带给我们家的好处(当然主要是带给小朋友的好处),尤其回顾了一下幼儿园老师的态度,又查了很多文献资料,准备和大家来理一理这个问题~



安抚物的准备与引入

Part.1


记得Cooper出生两三月的时候,有一次我推着他逛商场,忽然看见一家定制泰迪熊的小店,这里可以定制独一无二的小熊,可以自由选择小熊的皮肤(各种颜色、面料)、亲自装填充物(机器完成,只需要按一下按钮,但是可以看见全过程)、填表写档案(给小熊起名字、写生日),甚至还能亲自录一段音然后把发音器塞进小熊的熊掌里。除了定制泰迪熊之外,店里还有各种各样小熊的衣服、生活用品。我觉得很好玩,并且想到很多小孩子都喜欢带着一个毛绒玩具出门,就定制了一个经典款泰迪熊给Cooper准备着。


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刷手机看见贝克汉姆女儿贝小七的街拍,她手里还捏了个满是标签的安抚巾,忽然想起曾经在家附近的超市见过这个牌子,于是趁着周末采购我又给儿子买了个贝小七同款安抚巾。

 
Harper Seven Beckham 2015年街拍


然后在Cooper4个月到6个月这段时间,在他白天清醒的时候,我就把泰迪熊和安抚巾都放在他跟前,他偶尔会玩一玩,但并没有产生明显的喜欢。(后来才知道是时机未到。

 

执着如我,还是继续买吧。有一次逛宜家,忽然发现宜家的毛绒玩具好便宜(与那个定制款泰迪熊相比),并且不掉毛,手感非常柔软。于是选了半天,又买回家一个宜家的熊猫。

 


宜家的毛绒玩具——熊猫


就这样,在Cooper七个月的时候,我为他准备了泰迪熊、安抚巾和宜家熊猫这三样东西作为“安抚物储备”。

 

何时准备安抚物?


主流建议是婴儿满6个月左右的时候,引入安抚物。因为这个时候婴儿开始意识到自己和主要照料人(比如妈妈)是两个个体,开始有独立意识的萌芽,同时也开始产生“分离焦虑”。当然其实在任何阶段都可以为孩子引入安抚物,只是月龄小于6个月,孩子对安抚物兴趣不大;而年龄越大,孩子自己的个人喜好越鲜明,父母“介绍”的主动权越小。



克服分离焦虑

Part.2


Cooper七个半月的时候,我开始上澳洲政府提供给新移民的英语课,这个英语课还提供免费的托儿服务。英语课的时间是早上8:30到中午11:30,也就是每天托管3个小时,中间还有大约30分钟休息时间,可以过去喂奶、换尿片、陪孩子。在课程开始之前,我专门找了一天时间去约了儿童托管中心的经理Amanda见面,她的本科专业就是幼儿早教,也曾在幼儿园工作过多年,她耐心回答了我好多关于幼儿园的疑问,最后强调说:“建议你给孩子带一个他喜欢的毛绒玩具,比如泰迪熊。

 

此时Cooper已经开始有了分离焦虑的萌芽。第一天上课我转身走掉的时候,清楚听到了他在我离去后嚎啕大哭的声音,但是我并没有调头进去看他,而是在门外等了大概五分钟,等到没有哭声了才离开。我听从了Amanda的建议,每天都给他带毛绒玩具——主要是带熊猫,因为换洗方便、更柔软。大约八个月的时候,Cooper开始产生了对安抚物喜爱。

 

如何选择安抚物?


1.选择透气、柔软、安全的小毯子(安抚巾)或毛绒玩具作为安抚物。
理由是:孩子能自主翻身后(至少六个月、一岁以后更好)可以用安抚物陪睡,而不用担心安抚物遮住口鼻发生SIDS(婴儿猝死综合征)。


2.选择容易买到的安抚物(常见品牌)。理由是:如果丢失了可以及时买到替代品,也可以随时多囤几个保证换洗方便。


3.安抚物最好不要有附着物,比如塑料眼睛、纽扣装饰物、小蝴蝶结等有脱落可能的东西,以防孩子误食。


Cooper顺利地在英语课提供的儿童托管中心的宝宝班度过了他7个半月到~11个月的时光,除了第一天哭了之外,后来每次都是高兴兴去、高高兴兴走。

 

除了托管以外,每周我还会带他去参加社区图书馆的幼儿儿歌活动,在图书馆工作人员为小朋友们唱儿歌的时候,我偶尔会把他短暂的托付给同去的朋友,然后离开去卫生间或者出去接电话等。这种短暂但是有意为之的“母婴分离”,渐渐让他形成了习惯,知道妈妈打了招呼离开一定会回来。

 

另外Cooper在满3个月的时候开始和大人分房睡了(大部分时间睡整觉,偶尔半夜会哭醒喝一次奶)。大概在9个月的时候,熊猫正式变成了他入眠的必须物品。

 


Cooper与他的熊猫

8个月~15个月


等到Cooper一岁的时候,我决定每周三天送他进幼儿园。澳洲的幼儿园接受七周以上的孩子,小班的主流年龄段是六个月到一岁半,一般是一位老师照顾3~4个孩子。

 

在面试了三家幼儿园以后,最终我选择了英语课托儿中心经理Amanda最开始推荐给我的那一家。填入园表格的时候,孩子的信息除了姓名生日、是否有食物过敏、日常作息时间表等基本信息外,还专门有关于安抚物的内容——您的孩子是否使用安抚物?安抚物的名字叫什么?我把表格交还回去的时候,特地去找园长问了入托分离焦虑和安抚物的问题,内容如下:

 

问:可以给孩子带安抚物来幼儿园吗?会不会有卫生和安全的问题?


答:我们支持家长为孩子入园准备安抚物,尤其是需要安抚物帮助入眠的孩子,强烈建议家长贴一个Check List在冰箱上或者门口,确保每天都不会忘记给孩子带他的安抚物来幼儿园。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有的安抚物的确会在孩子入睡后造成安全隐患,老师会检查安抚物是否安全,给家长建议;另外我们要求幼儿老师必须至少每十分钟开门或通过窗口检查每个孩子的睡觉情况,这样就大大降低了意外发生的可能性。

出于卫生考虑,我还要求幼儿园只在Cooper睡觉的时候为他提供安抚物,其它时候收起来。幼儿园欣然答应了我的要求,并且灵活执行——比如在Cooper情绪不好或者生病的时候,能及时给他熊猫。

 

问:送这么小的孩子入托,其实我并没有信心对他是否有好处,年龄小会更容易生病吗?安抚物是如何帮助孩子顺利入园的?


答:其实不管孩子送不送到幼儿园,都一定会有分离焦虑,因为作为照顾者,没法时时刻刻都和孩子呆在一起、更没法时时刻刻都满足他的需求。至于生病,不管是六个月还是六岁,在孩子离开家庭进入集体环境的时候,肯定会容易生病,这和年龄的关系其实并不大。作为幼儿园,我们观察到一岁以前送托的孩子反而入托更顺利,因为这时候孩子的自我意识还没有那么强烈。

安抚物对这个年龄的孩子很重要。如果你不给孩子准备一个毛绒玩具之类的东西,他有可能会自己寻找安抚物替代品,实在找不到,就会喜欢吃手。当然对于婴儿来说,吃手不是太大的问题,但对于一些孩子来说,戒断会比较难。到了新环境,孩子肯定会紧张不安、会产生很大的心理压力,有安抚物的孩子,安全感确实会更好一些,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允许孩子带任何玩具入园、唯独允许带安抚物的原因。


综上,回顾孩子克服“分离焦虑”的过程(短暂的好像没发生过),除了家长有意识循序渐进的让孩子接受分离,安抚物也在潜移默化间起了很大的作用。其实不止是分房分床、断奶、入托,还有我们搬家、外出旅行、去朋友家做客、每一次独自坐在汽车后排的安全座椅上以及每一次生病与伤心,熊猫都一直陪伴在Cooper的身边,帮助他克服了很多心理困难。

 


对幼儿认知的积极作用

Part.3


为了换洗方便以及避免Cooper执着于某一个特定的熊猫,大约每隔三个月(每周至少洗一次,折旧速度很快),我会去宜家重新买两三个熊猫,混在原先的熊猫里面一起用,然后逐渐淘汰最旧的。慢慢的熊猫成为了我们家的第四个成员,正如朋友的留言:“你儿子大部分的照片里都有熊猫。”而且很多关注我“晒娃”的朋友逛宜家时,路过玩具区都会随手拍熊猫的照片发给我:“看,Cooper的熊猫。”



某次去宜家采购的情景

 

Cooper会说的第一个词是“爸爸”,接着第二词就是“猫猫(熊猫)”,会说“猫猫”甚至要早于会说“neinei”(喝奶)。他八个月大开始会爬的时候,每次爬行都要扯着熊猫当垫子,累了就趴在上面歇歇。开始自己吃辅食的时候,不止一次试图用勺子给熊猫喂饭。

 

记得有一次,Cooper在洗澡的时候,非要要熊猫,我居然毫不犹豫地递给了他(为了满足孩子,理性短暂丧失的行为),后果就是熊猫下水以后完全变样了,他看着水里的熊猫先是楞了一下,继而被吓得嚎啕大哭,孩子爸赶紧以迅雷不及掩耳之速连人带熊猫一起捞了上来,我赶紧小跑着给他换了一个备用的熊猫,让他平静了下来。

 

Cooper一岁半的时候,家里买了个扫地机器人。刚开始启动的时候,他非常害怕,每次都躲得很远,拖着哭腔指着扫地机器人喊:“NO,NO,NO!”直到有一次扫地机器人不小心吸住了他的熊猫,Cooper毫不犹豫地飞奔过去,跪在扫地机器人跟前,像从水里捞东西一样,把熊猫救了回来,然后立刻站起来抱着熊猫爬上了沙发。目睹了这一幕的我觉得顿时觉得好感动。

 

我家的游戏区有一些A4纸大小的彩色塑料置物盒。Cooper 21个月的时候,有一回在陪他玩的时候,我把熊猫放进了其中的一个置物盒,说:“看,猫猫(熊猫)坐车车。”没想到他立刻找了另一个盒子,非常勉强地也挤坐了进去,和熊猫排火车。



Cooper与他的熊猫

16个月~22个月


当我用熊猫作为另一个小伙伴来陪Cooper玩或者教他一些事情的时候,他的兴趣和专注度明显比平时高得多,所以安抚物是一个很好的“认知期媒介”。比如,教刷牙,教说话,教如何轻轻的抚摸向别人示好(而不是呼巴掌)……


慢慢的,我意识到,熊猫对于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个玩具那么简单。在最开始的时候,因为材质柔软,由玩具触感唤起了孩子心中安定、温暖的感觉,这像是一个物理性的连接;随着陪伴时间越来越长,安抚物更像孩子的一个好朋友,因为它是“稳定的”、“可控的”、“总是存在的”,孩子会将它拟人化。有时候孩子是把自己的心理投射给熊猫,有时候又把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感知投射给熊猫,在利用安抚物做角色扮演的过程中,对内认知自我,对外认知世界,完成自我和世界的连接。

 

 

可能存在的负面影响

Part.4


回到最开始的问题,既然安抚物有如此多的好处,那为什么还是有人会反对使用安抚物呢?

 

其实《定本育儿百科》里所说的依恋本身并没有问题,主要问题是卫生。由于很多孩子的安抚物没有替代品,所以导致安抚物长时间无法清洗。你可以想象,一个总是会沾上食物、口水、总是掉在地上、掉在水里、甚至会粘上粪便而长期不洗的毛绒玩具,卫生条件该是多么的糟糕!

 

还有一个问题也是没有替代品导致的——那就是安抚物的遗失。所以我的建议是,不要用任何你不知道从哪儿去买第二个的东西做安抚物。这也是由父母在早期引入安抚物的好处之一——如果孩子长大了,他/她选择了家里一个不知道从哪儿来的东西当安抚物,你只能在半夜偷偷溜进孩子的房间把它偷出来清洗,还得及时烘干以便天亮还回去;而且每次把安抚物带出门都要提心吊胆怕丢掉,一旦丢了又无法找到替代品,孩子的伤心简直令人不忍去想。(Cooper丢了至少五个熊猫,大部分是推婴儿车出门时,熊猫掉了我没发现。


如何为孩子引入一个父母选择的安抚物?


其实我认为,你多准备几个不同的安抚物,总是想办法让安抚物与孩子接触,需要安抚物的孩子自然就会选一个与它建立感情。这也是我的办法。而那些晚上和父母一起睡、白天由父母一方或爷爷奶奶等家人照顾的孩子,可能就是没那么需要安抚物。


很多人建议把安抚物塞进妈妈穿过的内衣里或者妈妈带着它睡几个晚上,沾染上妈妈的气味以后孩子更容易接受。这一点听上去很靠谱,但是好像没有在现实中看见过实例。(主要我不觉得自己身上有什么特别的味道,孩子真的能闻出不同吗?)


还有一个可行的建议是,对于一岁以内的孩子,把安抚奶嘴挂在毛绒玩具上,这样能大幅增加孩子与安抚物接触的机会(如果他喜欢安抚奶嘴),还能避免安抚奶嘴的丢失。



安抚物的戒断

Part.5


至于何时放弃安抚物,我还没有经验。不过,大约在Cooper一岁的时候,我曾帮他戒断过安抚奶嘴,那段时间的做法是,无时无刻不帮他塞上安抚奶嘴,频率和次数多到令他觉得烦为止,大概坚持了一个礼拜后,我仍然把安抚奶嘴放在特定的位置让他随手可取,但慢慢的他就再也不想用了。这就和连吃某种食物一个月会吃伤是一个道理。

 

由于感情因素,戒断安抚物尤其是安抚用毛绒玩具可能会更难一些。记得以前看过一个调查,在英国,超过半数的学生会带着他们的安抚玩具(主要是泰迪熊)去上大学,甚至有些男性商业人士还会带着泰迪熊去出差。这对我的启发是,其实没有必要戒断孩子在晚上睡觉时用安抚物的习惯。

 

对于Cooper来说,安抚物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是在白天,当他和小朋友追着跑的时候、画画的时候、对着电视节目跳舞的时候、去海边玩沙子的时候、围着幼儿园老师吹泡泡的时候……肯定是不需要安抚物的,毕竟大部分时间,这个精彩的世界比安抚物有趣多了。家长只需要把安抚物放在他自己可以取到的地方,或者当孩子要的时候,能及时帮他拿到的地方,就可以了。我倾向于自然戒断(当孩子自己不再觉得安抚物有特殊含义),不支持任何形式的强制戒断。

 

其实对于大部分孩子,在上学之前都能自然而然的戒断安抚物(白天),所以我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值得紧张的问题。反而如果孩子对安抚物的依赖忽然变深了,父母应细心观察是不是孩子是不是生病了,或者是否生活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增大了他的压力感或恐惧。


 


 

推荐阅读: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未经许可,请勿转载。感谢大家的支持:)




夏天的陈小舒

公共卫生学博士
专注儿童营养与健康研究

发布靠谱又实用的育儿科普,分享国际主流的育儿理念

微博:@夏天的陈小舒
邮箱:dr_chenxiaoshu@sina.com
微信公众号:夏天的陈小舒(Shu_DrChen)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