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睡眠训练是真的有必要还是只会给孩子带来痛苦?我们拿数据说话
孩子到底需不需要睡眠训练?
我一好朋友生了宝宝后,就从单位和朋友圈消失了。每次我找她聊天,她都是:
或者:
三月的时候,她说,还有两个月产假就休完了,只能继续请假……
因为没人哄得了娃,她就24小时“待命”,除了照顾孩子,几乎啥事也干不了:
也不是没有想过睡眠训练,但是……
我觉得说什么安慰、理解的话,都无关痛痒,说什么建议也都等同于“安慰”——你以为还会有什么你知道、她不知道的哄睡方法吗?
很多睡眠建议是不是管用,完全取决于宝宝——看你遇到的是睡神还是睡渣。
宝宝哄睡难,频繁醒,或者要一直抱睡、奶睡,萝卜蹲睡……婴儿睡眠问题是遇到睡渣的新手妈妈们永恒的痛,睡眠训练的提出让许多人在绝望中看到一丝曙光。在网上搜索关于睡眠训练的帖子,好多标题写得真的是让人蠢蠢欲动去尝试,什么“奶睡五个月到自主入睡花了三天”、“2个月宝宝自主入睡,竟如此简单”、“不哄不抱,30分钟内自主入睡的小诀窍”。
还有不少网友在训练宝宝自主入睡成功的帖子底下接好运的😂
但是,睡眠训练有没有用这个问题真的如同读哈姆雷特,有一千个孩子,就有一千种对睡眠训练的反馈。今天我们撇开家长们的个人体验,试着用数据来说话。
大家对睡眠训练最深的印象可能就是最具争议性的哭声训练。
简单来讲,哭声训练就是通过限制或改变父母对孩子哭闹的反应,鼓励婴儿在没有他人帮助下(包括夜晚醒来时)自己入睡。采用这种方式时,父母也可以呆在孩子身边,前提是不能以任何方式安抚孩子,例如抱起宝宝或喂奶。只要不碰、不安慰婴儿,父母可以隔一段时间进屋检查一下孩子的睡眠状况,或是直接把孩子关在屋里自己睡。
这个理念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得非常流行,妞妞还是婴儿的时候,我老公的几个朋友(也都是博士家庭)都有小孩,有两个还和妞差不多大,我们经常在一起聚会,这群朋友都非常信睡眠训练,疯狂推荐我对是睡渣的妞妞开展睡眠训练。
在美国,十本育儿书中有六本都会建议父母采取某种形式的哭声免疫法。加拿大、澳大利亚的问卷调查和瑞士、德国的问卷调查结果分别显示有一半和三分之一的父母曾经尝试过哭声免疫法。
对于睡眠训练的效果,已经有了许多的相关研究,但是很多实验其实不能完全达到科学研究标准。
在 MEDLINE、Web of Science 和 PsychINFO 中搜索 2007-2017 年期间发表的关于婴儿睡眠问题预防和治疗干预的文章,在476篇文献中只有12篇关于睡眠训练效果的研究文章是符合以下标准。
干预组和对照组对于睡眠目标进行干预
干预组和对照组应至少各包含 20 名婴儿
研究人群中的大多数儿童在两岁以下
因为孩子入睡这件事情是非常主观的事情,全靠父母自己的感觉,大多数相关研究的数据都是父母填写的问卷调查或睡眠日记,而没有使用客观的方式来确定婴儿何时清醒、何时睡着。
而霍桑效应(人们知道自己成为观察对象,而会改变行为的倾向)让家长们更加倾向于报告积极的结果和反馈。
与此同时很多时候家长也会半路放弃睡眠训练,没有办法严格执行要求。
所以睡眠训练有效这样的说法很多都是基于这样非常不严谨、不合格的实验数据。
2015年,加拿大儿科睡眠专家温迪·霍尔(Wendy Hall)针对235个6-8个月大的婴儿进行了一次睡眠研究,想要知道婴儿究竟需不需要睡眠训练。
#1
为尽可能的保证数据的真实和可靠,一半的父母采取了所谓的“逐渐减少安抚”或“控制哭泣”方法,对于那些不忍心让孩子独自留在房间哭泣的父母,研究人员建议他们采用“拖沓法”,即父母可以留在房间里,但不能抱起或安慰孩子。
两组父母都接受了一些婴幼儿睡眠方面的指导,实验组的父母学习了关于婴儿睡眠的知识,例如减少日间睡眠有助于夜间睡眠。对照组的父母学习了关于婴儿的安全知识。
#2
#3
除了记录睡眠日记外,此次研究中还包括运动记录,通过可穿戴活动记录仪评估实验对象的睡眠-觉醒模式。
研究人员比较睡眠日记后发现,进行睡眠训练的父母认为宝宝夜醒的时间有所减少、睡眠时间更长。
活动记录仪发现睡眠训练的确改善了一项婴儿睡眠指标——最长睡眠时间。这一指标提高了8.5%,经过睡眠训练的婴儿最长睡眠时间达到了204分钟,而未经过训练的婴儿平均最长睡眠时间为188分钟。
也就是延长了16分钟!16分钟!!
但是是否睡眠训练真的是让孩子拥有高质量睡眠,不见得。接受睡眠训练的婴儿与未接受睡眠训练的婴儿相比,睡眠质量并不存在实质性差异。
虽然在实验中父母的反馈显示宝宝夜醒的时间变短,但睡眠-觉醒分析图却显示,受过睡眠训练的婴儿与对照组中的婴儿一样会经常醒来。在睡眠训练进行六周后,睡眠训练组和对照组婴儿睡眠中途醒来的时长和次数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
换句话说,进行睡眠训练后,父母认为孩子醒得少了,但客观睡眠监测却显示宝宝其实还是会醒,他们只是学会了不再通过哭闹来叫醒父母。
而且在现实生活中睡眠训练的成功率会比实验数据来得低得多。
作为曾经睡眠学校的一员,我这个活生生的例子就证明睡眠训练真的不是万能的,比如对7年前的妞妞来说一点用都没有。在去睡眠学校的那天,她早上6点就醒了,9点本来我喂个奶10分钟就能睡的,结果在睡眠学校哭啊哭,一直哭到了11点,太累了……只睡了半小时,醒来接着哭。下午依旧是哭不停……下午她睡了15分钟。一直哭一直哭一直哭,直到我抱起她的那一刻,她像抓到救命稻草一般紧紧地抱着我的脖子,终于慢慢平静下来。
那一天,我觉得我辜负了她。
也就是从那一刻起,我决定再也不要“负隅顽抗”、做任何睡眠训练的尝试了。她需要我,我就在哪里,我尽力去满足她和我的睡眠需求——我开始完全奶睡,并陪伴她到睡沉才离开。
除了我个人的经验,研究数据也依旧表明睡眠训练并不是对所有孩子都有效。加拿大的一次调查问卷显示:只有14%的父母报告称控制哭泣法能够帮助他们不再整夜醒来照顾孩子,并且几乎一半的父母认为它根本没有任何效果。
声称睡眠训练有效的很多结论都是睡眠训练中心得出的研究结果,进行这些试验的人抱有更强烈的成功心态,受试者也会更加“努力”参与睡眠训练实验。这些都会让实验数据变得比现实生活要美丽的多。
有一项研究比较了控制哭泣法和拖沓法对8个月大婴儿的训练作用。问卷结果显示并不是所有母亲都认为睡眠训练确实能够帮宝宝睡得更好。使用控制哭泣法和拖沓法的两组中,分别有84%和49%的母亲认为睡眠训练是有效的。
而且认为睡眠训练有帮助的妈妈也发现训练效果不一定能持续下去。睡眠训练结束两个月以后,56%经过睡眠训练和68%未经过训练的婴儿仍然存在睡眠问题;而四个月后,39%经过睡眠训练和55%未经过训练的婴儿睡眠依然有问题。
这不仅意味着,睡眠训练可能并不适合所有孩子,还意味着即使是对于那些认为睡眠训练有效的家庭来说,训练也需要反复进行才能维持效果。
睡眠训练的胜算,就好比算命的给孕妇算胎儿的性别,成功率其实是可以保障的,即使是“不准不要钱”,算命的仍然有得赚。
在很多成功案例的帖子底下,我们依旧能看到许多家长们的失败血泪史,尝试了各种睡眠训练,却依然睡不好一个觉。
宝宝们不再哭闹到底是已经学会了“自我安慰”,还是说他们依然需要大人的照顾,只是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哭泣都不会有人回应了呢?现在还没有明确数据表明孩子会因为睡眠训练感受到压力。
但是我们应该考虑到婴儿的大脑还正处于发育之中,其大脑功能明显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整个婴幼儿时期,宝宝的大脑常常需要“共同调节”(即在大人的安慰下)才能让情绪平静下来。美国儿科学会和国家儿童发展科学委员会将“积极压力反应”定义为“短暂、轻度到中度”的压力反应,需要“关心且积极回应孩子需求的成年人帮助孩子舒缓压力,从而帮助孩子的压力反应系统恢复正常状态”。
也就是说孩子是需要我们的。
在两个孩子小的时候,每次他们表现出需要我的时刻,我都是第一时间跑到他们的身边,尽力去满足他们对我的依赖,我觉得只要他们需要我,我就在。
关于婴幼儿睡眠的研究也得出相似结论。一项研究发现,3个月、6个月和9个月大的婴儿夜里醒来后得到安抚会导致皮质醇水平降低。另一项研究也发现,睡前情感得到回应的婴儿(包括哭泣后一分钟内得到安慰)皮质醇水平会低于缺乏情感支持的婴儿。
对此,研究人员写道:
“睡前由于婴儿可能感到特别疲倦,他们对压力的耐受性会降低,因而需要额外帮助来调节情绪。父母的安抚和安静、安全的环境能够帮助婴儿入睡,这很可能会与婴儿的情绪调节过程相关,例如皮质醇分泌。”
大量研究也表明,婴儿得到外界情感支持有助于“语言、认知和心理社会发展”。被好好关怀呵护的孩子学习语言更快,更不容易出现行为问题,也很少具有攻击性,他们的智力更高,安全感也更强。
对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来说,哭泣是他们与外界交流、唤醒熟睡父母的主要方式,如果切断这条他们与我们沟通的线,那我们怎么知道孩子是否舒适或安全。
对于父母而言,频繁被宝宝吵醒真的让人身心俱疲,但半夜醒来是婴儿进化的本能,是为了确保安全和健康。从进化角度看,婴儿经常在睡梦中醒来是为了获取营养、安慰并保护自己、减少猝死的风险。
虽然很多育儿手册都包括控制哭泣等睡眠训练,但是睡眠训练并不像让孩子尝试新的水果蔬菜那样随意,这是一个需要慎重考虑的过程。多数睡眠研究专家也建议父母不应随便尝试。
过早开始睡眠训练对孩子来说是有害的,在任何情况下,不建议父母对不到六个月大的小婴儿进行睡眠训练。
“
小婴儿是无法承受睡眠训练的,因为他们还不理解物体恒常性,爸爸妈妈在视野里消失就等于在世界上消失了,这样做会在心理上伤害孩子
很多机构或者教育用书根本不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就开始指导睡眠训练,告诉父母一些看似金科玉律的训练准则,却根本没有了解过这些训练方式会给孩子带来哪些影响。
一项关于过去20年睡眠训练的研究指出,在前六个月进行睡眠行为干预是没有科学依据的,因为这样做忽略了婴儿喂养的问题,并且相关数据解释也存在主观意识偏见,无法证明这些策略能够减少婴儿的哭闹、避免儿童睡眠和行为问题或预防产后抑郁。
除此之外,更容易受到心理伤害的孩子也不适合进行睡眠训练,例如经历过心理创伤、有过寄养经历或性格较为焦虑敏感的婴儿。此外,哺乳专家还提醒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等到六个月以后再进行睡眠训练,因为过早断奶可能会导致母乳量减少。
更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孩子哭闹得更厉害、过早断奶、母亲焦虑心理加剧,以及单独在房间睡觉导致的婴儿猝死综合症 (SIDS)风险增加等。
睡眠训练如此风靡甚至被认为是一种必要训练的原因,除了父母希望自己能够睡个好觉之外,还有就是这些机构与书本告诉他们只要尝试了睡眠训练,宝宝就能睡得更好、更久、更香,才能茁壮成长。
孩子不是电器、不是宜家家具,只要对着说明书安全操作就可以得到正确答案,事实就是每个孩子都不一样。
孩子们与生俱来的气质差异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睡眠训练是否有效,有些家庭就觉得非常有效,孩子自己很快就能睡着,而一些家庭却一点都不管用,孩子该哭的还是哭,一哭就至少好几个小时。
就像酒酒和妞妞,比起妞妞这样的高需求宝宝,酒酒就是一个非常随和不爱哭的孩子,即便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两个人的睡觉习惯也是天差地别。
我们必须承认这样差异的存在,睡眠训练不是万能手册。
很多研究发现:父母越是积极回应宝宝的哄睡需求,宝宝就越晚才能学会独立入睡。所以很多育儿手册就简单粗暴地把它翻译成:我们必须让宝宝习惯独自入睡,或是通过睡眠训练让他们学会自己睡着。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很有可能是因为有些孩子本身就需要哄睡,所以总是需要父母的安抚才能入睡。
孩子需要哄睡,夜间很容易醒,不是孩子的错,不是父母的错,而是他就是这样一个宝宝。
许多家庭这么急迫地想让孩子尝试睡眠训练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他们将独自入睡作为一种技能在培养,并且希望孩子能够尽快掌握。
入睡是一个会随着年龄、环境、性格不断变化的状态。有时孩子在托儿所完全可以安静入睡、在家里却不行,有时也会安静睡了几个月以后又突然不好好睡了。
很多人到了成年依旧会有认床、失眠以及各种各样的睡眠问题出现。
如果我们硬要把睡觉也归为一种技能,那最好是在孩子能够接受的范围内训练他们,而不是把宝宝逼到崩溃。
怎样算崩溃呢?
我记得我为睡眠剥夺感到非常痛苦的时候去问我教授,我该怎么办,我宝宝是不是有什么问题!他说,你可以让宝宝哭一会儿,没关系的。
我问:哭多久没关系呢?
教授说:5-10分钟吧。如果宝宝哭上这么久还没有停止的意思,那我想ta真的尽力了。
而我在睡眠学校的时候,我问了类似的话,因为该学校官方声明里强调“不赞成哭声免疫”,我问他们,你们怎么知道宝宝这不是痛苦崩溃的哭,而是“闹觉”、“生气”、“想要奴役父母”?
他们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你平常都抱她睡、奶睡,现在没有人抱了,宝宝此刻感到很生气。你要学会判断宝宝的哭声,是不是真的崩溃了……
这样的答案实在是太模糊了,最终我清醒过来,我的宝宝,她哭了一个小时又一个小时……不是父母的你们听着都不叫崩溃!
我真的崩溃了!
我想“你的宝宝能够接受的范围”应该就是你作为母亲的本能能够接受的范围吧。宝宝不会说话,只有你,作为母亲的你,自己判断知道你的宝宝是不是崩溃大哭,越哭越大声,从失望到绝望。
虽然睡眠训练最关注的对婴儿的潜在影响,但是显然也会给其他家庭成员带来很大影响。
对家长的影响也是形成两极分化:
很多父母认为控制哭泣法对自己和孩子来说“压力都很大”。父母的天性让我在孩子哭的时候去安慰他们,但是睡眠训练却要求我们不可以这样,我们就在这样的煎熬中看着自己的孩子在床上大哭。
但是很多人也会觉得睡眠训练对家长的情绪和睡眠质量有很大改善。霍尔的实验结果也显示,比起拯救孩子的睡眠,睡眠训练更多的可能是拯救家长们的睡眠。进行睡眠训练的父母报告称自己的情绪有变得更积极、睡眠质量更高、疲劳感也更少。
无论是否接受过睡眠训练,婴儿的睡眠活动都没有明显变化,但父母的感觉却很不一样——睡眠训练六周后,仅有4%的睡眠训练组父母和14%的对照组父母认为孩子的睡眠障碍依然很严重,但睡眠训练组父母的疲劳感、睡眠质量和抑郁情绪都有明显改善。
很多睡眠训练都在告诉精疲力尽的父母“你必须怎样做才能让孩子学会自己睡,这样你才能好过一点”。但实际上父母真正需要的帮助是在心态崩溃之前就采取一些策略,帮助宝宝更好地入睡,也能够拯救我们自己的睡眠与精神状态。
在澳洲政府派发的育儿资料里,就有说明如何让家长们喘口气:
碎片化的睡眠让所有人都精疲力尽和易怒。
向家人和朋友求助
白天找机会就休息一下
时不时地给自己放一会儿假
试着有规律地锻炼
你会收到很多建议。一些人可能会建议你让宝宝“哭出来”(注:哭声免疫法),或者用“有控制地让宝宝哭/安抚”(注:有控制地哭免。方法大致是让宝宝哭一会儿,哭到崩溃就安抚一下,再让宝宝睡(继续哭),安抚,哭。)这对宝宝不好。宝宝需要你回应他们,这将帮助他们建立安全感。
除了控制哭泣法这种较为极端的方法,我们尝试一些其他方法也能够帮助孩子入睡。
比如让宝宝在安全环境中和妈妈同床共睡;睡前洗澡、按摩、涂摸乳液,养成睡眠习惯。
哄睡方法也特别多,背巾背带、喂奶、唱歌、抱着轻轻走动、上下楼梯、推车散步、婴儿摇篮、轻声的白噪音、安抚奶嘴、安抚巾……(大多数方法都是睡眠书禁止的)试试嘛。
看到这里,家里有睡渣宝宝的家长们可能还是会发出灵魂拷问:如果这些都试了,还是不管用怎么办?
我的回答是:放下包袱,放下负担,坚持住,一切都会越来越好的。
有的时候家长们可能只是需要有一个人和他们说:不是每个孩子都会自主入睡,每个孩子都不一样,这不是你的错。
在放下一定要让妞妞晚上不夜醒的执念之后,又过了半个月,某天晚上,她突然就能一觉睡到接近凌晨了(我终于可以吃完晚饭了),那之后夜里最多醒3、4次,到现在一觉睡到大天亮。
你看,一切都会好的。
一旦放下“一定要学会自主入睡”、“不夜醒”、“夜醒不用陪”等莫名其妙的执念——谁说婴儿应该学会自主入睡的?!
每个孩子都拥有不一样的睡眠脾气,我绝对不提倡单一粗暴的睡眠训练,只有在慢慢了解孩子的睡眠习惯后,你会开始了解他,开始接受他的睡眠小脾气,最终我们都会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睡眠法则”。
参考文献:
【1】BBC, What really happens when babies are left to cry it out?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20322-how-sleep-training-affects-babies
【2】 Hall, W. A., Hutton, E., Brant, R. F., Collet, J. P., Gregg, K., Saunders, R., Ipsiroglu, O., Gafni, A., Triolet, K., Tse, L., Bhagat, R., & Wooldridge, J. (2015).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n intervention for infants' behavioral sleep problems. BMC pediatrics, 15, 181. https://doi.org/10.1186/s12887-015-0492-7
【3】 Basis, Limitations of Sleep Training Research
https://www.basisonline.org.uk/hcp-limitations-of-sleep-training-research/.
http://preventchildabuse.org/images/docs/emotionalchildabuse.pdf.
【4】Antonia Reuter, Sven-Arne Silfverdal, Kristin Lindblom,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infant behavioural sleep problems
https://doi.org/10.1111/apa.15182
【5】Kids help line, Understanding child emotional abuse.
https://kidshelpline.com.au/parents/issues/understanding-child-emotional-abuse
【6】Very well family, What is emotional child abuse?
https://www.verywellfamily.com/what-is-emotional-child-abuse-4157502
相关阅读:
我再也不会睡眠训练
家有睡渣的好处:我真的好庆幸她睡得少
婴儿的睡眠规律、睡眠时间和安抚入睡的方法
如果喜欢,请转发分享:)
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到其他公众号,
请在评论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关注“夏天的陈小舒”,
回复以下关键字,就可以看到对应的推送啦
回复【怀孕】备孕知识、孕期疼痛、孕期营养、孕期美容 等;
回复【哺乳】开奶、母乳不足怎么办、母乳成分、哺乳期用药 等;
回复【奶粉】配方奶知识及奶瓶喂养;
回复【乳腺炎】涨奶、母乳过多怎么办以及如何挤奶喂养;
回复【湿疹】了解婴儿湿疹;
回复【生病】关于感冒、打鼾、发烧、咳嗽、便秘等幼儿常见病;
回复【睡觉】婴儿睡眠知识综述、新生儿睡眠安全等;
回复【头型】如何塑造宝宝的漂亮头型;
回复【食谱】辅食食材与食谱目录;
回复【儿歌】儿歌精选与推荐;
回复【绘本】 绘本推荐、书单、亲子共读等;
回复【双语】 双语、英语学习;
回复【刷牙】 儿童牙刷的选择,刷牙方法,牙膏用量等;
回复【语言】 语言学习、语言发育迟缓;
回复【蒙特梭利】 蒙特梭利游戏;
回复【生长曲线】 正确解读生长曲线,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
回复【不吃饭】 孩子不吃饭怎么办;
回复【辅食】 了解关于孩子辅食添加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