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微言新语 | 于云飞:练就火眼金睛,识破诈骗行为的“七十二变”

认真学习的 浙大微学工 2021-04-22

卷首语

为深入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思想政治教育如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心灵,“浙大微学工”专门开设“微言新语”专栏,发出求是辅导员“好声音”,将“大道理”讲成“微故事”,将“大理念”变成“微行动”,引领青年学子健康成长。


随着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各大高校陆续开学。浙大学子们也回到久别的求是园,开始学习科研生活。但是别着急,无形之中一同“返校”的,还有另一个群体。他们“蠢蠢欲动”、“磨刀霍霍”,上演各种“角色扮演”,把目标盯上了各位同学的钱袋子。



诈骗“新升级”,千万别大意

疫情防控期间,全国人民体验了一回宅家就能为社会做贡献的经历。网上娱乐、生鲜配送、直播带货等“宅经济”日益火爆,科技在助推生活方式改变的同时,也被不法分子利用作为“诈骗工具”。官方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2019年全国利用网络实施犯罪的发案数同比分别增长了7%、26%,涉案人数同比分别增长了24%、32%,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现如今,诈骗分子从过去的“单一化”向现在的“公司化”发展,诈骗手法由过去的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到现在的交易型诈骗,诈骗途径由过去主要通过电话进行诈骗,到现在通过互联网进行诈骗。“随机诈骗”与“精准诈骗”相互交织,转发分享等网络裂变传播方式,成为当前电信网络诈骗重要的“营销策略”。国家近两年也加大打击力度,深入治理电信网络诈骗,但同学们还是必须得练好自身防诈骗的内功,警惕不法分子的诈骗行为。


诈骗花样多,“换汤不换药”

就在不久之前,浙江大学迎来了123周年校庆,在众多小伙伴的朋友圈中出现了一篇名为《浙大123周年,我想要给你校庆纪念T恤!》的推文,别急着转发,小心陷阱重重!粗看标题没有异样,但这篇推文实为假借同学们的爱校情怀,利用转发抽奖的形式,盗取个人信息和财务的“骗局”罢了。其实推文当中的诸多细节都露出了马脚,细心的同学一定可以发现异样之处。





同样的,在网络平台购物时,有时会收到所谓的“客服电话或者短信”,谎称受害人拍下的货品缺货、质量不好、快递丢失等,需要退款赔付,要求提供个人信息或者诱导点击假冒链接,实为盗取账户钱财。





疫情期间上网课的你,又是否收到过所谓“领导、老师或者朋友”的信息。不法分子通常事先收集好受害人的个人资料或网络信息,并以更换手机号码为名,打着临时借钱应急、垫资购买器材、支付机票等幌子进行诈骗。以及当前两会中提及的5G、新基建、区块链、工业物联网、生物安全等新热点,不法分子假借时下流行的概念,以“高收益理财”为旗号进行非法集资,通过虚构投资标的、虚假宣传和高息引诱,坑害投资者。


套路千千万,谨慎心中放

不难看出,这些诈骗行为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利用大学生“安全意识淡薄”的弱点,通过收集受害人的“个人信息”,“花言巧语”、“声东击西”讲述各类“诈骗故事”,以达到骗取受害人钱财的目的。其实,识破诈骗行为并不难,请谨记,凡是涉及个人身份、汇款、转账、提供密码验证码等信息时,一定要提高警惕!


夏至已至,未来可期。附上一段防骗顺口溜,相信同学们也可以像抗击疫情一样,将诈骗拒之门外。

导师好友遇急事,不忙汇款先联系。

网络借贷套路深,多是骗局不参与。

安全账户莫须有,花言巧语都别信。

线上交友让转账,小心谨慎莫上当。

个人信息要保密,密码账号管仔细。

高息回报做诱饵,安全保本别动心。

天上不会掉馅饼,不贪不信莫大意。

提高警惕多留意,疫情诈骗都远离


本文作者


 


于云飞,浙江大学安全保卫处综合办公室,化工学院兼职辅导员、辅导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室成员。


育人理念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用真心守护你的成长。

文 | 于云飞

图 | 来自网络

编辑 | 求是潮新闻资讯中心

推荐阅读

六一快乐 | 快来看看你的“儿童版”辅导员

征兵!给自己一个机会,体验不一样的人生!

素说心语 | 做好情绪的主人,享受幸福的人生

战“疫”日记|担当、奉献——浙大青年抗疫剪影!

炫!沉浸式体验,“不打烊”的国家安全教育展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