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心语|心理微课第十六讲:让消极反刍思维刹车
卷首语
为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素说心语”版块推出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和大学生心理素养发展中心共同打造“聚力同心”系列心理微课,倾心推出“自我探索与自我悦纳”、“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与积极成长”三大版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理念,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在自然界中,有这样一类动物,它们会将半消化的食物从胃里提回嘴里反复咀嚼,因而被称为反刍动物。类似地,在人们的心理世界中,有一种应对方式是将过去的情绪事件提取到意识层面反复思考,这就是反刍思维。
我们或多或少都经历过反刍思维,比如睡前躺在床上辗转反侧、夜不能寐的时候,或是悔不当初、懊恼不已的时候……动物反刍,是为了消化食物;思维反刍,则是为了在心理上消化情绪事件。随着人们反刍思维习惯的增加,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有一定的增加,从这个角度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反刍思维能经得住进化的考验,存留在了我们的精神世界中。但反刍思维习惯超过了一定范围时,问题解决的能力反而会下降。
反刍思维本身无所谓好坏,关键在于如何进行反刍(消极反刍vs积极反刍)。如果我们以第一人称视角沉浸其中,反复问自己“为什么会这样”,除了一遍又一遍体验到当时的痛苦外,于事无补,那可能就陷入了消极反刍思维。如果我们以第三人称视角反思回忆,整合情感与理智,创造出新的叙事、意义或体验,为适应性的行为提供指示,那就是别有洞天的积极反刍思维。
消极反刍思维会加重抑郁,形成恶性循环,损害心理弹性……当你觉察到自己深受消极反刍思维的困扰时,实证有效的调节方法包括:分散注意力、正念和结束未完成事件;同时,也可以培养自己积极的反刍思维习惯。
本次心理微课将带领大家一起学习远离消极的反刍思维。
人物简介
国锐,浙江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实习咨询师,心理与行为科学系2019级心理咨询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领域为反刍思维和完美主义。
素材来源 |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美编 | 求是潮新闻资讯中心 中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