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说心语 | 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拖延症
卷首语
为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素说心语”版块推出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和大学生心理素养发展中心共同打造“聚力同心”系列心理微课,倾心推出“自我探索与自我悦纳”、“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与积极成长”三大版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理念,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人类有时候是矛盾的动物,我们厌恶拖延带来的风险,却难免沉溺其中。有的人听过很多道理,喝过不少鸡汤,却依然被拖延所困。在deadline前,有人选择看综艺、打游戏,甚至是剪指甲、打扫卫生,即使这样也不愿意去完成近在眼前的工作。拖延症俨然已经成为现代人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很遗憾的是,人们自封拖延症患者,但我们的大脑在生理学上跟“正常人”并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我们只是在认知和决策上出现了偏差。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办呢?
在想办法解决拖延症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它——人为什么会拖延,甚至于“一直拖延一直爽”?本文总结出三个常见的问题:选择问题、喜好问题、难度问题。
选择问题:只要做出拖延的选择,就能得到奖励,就可以暂时忘记未来可能出现的代价。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奖励是实时发生的——放下书本就能收获快乐。而惩罚却是延迟出现的。在这样的一种强烈对比下,拖延以获得奖励的行为就被不断强化了。
喜好问题:有些时候的拖延在本质上是不喜欢做这件事情。所以真正的问题其实变成了:如何说服自己去做明明不喜欢做,却又不得不做的事情?
难度问题:有些追求完美的人往往会自我设障,因为太想做好,在没有十足把握的情况下便通过拖延来给自己一个台阶下:“就算最后失败了,我没做好不是因为我没能力,而是因为我拖延了。”更严重的是,这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上次我担心自己做不好,结果果然没做好?
本周推出的心理微课为《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拖延症》,由心理与行为科学系的18级硕士生徐梦婷主讲。
个人简介
徐梦婷,女,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2018级应用心理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认知心理学。
文 | 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徐梦婷
图 | 来源于网络
推荐阅读
通知 | 从学校开往火车东站、机场的“寒假直达专车”即将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