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宣讲校史 | 探求崛起

学党史的 浙大微学工 2022-05-15


国有成均,在浙之滨。一百二十四年前,求是书院落成,在风雨变迁中砥砺前行。回顾浙江大学的百廿校史,是数不尽的灿若星辰的名字,道不完的意义非凡的故事。为此,求是文化宣讲队的讲解员们精心准备了“文宣讲校史”系列校史馆线上讲解,带你回顾浙江大学如何在救亡图存中诞生,在抗战硝烟中崛起,在祖国建设中奉献,在四校合并中跨越,在争创一流中奋进。


(👆查看视频讲解)


西迁路线图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浙江大学在竺可桢校长的带领之下进行了全面西迁。全国人大委员长彭真同志视察浙江大学时,听闻了浙大西迁的相关经历之后,称赞其为“文军长征”。


西迁的第一站是浙江的於潜和建德。1937年9月,浙江大学新生先行迁入西天目山办学。在这里,浙江大学计划多时的导师制得以推行,这在全国高校中都具有首创意义。也是在这次西迁途中,浙江大学协同浙江省图书馆迁运杭州文澜阁藏四库全书,最终保存在贵州贵阳地母洞之中,为中华文化的沿袭贡献了一份力量。


被日本飞机轰炸后的宜山标营校舍


文澜阁《四库全书》秘藏贵阳地母洞时典守人员留影


1937年12月24日,日军占领杭州,浙大师生被迫再度西迁,第二站是江西的吉安和泰和。在这里,浙大师生为当地做出了许多贡献,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件事也被称作“泰和三举”:修筑防洪大堤、协助开辟沙村垦殖场和创设澄江学校。


泰和“浙大码头”


由于日军的不断侵袭,浙大师生被迫再度西迁,第三站来到了广西的宜山。在这里,浙大师生遭受了天灾人祸的侵袭。天灾是指当时浙大师生中爆发了一场疟疾;人祸则是指当时浙大校舍遭受了日军18架飞机投下的118颗炸弹。在宜山,浙大的物质条件虽然艰辛,但精神上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师生在宜山躲避敌机的场景


1938年,竺可桢校长正式确定了“求是”二字作为我们浙江大学的校训,也是在这一时期,我们浙江大学的校歌“大不自多”歌正式诞生了。歌词由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所作,应尚能作曲,通篇以文言文写就,歌词虽然难懂,但音韵优美,寓意颇深,在2014年被评为了中国最美校歌之首。


校歌


浙大西迁的第四站,来到了贵州的遵义和湄潭。在这里,浙大度过了相对稳定的七年办学时间,也是在这一时期,浙江大学迅速崛起为一所著名的高等学府。
尽管西迁十分艰苦,仍有当时的27名老师和27名学生在日后当选了两院院士,共计54人。其中老师包括工程热物理学家钱钟韩、遗传学家谈家桢、细胞生物学家贝时璋等,学生则包括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李政道、数学家谷超豪、两弹一星元勋程开甲等。人文社科领域也是名家辈出,其中包括工业心理学鼻祖陈立、历史地理学家张荫麟、词学家夏承焘、俄语学科奠基人德梦铁等。




抗战胜利后,1946年,浙江大学复原回杭。



图、文 | 浙江大学求是文化宣讲队

美编 | 求是潮新闻资讯中心 吴昊峰

推荐阅读

精彩期待!《全国大学生党史知识竞答大会》即将播出!

张育林将军报告会举行

浙大红色基因库 | 潘镜芙:中国导弹驱逐舰之父

党史“云”答题 | 重温百年党史,邀您来答题(第4期)

走近“身边的心灵港湾”二级心理辅导站(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