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素说心语 | “买买买”背后的个体情绪表达

请收藏 浙大微学工 2022-05-14


卷首语

为培育学生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素说心语”版块推出由党委学生工作部、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和大学生心理素养发展中心共同打造“聚力同心”系列心理微课,倾心推出“自我探索与自我悦纳”、“自我调节与自我管理"、“自我激励与积极成长”三大版块,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与理念,实施心理素质教育。


又到一年一度的购物季,打开手机界面,各种各样的购物APP和购物广告,或许你会吃惊,又或许会习以为常。当下,很多人在各大电商平台间“反复横跳”,不是在买,就是在买的路上。在体验“买买买”的消费快乐和即时满足时,你是否思考过“买买买”究竟买的是什么?


自省一下,也许你被商家忽悠了

不知从何时起,美妆博主成了媒体平台的宠儿,她们化着精致妆容,用浮夸的词汇推荐各种产品,而屏幕前的观众也纷纷刷起了“种草”,迫不及待地下单,他们仿佛觉得只要自己用了同款产品,就可以像博主一样光鲜亮丽,殊不知这其实是一场盛大的“自尊营销”。

“自尊营销”是商家常用的手段,它往往先向消费者展示某种远远高于正常水平的状态,并暗示这才是每个人“应该”成为或拥有的,让消费者在感到“自惭形秽”的同时被焦虑驱动:希望借由购买产品来成为那样的人,然而结果往往只是“东施效颦”。


在心理学中,每个人对自己都有两种自我认知,一种是理想自我:一个人希望成为怎样的人;另一种是现实自我:一个人对自己实际拥有的特质的评价。消费者的理想自我往往被商家通过媒体广告塑造,而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之间的差距则成了商家的“财富密码”。所以不妨自省一下,你有多少次“买买买”是因商家带来的焦虑呢?


限量优惠,钱包却遭“无妄之灾”

还有一些不理性的“买买买”则因为社交潜规则和关系不对等。在文明社会中,绝大部分人都会遵守一定的社交礼节,这是一种社会共识,同时也成为了商家盈利的利器——最典型的就是“赠品”机制。


人作为社会动物,是具有合作互惠的天性。“赠品”就很好地激发了这种本能,无论是超市的零食试吃,还是化妆品的试用装,商家都利用赠品先发制人,毕竟一旦消费者接受了赠品,就很可能出于互惠本能花钱购买,这样就有效地提高了购买意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吃人嘴软,拿人手短”。


另外,能在瞬间激发消费者购买欲的是“限”字。“限时优惠”、“限购”、“限量版”……这些字眼都能快速戳中消费者敏感的神经,加速了购买的欲望。无论是爸妈时常陷入的“抢盐”、“抢米”闹剧,还是广大年轻人对种种限量产品的狂热追逐,商品数量和购买渠道的稀缺性成为商家吊人胃口的法宝,毕竟他们作为解释权的所有者,占据了天然的优势,“饥饿营销”屡试不爽,而你是否也因此购买了实际上并不需要或者超出需求的商品呢?


购物成瘾,你在为自己的情绪买单

除了商家的“攻心计”,让人沉迷于“买买买”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情绪。在精神健康领域,网络购物成瘾被认为是一种“精神问题”,成为了研究者关注的热点。当然,大部分消费者并没有达到成瘾的程度,但其中不乏有人将“买买买”作为情绪满足的方式,而非满足实际物质需要


网购不仅仅是一种消费行为,更是充满笑点的娱乐行为,晚上睡前在直播间看他们“嬉笑怒骂”的同时,抢几个爆款单品,成为了很多年轻人的日常。相比传统购物方式,在线互动能让消费者更多地感受到被取悦,甚至买什么已经不重要了,更重要的是从中获得精神满足。本质上来说,这是商家将即时的情绪满足和消费行为捆绑联结,让消费者们“乖乖”花钱买单。


从另一方面来说,购物也往往成为消极情绪和精神压力的宣泄口。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处于消极情绪时,会更倾向于做出购物行为,而且那些购物成瘾者的自我认同也普遍比其他人更低,他们试图从购物中获得自信。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也是驱使人们进行情绪性消费的常见原因,比如你会在心情不好的时候“买买买”。


作为消费者,在了解这些购物心理后,不妨时刻提醒自己养成理性消费习惯,觉察自己的消费是出于真实需要,还是商家的套路,亦或是个人情绪的满足,不要等月底“吃土”时再追悔莫及。


文 | 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实习咨询师 陈日星,部分观点引自文献

图 | 来源于网络

美编 | 常青藤心理服务团队推广部


推荐阅读

 “红色记忆”微故事网络接力@地球科学学院

 Psycshorts | 浙江大学第二届Psycshorts心理科普短视频大赛它来啦!

 浙江大学2022年专职辅导员和党政管理人员招聘启事

 辅导员“能量补给站”上线!这些精彩课程,值得看!

 期中考试?拿下!浙江大学学习空间大盘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