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朱双一 | 映真先生,在祖国的怀抱里安息吧!

朱双一 保马 2022-10-12


臧克家的一句诗,用在陈映真,再妥适不过了:“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近来台港出现了所谓“反纪念”书写(赵刚语),有些人拿陈映真十年来没有写作说事。因病十年没有写作又怎么样?而且从今往后永远不会再写作了,然而陈映真的文学、思想以及精神,却早已是“一个巨大的存在”(金坚范语),10年,20年,50年,100年后,目前在世的人都已化为泥土,陈映真的作品和思想,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的精神,仍将永远地存在下去,垂范后世,感召国人同胞。笔者就是在陈映真生病没有继续写作后,才更为系统地阅读了他的作品的,深感其人之文学和思想的永久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来自他思想的敏锐性和对事物本质的深刻透视,而这又来自于他对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的进步社会科学理论的学习。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对于“文化台独”思潮的警觉及对其危害性的认知。

陈映真最早发觉“文化台独”的危险性并奋力与之斗争,堪称他对祖国统一大业最大的贡献之一。现在经常有人讲蔡英文搞“文化台独”,其实陈映真至少在20年前的90年代中后期就发现了这一问题,为之创办了《人间思想与创作丛刊》,将“文化台独”批判当作丛刊的主旨之一。目睹当前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人认同状况的恶化,才更让人觉得陈映真先生看问题的敏锐和深刻。虽然陈映真当年就率先指出了问题的严重性,但整体而言,未得到两岸各方的高度重视。虽然在2000年前后,曾掀起大陆学者与台湾“统左派”携手批判“文化台独”的高潮,但在陈映真先生生病后,气势明显减弱。目前台湾认同状况的恶化,与之有很大关系。台湾的“统左派”虽然人数少,势力弱,但他们有如暗夜中的灯塔,思想狂潮中的中流砥柱。在“台独”言论铺天盖地而来之时,至少要有正确的东西摆出来,才能让年轻人可以有所选择和鉴别。绝不能让台湾成为“台独”派的“一言堂”,否则将遗患无穷。此时此刻,我十分怀念当年在陈映真先生推动下两岸携手批判“文化台独”的盛况,也为近年来我们没有继续将这一工作做好深感愧疚,期待着今后再掀与“文化台独”斗争的高潮,以完成陈映真先生的未竟事业,告慰先生的在天之灵!



孟子尝言:爱人者,人恒爱之,陈映真似乎经常与人争论,但他却没有私敌,他对世界上的人们充满了爱心,他爱劳苦大众,当然也爱他的家人。我们从陈夫人十年来不离不弃,经历了可能比病人本身更甚的种种艰难煎熬,始终守护在陈映真的身边,由此可知他们之间的爱有多深!陈映真无疑是属于中国人民的,我愿意更通俗地说,他是属于我们大家的。陈夫人十年来为我们看护着大家共同的陈映真,值得向她表示由衷的敬意!

最后我想说的是陈映真对于大陆知识分子的启示。陈映真曾说过,他是读了《阿Q正传》后,才认识了自己的苦难母亲,并从此建立了永世不移的中国认同。可见认同并不需对象完美无缺,完美无缺的事物在世上也并不存在,有缺陷的对象仍能加以认同,这才更为可贵。一些“台独”分子常常以中国的落后——如王拓所谓“这样的中国如何让我爱?”——为借口作为迈向“台独”的进身之阶,当前不少台湾青年的所谓“天然独”也与“台独”派污名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紧密相关。然而陈映真早就看得分明,有缺点他仍会批评,但对于整个国家而言,他是无条件地爱护着。陈映真将“中国”视为自己的母亲,而自己是祖国的永远的孩子,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命运共同体。母亲的苦难,就是自己的苦难,母亲的缺点,就是自己的缺点,自己应该将其克服、修正,而不是因此而嫌弃她、离她而去。可见这种“爱”绝非盲目。陈映真先生对于“中国”这样的爱法,给予我们无限的启示。

战斗了一生的陈映真先生,在祖国母亲的怀抱里安息吧!

 

                                      朱双一

含泪写于向先生遗体告别之际

                                                    20161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