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都塞著作集|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
丛书:精神译丛
文集:阿尔都塞著作集
主编:陈越
前七种:
《政治与历史: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 吴子枫 译(已出)
《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 霍炬、陈越 译(即出)
《论再生产》 吴子枫、陈越 译
《马基雅维利的孤独》 陈越、赵文 译
《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 吴子枫 译
《论哲学》 陈越 译
《卢梭讲义》 陈越 译
政治与历史:
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
作者: [法] 路易·阿尔都塞
出版社: 西北大学出版社
副标题: 从马基雅维利到马克思(1955-1972年高等师范学校讲义)
原作名: Politique et histoire, de machiavel a mark cours a l'ecole normale superieure de 1955 a 1972
译者: 吴子枫
页数: 521
定价: 116.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精神译丛
ISBN: 9787560440965
本书
既是阿尔都塞在巴黎高师开设的哲学史课程的讲义,也是一份卓绝的理论工作的珍贵记录。通过讲授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18世纪法国哲学与政治、黑格尔、直到马克思的现代思想历程,阿尔都塞把“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艰巨事业落实于对理论文本进行精彩、深邃而细腻的解读之中,致力于通过“极端的思考”,在思想史上发掘与汇聚一条“唯物主义的潜流”,揭示马克思理论革命的历史渊源。
作者简介
路易•阿尔都塞(1918—1990),法国哲学家,20世纪60年代以来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当代众多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变革影响深远。长期执教于巴黎高等师范学校,福柯、德里达、朗西埃、巴利巴尔、米勒和巴迪乌等人都曾是他的学生。生前出版有《孟德斯鸠:政治与历史》《保卫马克思》《阅读〈资本论〉》《列宁和哲学》《立场》等十一部著作,以及《意识形态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研究笔记)》等重要论文。去世后陆续整理出版的遗著已有《来日方长》《哲学与政治文集》《论再生产》《马基雅维利的孤独》《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等近二十种。
吴子枫,原名吴志峰,文学博士,巴黎高师哲学系访问学者,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现任教于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和西方当代批评理论的评介。译著有理查德·利罕《文学中的城市:知识与文化的历史》,萨特《什么是主体性》、阿尔都塞《论再生产》等。
目录
中文版阿尔都塞著作集序(艾蒂安·巴利巴尔)
法文版编者说明(弗朗索瓦·马特龙)
历史哲学的难题
一、17世纪四大主潮
A.笛卡尔的理性主义
B.实用悲观主义
C.宗教论战
D.政治、法律和经济的论战
二、18世纪
A.孟德斯鸠
B.伏尔泰
C.孔多塞
E.爱尔维修
F.卢梭
三、黑格尔
A.历史的不同形式
B.历史和哲学
C.历史的本质
D.精神的手段
E.精神的存在:国家
F.历史的原动力
四、青年马克思著作中的历史的难题性
A.国家=黑格尔意义上的实现了的理念
B.费尔巴哈的影响
C.对马克思的决定性观念的方法论思考
片段
革命的爱尔维修(1962)
马基雅维利(1962)
一、起点:对各种君主国的检视
二、军队与政治
三、统治术
四、幸运和virtù[1]:一种关于行动的理论?
结论
片段
卢梭及其先行者:17、18世纪的政治哲学(1965-1966)
一、17到18世纪政治难题性的一些基本概念
二、霍布斯(《论公民》)
A.自然状态
B.自然法
C.社会状态
三、洛克
A.自然状态
B.社会契约与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
四、卢梭和《论不平等的起源》中的难题性
A.卢梭在启蒙意识形态中的立场
B.纯自然状态及其后果
C.“猜测性的推论”和循环
D.后果
E.出发点:纯自然状态
F.从纯自然状态到人类青年时期的状态的过渡
从人类青年时期的状态到卢梭《第二篇论文》中的社会契约
历史在卢梭作品中的身份
五、《社会契约论》
A.关于对它的阅读
B.阅读的诸要素
霍布斯
一、导论
A.霍布斯的方法
B.人类学
C.法权
D.技艺
二、霍布斯的政治理论
A.自然状态
B.社会状态
译名对照表
译后记
[1]意大利文,意为“能力”,详见本书页边码第199页译注。——译注
译后记
这是我从法文翻译的第一本阿尔都塞著作。正如作者当时把“研究18世纪哲学和政治的工作当成理解马克思思想所必需的预备科目”[1]一样,我也把这本著作的翻译,当成深入理解他本人思想所必需的预备科目来对待。
这本在巴黎高师开设的哲学史课程讲义,梳理了从马基雅维利、霍布斯、洛克、卢梭、黑格尔直到马克思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它是一份卓绝的理论工作的珍贵记录,展示了阿尔都塞以自己独有的方式“阅读”那些经典文本的过程。通过这本讲义,我们可以看到,阿尔都塞是如何把“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的艰巨事业落实于自己的具体教学工作、落实于对理论文本进行精彩、深邃而细腻的解读之中的。
在这本译作问世之际,我要特别感谢陈越老师,正是通过他,才有我在十多年前与阿尔都塞的初次“相遇”,以及后来的一系列“相遇”。他邀请我参与中文版阿尔都塞著作集的翻译工作,并对本书译文作了全面、细致的审订和润色。在整个翻译和校稿过程中,我们有过无数次的讨论,有时候为了一个术语的翻译,争论好几天,直到另一方被说服,最后才确定下来。陈越老师极端认真的态度,以及他对译文的高标准要求,成了对我的鞭策,促我以更认真、更细心、更有耐心的方式对待翻译。
这本译作的初稿是在马达加斯加近三年的时间里完成的(翻译时间是从2009年5月到2011年11月),这么多年后重校译稿,交付出版,我要借此机会感谢在马达加斯加那段日子给我诸多帮助的朋友。
感谢肖忠民先生,他有实干家的作风,工作认真负责,办事果断又讲究策略,在塔那那利佛大学孔子学院工作期间,作为他的助理,我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和他一起白手起家,在两年时间里把塔大孔子学院办成全球先进孔子学院,把中文教育纳入马国高等教育体系的经历,让我感到自己那三年时间没有浪费。在生活上,他也总像兄长一般对我关照有加,让我有更多的时间学习和翻译。感谢阎绍婵女士,在翻译过程中,我经常向她请教语言方面的问题,她总是细心给予解答。
感谢马达加斯加的祖拉桑(Eva Zo Rasendra)女士,她曾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北京大学学习哲学,回国后为中马文化交流做了很多工作,她是我到马国后的第一位朋友;感谢Ramanamihantatsoarana Monique女士,她工作严谨,为人温厚,对我也格外照顾;感谢Lydia女士,她既把我当老师,又把我当朋友,去法国时还特意买了一本阿尔都塞的著作送给我作为纪念品;感谢Noyon Monique 女士,她在生活上对孔子学院的中方老师有非常多的照顾,在离开那个美丽的岛国之前,她驱车带我游历了其中最美丽的几处地方。夕阳下静静矗立的猴面包树和它们在大地上投下的孤单的影子,令人难忘。
感谢那几年在孔子学院工作的同事们,和他们在一起的日子,非常有成就感。感谢我在孔子学院的马国学生,在向他们讲授汉语和中国文化的同时,我也向他们学习了法语和马达加斯加语,以及丰富多彩的马达加斯加历史和文化。我会永远记得和他们一起学习的日子,还有那从头至尾充满歌舞与欢笑的野餐郊游。
我从来没有想像过自己有一天会在非洲的一个岛上翻译阿尔都塞的著作。但实际上,阿尔都塞在马达加斯加广为人知,我第一本法文版《阅读〈资本论〉》就是在塔那那利佛市中心的旧书市场淘到的。我也仍然记得在许多次文化活动中,祖拉桑女士向人们介绍我时,总会提一句“他现在正在翻译阿尔都塞”,而这又总会引起人们的格外注意。所以当我译到阿尔都塞在讲义中居然也谈到马达加斯加时(讲义中是在引用爱尔维修的文本时涉及马达加斯加的,但后来在《写给非哲学家的哲学入门》中,他自己也谈到了马达加斯加),更会感觉到人生真是一系列“偶然相遇”。
写这些讲义时,阿尔都塞还没有预见到自己的著作“必然会有人翻译”,更没有预见到这些讲义会“被翻译成中文”,所以他没有像后来那样,要求自己“用最简单、最公共、最容易翻译成外语的语言说话”[2]。早期不成熟的风格,以及讲义形式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点(比如经常的省略、缩写),再加上讲义在内容上所涉作者和作品的繁多,使这本著作的翻译格外困难。整个的翻译过程,也成了跟随阿尔都塞阅读众多哲学家著作的过程。
为此,我要感谢本书中引用过的所有那些著作的中译者,他们的工作为我在查找、阅读和理解这本讲义中的引文时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当然,为了忠于原文或为了术语的前后一致,我也经常对已有的译文进行修改。
我还要感谢冯象老师、黄瑞成老师、赵文兄在意大利文、德文、拉丁文、希腊文的翻译方面提供的建议和帮助。感谢张炼红老师,在得知我的翻译计划后,她从上海邮寄《法汉大词典》到马达加斯加,给我添了得力助手。感谢西安“阿尔都塞小组”霍炬兄、杨国庆兄在资料上的帮助。
感谢艾蒂安·巴利巴尔先生应邀为这套“阿尔都塞著作集”作序,并允许我们对其中的个别提法加以修改。感谢刘禾老师对序言中相关内容的审订。
作为不同时期讲义的整理稿,这本遗著在编排形式上比一般的著作更复杂,为了避免打乱原稿的结构层次,对于原稿标题层级标号的用法以及段落的缩进形式,我们都完全予以保留。为此,要感谢本书的责任编辑任洁女士和孙沁女士,感谢她们在编辑过程中耐心细致的工作。
从本书初译稿的完成,到今天付印出版,中间隔了整整六年。在这六年中,我差不多专注于阿尔都塞著作的翻译和研究,时光易逝,不知不觉竟已步入了中年,没想到人生中最年富力强的日子,就这样在翻译阿尔都塞的著作中度过!感叹是难免的。不过,反正生命是一堆无用的激情,不用来翻译阿尔都塞,也干不了什么了不起的事,更何况在这个过程中,我学到了许多通过其他方式无法学到的东西。正如陈越老师所说:“翻译甘苦自知……翻译所得的知识、鉴赏力和洞察力,绝非读几本外文书可以替代”。
最后,感谢小英和添一,在校稿过程中,我经常大声朗读译文,他们不得不听,因而也就成了我译稿的第一批“听众”。他们有时候也会对译文提出一点建议。
现在,我要恳请更多的读者对译文进行批评和指正!
吴子枫
2017年12月26日于余干五彩山下
wzfeng1977@126.com
[1] 参见阿尔都塞《在哲学中成为马克思主义者容易吗?》,收入《哲学与政治:阿尔都塞读本》,陈越编,吉林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73页。
[2] 参见阿尔都塞1986年7月写的《论偶然唯物主义》一文中的一段话:“我禁止自己使用数理逻辑的种种形式化表达,它们在今天成了某些哲学家的个人乐趣。我要用最简单、最公共、最容易翻译成外语的语言来讲话。因为这个文本必然会有人翻译。我早期的一些著作已经被翻译成中文了。”该文载《诸众》第21期,2005年夏季号(MULTITUDES ÉTÉ 2005)第180-194页,中文版见阿尔都塞《论偶然唯物主义》,吴子枫译,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7年第4期。
长按识别二维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