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映真|香港,殖民不等于文明开化!
编者按:
教育事关意识形态领导权的争夺,通识教育更是“意识形态交锋”的重要场地。
翻开香港的教科书,《明名高中通识教育-今日香港》在“社会转变下的身份认同”段落里,把“驱赶内地游客”、“嘘国歌”、“提倡‘港独’”等不当甚至违法行为称为“战斗”,而其他反应则被贬低为“逃跑”、“靠拢权力”或“投降”。有关内容被批刻意挑动香港与内地对立,同时美化极端违法行为,灌输学生错误观念。而在教辅资料《夺星起步点通识教育答题万能key》提及现代中国改革开放相关内容时,除开头简单提到经济高速发展,几乎一面倒阐述负面问题,包括“三农问题”、“农民工”、“留守儿童”、“贪腐问题”等,但鲜有提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机遇。以通识科理应正反观点并举而言,有偏颇之嫌。
这样的基础通识教材必然无法培养香港青少年的民族认同感,反而可能成为灌输仇警、鼓吹“占中”、歪曲事实、立论主观、美化违法的“政治宣传品”,也成为培养“殖民地遗民”的温床。香港的通识教育或许应该为今日“反中乱港”负有一定责任。
而近日在大陆,电子科技大学一位老师因贬低四大发明而被指认为“师德失范”,一时网络一片哗然。在通识教育这一“意识形态交锋”的场域上,行政官僚们还拙于应付不同声音,只能以僵硬的行政手段进行压制,不能鼓励说服和斗争。这样的教育和管理方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只能离领导权越来越远。
本次推送的是陈映真先生为《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一书所写的评论,文中回顾了港英统治时期殖民地香港的贪腐混乱以及为少数特权阶层所享有的所谓“民主”;梳理了世界殖民体系解体后英美等国为继续满足其帝国霸权所采取的“经济殖民主义”新策略。以陈映真先生为代表的台湾左翼斗争经验,提醒我们,民族的独立和解放问题不能脱离第三世界的殖民历史来看待,更不能抽象为“民族主义”等概念来讨论。无论是台湾还是香港,“统一”、“回归”并不只是一个主权问题,也事关改变冷战形成的殖民结构的问题。主权的回归最为关键,但“人心”的回归则是一项需要持久努力的工程。
本文初刊于《人间网》与《海岸线》转载时,原题为《倾听充满正气和洞见的声音:<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读后》,收入人间书版时,副标易为《出版者的话》,并增补末段文句。本次推送转载自公号“活字文化”。推送题目为编者所拟。
倾听充满正气和洞见的声音
杜叶锡恩女士,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便来到香港,在香港居住超过半个世纪,见证了香港从殖民时代走向回归的历程。杜叶锡恩女士以一个外国人的眼光审视发生在香港的一事一物,分析和透视了香港在殖民时代及回归后的种种变化,让读者从中了解到香港社会五、六十年代,回归过程中,以及回归后一系列备受关注的事件。要了解长达半个世纪的香港社会,杜叶锡恩女士书中的叙述的事情,展现的香港社会概貌,给我们提供了一批香港长达半个世纪以来的珍贵资料,帮助读者在阅读本书时对香港半个世纪的认识和理解。
《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2003年由香港大学出版社出版英文版,推出市场之后,反应甚好。不少读者认为,应该为此书出版中文版。为此,香港文汇出版社接受杜叶锡恩女士的要求,为本书的英文版作了翻译,并且推出市场,以飨广大读者。
本文为陈映真先生为《我眼中的殖民时代香港》所写书评。
保马
pourmarx
长按识别左侧二维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