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温“教科书”式设计——通瓦公园(2018ASLA)

吕圣东 地球的爱与正义
2024-09-04

大体世界上的设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公共性强,一类私有性强。类似于商业、地产类的景观,具有很强的私有性(尤其出售类物业),简称之为地产类。而类似于城市公园、城市广场、滨水绿地等,作为对全民开放共享的公共绿地空间,从属性上明显区别于地产景观,我称之为市政景观。通瓦公园作为市政类景观设计的案例,设计过程、设计方法、建成效果,堪称设计教科书,具有极佳的学习价值。尤其对国内成熟度不甚高的市政景观设计有极大的借鉴价值。其主要借鉴点可分为以下几点:

一:理清场地与人,两条线索筑底设计

二:设计章法明确,概念语言元素适地

三:鉴别关键要素,设计前后精准呼应

四:深入经营社区,互动要求逐步完善

五:精确汇报问题,繁简有度稳定深入

……


一:理清场地与人,两条线索筑底设计

我们的教科书总是教育我们设计要以人为本,然而除了谈尺度以外,却从不告诉我们以人为本的其他方法和途径。通瓦公园的前期人群调研分析,做的大张旗鼓,虽有作秀之嫌,然结果却相对理性与通透。

精心设计问卷、点对点式访谈、现场认知地图,这三个手段是与居民互动的重要方式,让居民自己表达出对场地活动的需求,以及自身对场地的主题看法。


通过对问卷、标记、以及访谈的数据统计与分析,明确居民对通瓦公园两块场地各自的主题定位与功能需求。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具有很强指导意义的结果。

这四组调研结论分别如下:

(1)  公园部分主题

18%认为公园的视线与地形设计是首当其冲的,17%的人认为具有创新性与时代性的设计很重要,10.5%认为栖息地与园艺展示很重要。

(2)  广场部分主题

18.5%的人认为市民活动公共集会非常重要,14%的人认为可识别性与目的归属感很重要,12%认为具有一定创新性与激进的设计比较重要。

(3)  公园部分功能

21%认为野餐空间、休闲空间、读书空间、观景空间非常重要,16.5%的认为花园和园林艺术很重要,12.5%的人认为公共艺术空间很重要。

(4)  广场部分功能

30.5%的认为组织市民集会与公共活动功能最为重要,13.5%的认为公共艺术非常重要,12%的认为应该通过广场设计加强市政厅的室内室外功能联动并能展示历史。

也是因为有了这些调研结论,我们可以不必费心的拍脑袋想故事、想功能了,这些就成了设计功能与主题的理性依据,不仅具有说服力还可以省去很多麻烦。

这条是通过人群调研分析鉴定设计主题与设计功能的第一条路径。也是后续方案概念与功能的伏笔。


路径二,通过场地现状多要素的分析,鉴定出设计的场地布局与基本空间结构关系进而推演以设计语言演绎场地概念。

场地的分析则分为了以下几大类要素分别是:基地尺度、现状联系、当前视线、地物要素、周边未来等,可逐步解读。

1基地尺度:北侧的镇广场约1英亩,南侧的公园绿地约6英亩,而场地的边界长则即用了常规的长度尺寸,也以普通人能感知的步行时长来描绘。

2现状联系:基地西侧是下凹的高速公路,东侧是规划中的奥林匹克大道,南侧是宾汉大道,北侧则是主街。在联通性这张图纸上,唯独左下角的绿色箭头最为醒目,也为未来设计的流线组织留下了伏笔。

3当前视线:当前的视线主要聚焦在1、北侧的市政厅2、西侧的第二大街3、南侧的大海和不远处的海岸码头等要素。当然这也为未来的地形与视线的设计埋下了伏笔。

4地物要素:场地内的现状基本为荒地和一个停车场,这些均可拆除不计,遂未在现状要素图纸中突出,突出了需要保留的一棵叫morty的大树和西南角叫chez jay的汽车旅馆。这则为未来的“专家”意见留下了伏笔。

5未来发展:考虑场地在时间线锁上既定的规划,是每一位设计师都不能忽略的问题。未来在基地周围会将西侧的高速公路立体上盖,直接联系第二大街,东侧为规划的社区,这也为将来分期设计的可能留下了伏笔。


至此,现状调研带来的主题与功能,场地分析获取的流线与布局,已经足以支撑进入下一环节的结构与语言设想。


二:设计章法明确,概念语言元素适地

在设计的第一轮方案汇报中,展示出三个不同主题概念方案。概念分别为

wash(冲刷)

ravain(沟壑)

dune(沙丘)

巧合的是都是来自于当地特色地貌的抽象描绘。该方案的描绘呈现出教科书式的方法步骤与逻辑。概念提炼到结构辨析再到语言形式最后是要素组合。

Wash方案

概念结构

语言形式

要素组分


Ravine方案

概念结构

语言形式

要素组分

Dune方案

概念结构

语言形式

要素组分

三方案比较:

看似完全不同的设计方案,却有着几近一致的结构逻辑与流线逻辑,可称之为同构异形的设计手法。

 

三: 鉴别关键要素,设计前后精准呼应

细心的朋友会发现,对于现状部分的人群需求研究与场地环境分析,前前后后一共用了多处“伏笔”描述。这也是该方案表达优点所在——聚焦问题

前后设计的呼应关系我们可以从几条线索来阅读。

1 主题提炼精准呼应

首轮方案提出的冲刷、沟壑、沙丘的主题,从地理风貌的角度来呼应具有创新性的设计,并与当地地貌环境结合。同时与居民提出的概念诉求一致。

2 流线组织精准关联

无论是第一轮的三个方案还是整合后的设计方案,功能都主要围绕着前期调研出来的民众结论展开,这也让前后设计的关联性加强,避免设计脱节,虽然这并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但恰恰我们很多设计师总是忽略了设计的本意。

3 视线强化精准衔接

实地感性认知场地后提炼的多条视觉廊道(北靠市政厅、西往第二大节、南临海岸码头),在设计后,或通过观景台定点或通过地形堆叠强化视觉视域或建立视觉廊道,不仅仅保持了原本的重要视觉关系,更近一步强化了可视性。一如封面的观景平台与构筑物。而其手法也像极了中国古典园林之借景。

4要素表达精准再现

设计后的保留要素,诸如morty、threeamigos几棵树以及场地内的汽车旅馆。汽车旅馆相对独立,而景观要素则与场地整合一并设计。


四:深度人群经营,互动要求逐步完善

要做成一个设计,尤其是公共性的,更尤其是改造性的设计,需要经过层层关卡,不同于国内掌握话语权的主体相对明晰,国外此类改造设计的话语权掌握在更多元主体中,进而一个方案的推进需要层层检验、层层修改。

(阶段性,部分议程)

类似于国内经常遇到的多方案比较后,通常会遇到专家要求整合方案的情况。当然国外也不例外,问题是,如何理性证明方案整合成功了,如何合理解释顺应了要求。通瓦公园有一次呈现了教科书式的方法步骤

步骤一:总结与评估三个方案对于概念、材质、植物、特色要素选项,并制成表格,供大家做选择。方便的选择题远好过无答案的问答题,更指明了关注方向,避免众说纷纭、不知所谓。

步骤二:鉴别其中大家的最爱,并作为下一轮方案整合的内容纳入考虑。

步骤三:鉴别三个方案民众最爱的部分

诸如wash方案的组织、联通性等特征,ravine方案壮观的视线与地形特色,dune项目混合与场地的目的地感以及高比例的林荫空间等。

步骤四:让居民提出其他重要方面,而方案未考虑周全的部分,诸如灯光与安全、本土化、耐旱植物的运用,自行车道以及保留场地的内容等。

综上(部分内容,并不全面),我们可以看到,方案的原本主题与功能都是围绕第一轮的调研结论提出。设计师则从场地考虑、方案构思回应这些要求。在展示设计方案后,进一步给出理性梳理后的方案要点表格,供居民、专家比较选择。一轮一轮的居民互动与研讨,为方案落地提供了扎实基础。深入社区、深入互动是这个浮躁社会大部分设计师缺失的职业态度之一。好在国内也有许多青年学者、身边师长在此领域颇有建树。

基于新的意见和要求,设计师才进入新一轮方案的整合。新方案的表达也呈现出回应问题、意见、需求,并与之高度关联的状态。我们可以读取精确汇报问题,繁简有度稳定深入这个特点。也是下回分解的内容

综上所述,设计者呈现了教科书般的设计过程与研究:理清场地与人,两条线索筑底设计;设计章法明确,概念语言元素适地;鉴别关键要素,设计前后精准呼应;深入经营社区,互动要求逐步完善。

以上理解属个人见解,限于个人水平与语言翻译,多有不足,欢迎互动探讨。


作者简介:


感谢您的支持与鼓励!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地球的爱与正义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