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奋进南川:“一个都不能少!”

南川融媒体中心 南川发布 2023-01-28



在脱贫攻坚这场“大考”中

南川交出一张精彩答卷

答案就写在了广袤乡村当中



2020年,11532户40110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1.58万元


全区累计17个集体、27人荣获市级以上表彰,其中河图镇长坪村党支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从泥泞土路到笔直宽阔的“四好”农村路,从破旧土房到错落有致的扶贫搬迁安置点,从穷乡僻壤到风景宜人的热门打卡避暑胜地,吃水难、住房难、上学难、就医难、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等一个个难题得以解决,“一个不能少”的坚定承诺,带来无数人生活的改变,也映照出南川在攻坚赶考中所取得的丰硕成果



补短夯基:
乡村建设绘出脱贫“底色”



盛夏七月,平均海拔1300多米的山王坪镇庙坝村却是凉风习习。曾经以贫困闻名的庙坝村,如今不仅成功摘掉了贫困“帽子”,还成为了避暑纳凉胜地,吸引无数游客到来。


山清水秀的庙坝村。记者 甘昊旻 摄


山王坪镇庙坝村,曾经有多穷?全村人被崇山峻岭“锁”在大山深处熬日子,整村无田,山高坡陡,出行不便,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通了第一盏电灯。贫穷,是当时的庙坝身上最深刻的烙印。


挂壁公路连通庙坝村与外界。资料图


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后,庙坝村充分利用优质的生态环境和得天独厚的风景,大力发展黄连、中蜂等产业和乡村旅游,加大力度改善基础设施,加快建设骨干道路,升级改造通社支路、入户路、院坝路,打通了乡村旅游的“动脉”和“毛细血管”。


村民正在采收黄连。记者 张又弋 摄


公路修通了,村庄漂亮了,环境干净了,基础设施越发完善了,各类产业日益兴旺起来……这个曾经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先后荣获了“第一批国家森林乡村”“重庆市美丽宜居乡村”等称号,蜕变成了令人羡慕的“桃花源”。


庙坝村的巨变是我区脱贫攻坚的一个缩影,更是深入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在南川的生动实践。


脱贫攻坚以来,我区全面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短板弱项,精准发力突破坚中之坚,改造农村C、D级危房12838户、拆除危旧房6258户、完成“四好”农村公路2200多公里、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586处、新建及改造高低压输电线路255.71公里、新铺设天然气管道92.38公里,实施贫困户卫生厕所改造2874户


石溪镇盐井村“四好”农村路通达农家。记者 甘昊旻 摄



产业破题:
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长坪村,曾是河图镇唯一的市级贫困村。


过去,这里交通不畅,产业发展滞后,被当地人戏称为“长贫村”。如今,千亩茶园、蔬菜大棚、猕猴桃基地……产业发展风生水起,村民持续稳定增收,日子一天比一天甜。


河图镇长坪村茶叶基地。记者 汪新 摄


改变从何而来?变化始于脱贫攻坚。


为了发展产业,长坪村党支部开办“长坪夜课”,为村民提供政策宣讲、创业培训,培养实用人才,动员在外发展的年轻人返乡创业。


为了稳定持续增收,长坪村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探索将203.5万元财政扶贫资金入股到9个优质产业项目中,集体经济组织享有股权,业主享有使用权,贫困户享有收益权。贫困户通过产业发展、务工就业、土地入股、配股分红等方式,获得了多份收入,变传统的“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


长坪村发展产业,带动周边农户长期或短期务工。记者 甘昊旻 摄


脱贫攻坚过程中,仅在长坪村就实施了12个大项目33个小项目,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并依托资源、交通优势,引进农业企业3家,培育发展了茶叶、猕猴桃、金丝楠木、无花果、大棚蔬菜等产业2000余亩,同时结合务工就业、土地入股、配股分红等方式,强化利益联结,实现全村每户人家都在产业发展上有所收益。如今的长坪村,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全村年人均收入达到1.7万余元,长坪村党支部也先后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区加大力度完成农村公路升级改造,为村民的出行提供便利。资料图


为了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一人,我区一系列发展产业助农增收的新举措应运而生:坚持基本经营制度、各方互利共赢、引导农民参与、优先扶贫扶弱、稳步渐次推进等原则,通过资产收益、土地流转、资金入股、房屋联营、务工就业、产品代销、生产托管、租赁经营等联结方式,大力发展“3+2”特色产业;因地制宜指导贫困村精准选择优势产业项目,40个贫困村确定主导产业73个,发展中药材12.2万亩、茶叶1.85万亩,全区各类农业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1500余户次;建立完善“专家+技术指导员+试验示范基地+科技示范户+贫困户”技术推广模式,建立科技示范点6个、专家科技服务团1个,培育科技示范户740户。


截至2020年底,全区贫困人口人均年收入达1.58万元




惠农惠民:
兜牢底线补齐民生“短板”



45岁的裴巨平曾是贫困户,一家七口以前住在水江镇山水村的老房子,老房子不仅位置偏僻,每次去镇上都需要走上2个多小时,而且属于采动影响区,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经过检测为D级危房。


搬到水江镇劳动安置点后,裴巨平最大的感受就是方便。“交通好,生活更方便,各方面都比住在老房子好。”


记者 张又弋 摄


近年来,我区瞄准脱贫群众民生期盼,在保障义务教育方面建立联控联保工作机制,调整部署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学生资助、控辍保学等工作,疫情期间通过网络授课、送教上门等方式保障贫困学生课业不受影响,累计资助贫困学生26万人次2.14亿元,发放生源地贷款1.9万笔1.42亿元;在保障基本医疗方面推进医疗卫生人才乡聘村用,提升村医中执业(助理)医师占比,全区配备乡村医生324名,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名村医,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贫困患者住院自付比例9.92%,慢病、重特大疾病门诊自付比例17.59%;在保障饮水安全方面,全覆盖开展农村饮水安全排查整改和供水工程管护,确保饮水安全户户有保障


全区配备乡村医生,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全覆盖。记者 张又弋 摄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如今,在南川,广袤田野美丽如画,乡村道路四通八达,特色产业生机盎然,脱贫地区的面貌彻底改变,村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摘掉“贫困”帽子的他们正如火如荼地在乡村振兴新生活中接续努力奋斗。





-END-





记者:陈蕗颖

编辑:汪叙含

责任编辑:金大洪

值班总编:任北川

声明:本公众号内容注明原创内容,系南川发布原创作品,版权归南川发布所有。若要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发起授权申请,获得明确授权认证之后,方可转载发布。否则视为侵犯版权。





推 荐 媒 体

小编推荐能让你

变得更优秀的媒体

↓↓↓

分享收藏点赞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