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媒体看南川︱从小煤窑里“钻”出来的新农人——冯秋容

新华每日电讯 南川发布 2024-01-01




他,像搞科研一样种蔬菜

他,是有着“工匠精神”的“蔬菜达人”

他,是我们南川人身边的榜样

……


日前

新华每日电讯报道了

我区“蔬菜大王”——

冯秋容






一起来了解关于他的故事



他是不幸的。幼年丧母,书只读到小学四年级,十几岁就下煤窑讨生活,攒钱20万创业却一年赔光,三年负债到“再也无处可借”……


他是幸运的。好像每一次“危难”时刻,总有“贵人”愿意帮他:研究所老板拿他当家人传授技术,煤矿老板提拔他当队长助他攒钱,濒临破产时两个菜贩子主动送来20万让他挺了过来……


他是冯秋容,“万企兴万村”行动中重庆市南川区大有镇水源村“名誉村主任”、当地有名的“蔬菜大王”、重庆市劳动模范。他的故事讲述着当下新农人们探索乡村振兴的新方向,他的勤劳、质朴、执着,更让我们看到了优秀乡土文化蕴藏的绵长生机。


冯秋容展示刚采摘下来羊肚菌。受访者供图



你实在无法把眼前的人和一个知名企业家联系起来:瘦削黝黑的脸上皱纹深刻,一身老农的行头上沾满了泥土,枯树般的大手不安地搓着大腿面——他有些紧张和不好意思,腼腆地冲记者笑了笑,“还在地里干活呢。”


冯秋容的人生,底色是苦,回味却甘。


1983年,不到10岁的冯秋容年幼丧母。父亲为人木讷,家里还有个妹妹,生活格外苦。14岁还没读完小学四年级的冯秋容,不得不辍学跟着村里人到附近的小煤窑下井。


越没机会读书,就越渴望读书。即使在矿上挖煤,他也在枕头下藏着本字典。后来,冯秋容边挖煤边读了成人夜校,在矿上小有“文名”。老板喜欢他让他改行记账,工作轻松挣得还多一些。这更坚定了冯秋容靠知识“翻身”改变命运的决心。


上世纪90年代初,外出务工潮兴起,冯秋容和老乡一起来到广州。别人都进了工厂,只有他四处打听,想学一门技术。正赶上汕尾市果蔬研究所招工人,虽然是干体力活儿,但是想到有机会接触技术活儿,他便义无反顾地去了。


在这里,冯秋容震惊了。那时,他出一天苦力才挣14元。而老板几刀下去,嫁接出来的荔枝、龙眼等优质果树苗,一棵就要卖16元。“没想到务农这么赚钱!”冯秋容说从这时起他心里种下了一颗返乡创业的种子。


核心技术永远都是“不外传”的秘密,哪有那么容易学到手。冯秋容却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老板的青睐。一起招进来的10多名工人中,他起得比别人早,下班比别人晚,无论是不是分内活,只要叫他,决不推辞。


一次,老板接了个200多公里外山里农场的订单,需要工人在那儿待两个多月,工资一样,条件艰苦,责任又大,其他人都不愿意去,冯秋容去了。干完活后,农场结了4万多元的费用,让冯秋容带回来。那时还不流行微信支付宝转账,冯秋容揣了现金,一路小心地坐客车回到研究所。老板接过钱时吃了一惊:“你要是跑了我还真不知道到哪儿去找你。”冯秋容嘿嘿笑着说:“不会的。”


半年后,老板认冯秋容当了“兄弟”,手把手教他嫁接技术,荔枝、龙眼、蔬菜,一点不藏私。他眼明手快,爱问爱记,又肯下苦功,常常一个人在果园里比划琢磨。


冯秋容珍藏的“蔬菜日记”。记者 喻梵 摄





学会了技术,生活稳定了下来,冯秋容在广州娶妻生子,把孩子送回老家,想着能更心无旁骛地赚钱,早日过上好日子。但过年回家看到儿子,他的心被戳中了。儿子头发像杂草,衣服破成条,还打着赤脚,活脱脱自己小时候的样子。冯秋容深切体会到了农村留守儿童的痛。


“背井离乡不得行,得回家!”冯秋容心中早已埋下的那颗回乡创业、产业富农的种子发芽了。可是创业需要资金,冯秋容做了一个决定:到煤窑当矿工攒本钱!“现在想想好像很傻,但当时想得简单,自己以前挖过煤,熟悉这行当,那几年煤炭行情正好,只要肯吃苦,应该行!”


认准了的事儿,冯秋容就会“一条道跑到黑”。这次,他去了四川一家更大的煤矿,还是从下井挖煤做起,还是那条原则:不管是不是分内事,只要让他干,他绝不推辞,并且想办法干好。慢慢的,冯秋容又从几百人的队伍中脱颖而出,干上了小队长、片长,第三年开始给老板帮忙管事儿,年薪超过了10万。正当工人们都羡慕他时,他却提出了辞职,因为他始终没忘为什么来挖煤。


返乡后的冯秋容选择了种高粱,一是听说高粱行情好,二是他之前种过高粱、有把握。冯秋容把自家的地全种上高粱,流转了部分村民的土地,还去开荒,一口气种了100多亩。耕地、种苗、施肥、防虫,每个步骤他都亲力亲为。从春天开始,他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下地,天黑才回家。然而,汗水却没换回好收成。旱季缺水,高粱收成大减;市场低迷,高粱销路难找……20万元的投资,一年就亏光了。


第二年,亲友劝他还是外出打工更保险,他却很固执,“我觉得靠农业一定能致富。”为了降低风险,他“把鸡蛋放在几个篮子里”,按不同季节分别种植了辣椒、白菜、花菜、茄子等不同品种作物。他发现,在水源村种菜有个天然优势,这里的正季,恰好是低海拔地区的反季,种出的蔬菜就是高山反季节蔬菜,错峰上市,销路不愁。


情况似乎在好转,在广东学到的技术一点点与当地实际结合,菜的品质越来越好,口碑越来越好。但另一方面,情况又似乎越来越糟:农业产业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像是一个无底洞。冯秋容先是把能抵押的东西都抵押到银行贷了款,然后把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借了个遍,眼看着到了“借无可借”的地步。“心里压力大极了,整晚在地里干活,因为躺下也睡不着。”但即使是这样,他都没放弃,“我想着再去挖煤,攒够钱回来接着干!”


冯秋容每天都跟着工人一起摘菜、除草、施肥。记者 喻梵 摄


“好运气”终于来了。一直在冯秋容这儿拉菜的两个菜贩子看中了他。“我们在你这儿拉了几年菜,你这个人,这个技术,丢了可惜了。”他们主动提出借冯秋容20万元最后搏一次,只需要种出的蔬菜低价优先卖给他们。就是这笔“天使投资”,让冯秋容挺了过来,最后需要投入的蓄水池、发电机等基础设施逐渐完善了。






在菜贩子的帮助下,冯秋容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实现了盈利。可是真正实现快速发展,还得益于国家接连实施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


冯秋容说,农业产业化对连片土地、道路、水利设施的投入都很大,仅靠自己白手起家,真是杯水车薪。但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接连实施以来,村里不仅通了柏油马路,田里也通上了水泥路,水利设施、产业化发展基金、惠农信贷政策、产业合作社等纷纷落地,冯秋容的事业一下子插上了翅膀,实现了“腾飞”。


冯秋容正在采摘水果番茄。记者 喻梵 摄


在区委统战部、区工商联的扶持下,冯秋容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成为了“万企兴万村”行动中的一名本地乡村企业家,当上了“名誉村主任”,帮助水源村整体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没有后顾之忧的他完成了嫁接技术在本地的运用发展。


“只用黄瓜苗,要把下面的黄瓜摘了,上面的黄瓜才长得好。但是用南瓜嫁接的黄瓜,一根藤上挂四五根黄瓜都没问题,因为南瓜根系更发达、供养更充足。”说起蔬菜嫁接,冯秋容就显得很自信。几百亩的菜地,一个小山包连着一个小山包,绿油油一片,藏着冯秋容的许多心血:南瓜藤上结黄瓜、几种农作物套种防病害……


几年下来,水源村蔬菜产业基地已逐渐壮大,形成以冯秋容为代表的十几户种植大户,带动附近上百名村民在基地务工,冯秋容个人年利润也超过了50万元。一些高校和研究所在水源村建立了实验基地,将各自的新技术与冯秋容的基地进行对比验证,发展出一条“乡村+企业+高校”同心助力乡村振兴的新路子,越来越多村民返乡发展,水源村兴盛起来。


冯秋容正在采收羊肚菌。通讯员 罗川 摄


区委统战部部长陈光辉说,冯秋容的故事反映出,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一方面需要技术,另一方面需要更多人能像冯秋容一样沉下心来真正扎根农村、扎根农业。土地不仅需要投入,更需要我们传承传统乡土文化中吃苦耐劳、朴实无华、执着奋斗的精神,用双手一寸一寸去抚触我们的土地,了解它、耕耘它、热爱它。 





END



大家都在看
第四批区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公布!是他们→
文明旅游︱暑期出游,文明“多一点”!
全民反诈︱面对诈骗,被骗前有这些征兆!






内容:新华每日电讯 南川融媒体中心

编辑:汪叙含

责任编辑:金大洪

值班总编:任北川

总编辑:李如军

声明:本公众号内容注明原创内容,系南川发布原创作品,版权归南川发布所有。若要转载,请在后台留言发起授权申请,获得明确授权认证之后,方可转载发布。否则视为侵犯版权。



求分享求收藏求点击求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