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圣诞又快来了,我们到底要不要抵制

2017-12-23 海疆在线 言回 网海观澜

该来的总是要来的,离这个在中国争议不断的节日又只剩3天了,过还是不过,要过的该怎么过,不过的要不要抵制,估计会掀起一轮新的热潮。

中国人何时开始过圣诞节恐怕没人能说的清楚,但抵制圣诞节的思潮可以明确的追溯到2006年,当时北大、清华等名校的10名博士在圣诞前夕发布公开信,倡议中国民众抵制圣诞节,抵抗外国软实力的入侵,他们提出中国人民需要小心对待圣诞节,支持自己文化的主导性。

这种担忧现在来看颇有先见之明,毕竟“文化自信”这词加入到“三个自信”里变成四个自信是2016年的事,这批名校博士至少提早了十年意识到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足以看出他们的远见卓识。

但与此同时,这些远见卓识的博士们却也多少有些过滤之嫌,百年之前,西方的传教士梦寐以求的就是让全世界人都过圣诞节,但恐怕这些传教士做梦也没想到圣诞节会变成今天的样子。

从实际结果看,这玩意虽然在中国,特别是中国的年青一代中生根发芽,但他的宗教性、传统性几乎消失殆尽,如今中国的圣诞节,没有彩蛋,没有圣诞老人和圣诞树(商场倒是有,不过那玩意作用已经完全不同了),没有床头的圣诞袜,没有火鸡蛋糕和布丁,最重要的是——没有任何与宗教有关的祈祷。反而出现了用苹果做所谓平安果的行为,有甚者还放硬币和花生进去,叫做“一生平安”,这奇奇怪怪的习俗,恐怕耶稣基督本人知道了都只能瞠目结舌……

有一个十分有代表性的例子,前几年的某次圣诞节,北京某天主教教堂以传统圣诞节的模式举行纪念活动,由于领圣餐的“信徒”太多,治安管理部门做出了应急调整,安排把人分流到了附近的寺院去领圣餐,结果众信徒们欣然前往……

又比如著名的歌帝梵巧克力,尽管他起源是比利时,但由于控股方是土耳其企业,所以现在他的产品都带着“清真”标识,但就是这么一个“清真”食品店,“卡费勒”历年的圣诞节他可是一个不漏的都搞了促销活动,可见哪怕在正统宗教人士的眼中,圣诞这玩意也实在是没有什么宗教意义了。

这你放在任何一个传统基督教国家都是难以想象的场面,但是中国做到了。各路“信徒”们对待圣诞节尚且如此,普通人就更是可想而知了。

笔者甚至毫不怀疑,过上个几十上百年,基督教可能不存在了,但中国搞不好还有圣诞习俗,只不过剩下的不一定是圣诞树,很可能是塞了花生和硬币的平安果。

就这么一个玩意,你们觉得还有抵制的意义么?

有些人就觉得有!

十几年前提出抵制圣诞节的那几位,是真的远见卓识,非常准确的看到了“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而今天看到了当今现状,还想着抵制圣诞节的,动机就难说的很了。

历年以来,每逢圣诞网上就会出现一批以“捍卫传统文化”为名,借助社交媒体抵制圣诞的舆论。其实自己不想过,那就不过;劝说他人不过,只要道理讲清了也不要紧;但是更加“泛化”的情绪却值得警惕——比如“不抵制就是卖国”“过洋节就是汉奸”的口号式抵制就屡见不鲜,这其实在客观上激化了群众矛盾。

要知道,中国可是有不少人就靠着圣诞节维持生计呢,比如义乌就有全球最大的圣诞树市场,几乎包揽了全球70%的圣诞树和相关灯饰产品,上万的从业人员就指望这两天来钱呢,你劝说他人不过圣诞节,他们最多反感你,你还要扣个“卖国”“汉奸”的帽子上去,那就纯属找打了。

而到了2014年,我国政府明确的提出 “不提倡”“不支持”之后,更是滋生了一股奇怪的歪风,他们把“不提倡”“不支持”曲解为“不允许”“禁止”,并且借由行政、教育机构下发的不举行庆祝活动的通知,渲染出一种“国家高压管制,群众毫无自由”的氛围,最终把一个普通的洋节,硬是转化成了一波激发政府与民众矛盾的舆情。

这可不同于单纯的口号式抵制引起的矛盾,那个还可以说是民族情绪激化,是无心之失。这个却是有明显的预谋和煽动轨迹的,手法可以说是相当高明,当然,也十分下作。

比起担心一个已经丧失了宗教性,本土化后变成了近乎于“狂欢节”“购物节”的节日对本土传承数千年的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这一波蓄意挑起人民与政府对立的舆情显然更值得关注。

这或许应该是有关部门在圣诞节时的工作重心。

至于我们吃瓜群众,想过的过,不想过的不过,宣传一下传统文化,号召一下抵制也无妨,但切记不要搞成了“道德绑架”“文化绑架”,否则若是被有心人当枪使,那就得不偿失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