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微信屏蔽
其他

      广告联系QQ2529665352


为何《芳华》没有打动我的心?

文/张唯青

          今天终于在同学的微信群的链接里看到了电影《芳华》。因为这两天同学群里,对《芳华》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为了让同学们能从不同的角度,对《芳华》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看待,链接了战友群里《芳华》一些不认同的文章。因此,有的同学却对这些文章产生了不同说法。有说这些链接是“帽子”,有的对这些链接贴上了“道德”的标签。看完全剧后,结合本人的从军经历,形成了以下的看法。

      第一,从整部电影的基调来看,这是一部伤痕文学。它反映的是那个特定年代里人们之间的尔虞我诈,恃强凌弱。这种可怕的动乱冲击,无差别的发生在祖国的每一个地方、单位,连部队也难免于幸。影片的主人公,从入伍一直到动乱结束后的1996年,依旧不能摆脱被欺负的命运,即使是身受战伤的英雄,也备受政府机构的讹诈,生活艰辛。电影里面所描写的,一个农村女兵参军到部队,受尽了一个集体的欺负。按电影的里台词所说,到了文工团,她的笑话就开始了。在电影里面,她因为乳罩的问题备受欺凌。她因为的汗臭,男战士们鄙视她。文工团雷峰标兵刘峰因为抱了一下女兵丁林林,被部队保卫处抓去进行粗暴的审问。审问中双方互相推搡扭打。刘峰因此被贬到连队,农村女兵因高原演出身体不适,被调到野战医院当护士,在目睹血肉模糊的景象后,成为英雄人物而产生的强烈反差,她得了神经病。最后这两个战斗英雄,回到地方之后不仅生活拮据,生活无着,还依然备受欺负讹诈。这就是这个电影全剧梗概。

  我在中学、工厂,曾是文艺队员,到了部队,一直是做文化工作,可我从没有遇到和听说过这么野蛮粗暴的对待自己同志、战友的事情,对于影片中,发生在一个部队集体里,欺负一个战士的描述,我真的是不敢苟同。我是那个时代的过来人,经历了动乱年代从工厂入伍,从基层连队到部队机关。部队让我有了永久的依恋感情,为什么?因为部队里高度团结,令行禁止,官兵一致,战士亲如兄弟,根本就不是《芳华》里描写的那样。

      第二,从省军区歌舞团这一个单位的情况来看。在那个毛泽东思想大普及的年代 ,在学雷锋的大好社会风气下,发生在部队文工团中集体女兵凌霸农村女兵,岂不是咄咄怪事。事实上,我在工厂报名参军,从穿上军装踏入军营的第一天起,就深深感受到人民军队内的人际关系与社会,与地方有本质的区别。也正是这种革命军队党指挥枪,官兵一致的光荣传统,让军队内部组织严密,管理有方,纪律严明,令行禁止,团结友爱,个人主义在军营内没有市场。也正是这样,部队才能克敌制胜,所向披靡。如果象《芳华》表现的那样,这个部队文工团,女兵集体欺负个别女兵;下级顶撞上级,要很好地完成上级交给的宣传任务,岂是成了空话?不要说革命大熔炉,人民军队里面不会发生这种事情,就是我们所生活在学雷锋好人好事,助人为乐,蔚然成风的那个时代,在学校班级里会发生过集体欺负一个同学的事吗?

      第三,从团结坚如钢,军令如山倒的部队内部关系来看。影片刻画了农村女兵在文工团里,备受女兵欺负不说,就是男兵,也不待见她。在排练场里,七八个男兵女兵在排练节目期间,一个又一个男兵嫌这个女兵有汗臭,拒绝领导的安排,不愿意对女兵进行托举,对分队长的安排挺举任务,两个男兵之间还互相推诿。部队战士来自五湖四海,官兵一致,互助友爱是人民军队区别其它军队的根本标志。凭藉革命军队的内部关系,让人民军队团结如钢,万敌难挡。同时军队内不允许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顶撞领导,不服从安排,如是,轻则批评教育,重则组织处分,因为那是保证完成一切战斗和工作任务的前提。

  第四,从人民战士的生死观来看。刘峰被贬下连队,战争发生了。在护送弹药中,中了敌人的埋伏。刘峰右臂中弹负伤,在不致于大出血危及生命的情况下,刘峰瘫坐地上,满脑想的不是怎样保存生命和力量,而只求早点死,让自己的死亡能成为日后作家写作的材料,谱成歌曲,由自己思恋的文工团女歌手传唱。这与巍巍《谁是最可爱的人》笔下的志愿军战士,就是死,也要咬下敌人一只耳朵那种与敌人拼斗到最后的精神来比,真的是天壤之别。我不否认战士负伤,没有人会不想到死亡。但主流不会是刘峰那样,而是我一定要保存自己歼灭敌人,一定要报仇,这也是人民军队压倒一切敌人,取得战争胜利的精气神。

  第五,从女兵集体欺负一个农村女兵的情况来看。请注意,这个集体是电影台词里面说的。这根本就是对人民军队这个集体的抹黑与歪曲。为了检查一个乳罩,竟然几个女兵不顾一切扑向这个农村女兵,七手八脚地要扒开她的衣服,拼命挣扎中,农村女兵的领口被撕裂了。这一种近似野蛮的疯狂举动,不要说不可能发生在那个风气正人心齐,官兵团结如一人的部队里面,就是在金钱至上,世风日下,个性扩张的时代,都不易看到它的发生。试问各位女性,为了检查另一个女性的乳罩,你们会这样野蛮吗?

  第六,从影片描述的残疾军人战斗英雄的当今困境来看。两位战斗英雄,一人还是个残疾军人,转业到了地方。没有得到党和政府的照顾,除艰苦的生活外,还受到政府机关的讹诈。我也是一个转业干部,我没有立功残疾,但转业后,迅速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安排。象残疾军人战斗英雄得不到照顾,还受到讹诈。这一点很难令人信服。有没有复转军人现在被做为维稳对象呢?这个情况是有的。因为,一些国企事业单位,因机构改革和经济改革关停并转,让一些曾得到政府安排的复转军人,失去了工作。《芳华》电影,以偏概全,扭曲党和政府对复转残疾军人的政策,蒙蔽了一双双善良人们的眼睛。

  第七,从伤痕文学创作的角度来看。我不反对伤痕文学,好的伤痕文学,可以让人吸取历史教训,避免重蹈覆辙,团结引导人们共同为新生活奋斗。但从《芳华》主人公的命运来看,文革时期受到迫害,欺负的人,从影片的开头到结束,他(她)的命运始终一直都是被欺。影片特意用字幕打上“1996年海口”,这个时期,改革开放将近20年了。已残疾的战斗英雄刘峰转业,不但得不到党和政府的安排,在老乡介绍到海口创业谋生中,还被联合执法机构(政府形象)讹诈,还是在社会上被欺负。这迎合了当前社会中部分复退军人,工作和生活出现了暂时的问题,对政府有一定怨言的人的口味。其实,在动乱中被冲击受影响的人,在改革开放以来,由于正本清源,都已经扬眉吐气,不存在继续受迫害被欺负的情况。《芳华》这样来描写,不外乎将一些尝尽受到不公平对待的人的旧伤疤重新揭开,并在上面再撒上盐,让他们痛完再痛,并以刘峰经历告诉他们,被欺负是一直会伴随着他们的。这样的伤痕文学,不能说是好的伤痕文学。

  两位著名的编剧和导演,曾在部队呆过,但他们局限在文工团里的生活,不熟悉部队的生活本质。我以一个从工人到新兵,从合格战士到部队干部;从基层连队到战斗部队再到部队机关的生活经历,我可以很负责的向同学们保证,我们的人民军队不是这样的,我们部队里面的官和兵,兵和兵之间的关系也不是这样子的。就这两个不是,可能就是《芳华》不能打动我的理由吧。

 (作者系原广州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文化处干部)


热点文章:

三营教导员讲话:《芳华》正视什么?回避什么?鞭鞑什么?

女兵连副连长讲话:我为什么不喜欢《芳华》

人活一辈子到底是为什么?

军分区副司令员罗富强因何原因主动要求提前退休?


广告QQ:2529665352

长按二维码

探索前哨午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