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俄罗斯“亮剑”叙利亚: 双头鹰的傲骨与铁喙

2018-01-07 马建光战略观察家 网海观澜

政治的稳定与否深刻影响着大国的国际尊严。苏联解体以来,特别是乌克兰危机之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进行深重的政治挤压与围堵,不断收紧“口袋”,俄亟须在重重壁垒中快速寻求战略突破口,跳出围堵,谋求政治稳定平衡。由于中东地区的政治格局复杂,因此俄罗斯出兵叙利亚的举动起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对俄罗斯而言,此举意义巨大,既成功突破了西方封锁的壁垒,又解开了前进路上的症结;既平衡了中东地区的力量对比,又在一定程度上扭转了中东格局的方向,为俄罗斯的大国复兴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双头鹰的傲骨与铁喙

拜占庭帝国飞来的双头鹰东眺西盼,几乎昭示着俄罗斯千百年来的尴尬处境。向西还是向东,似是俄罗斯民族永恒的迷茫与追问。作为这个民族的图腾符号,它既带领俄罗斯人征亚伐欧,满怀野心,也令这个国家左右瞻顾,难觅归宿。苏联解体,西化梦碎,风采不复的俄罗斯没能静观时变,左右逢源。面对西方的挤压蚕食,“双头鹰”只能“偏安一隅”。乌克兰危机爆发以后,俄罗斯面临西方国家严重的经济制裁和政治围堵。双头雄鹰似大势将去,再难现东临西瞰之霸气,无奈在一片舆论唱衰中收敛羽翼。但是,2015年9月30日,俄罗斯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闪击叙利亚,空袭恐怖组织“伊斯兰国”,瞬间罗聚了全世界的目光。

利爪直扑中东,究竟是轻率之举,还是活棋之子?历史与民族,犹一国之根本,政权之脊梁。其发展与流变,根深蒂固地影响了国家生存发展的基调,指引着这块土地上人民的追求与梦想,支撑着那个薪火相传的野心。

提到俄罗斯民族,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19世纪俄国诗人丘特切夫的诗句:“用直尺无法丈量俄罗斯,用理智无法理解俄罗斯。”不错,辽阔的幅员与厚重的历史孕育出俄罗斯民族迥异的性格特点:豪迈奔放、英勇果敢、杀伐决断、极端与激进、间歇懒散,等等。这些特点,组成了俄罗斯的性格密码,至今影响着它的行为举止、言语神情。破译这个密码,就能更好地理解俄罗斯武力介入叙利亚的来龙去脉,透视其强势出兵背后的民族性格根基。

随着东罗马帝国的覆灭,俄罗斯人作为东正教唯一的继承者,自觉承担起了“上帝选民”的重任。他们深信自己代表着神意,负有拯救人类的使命。

这种久远的“弥赛亚意识”深深扎根于俄罗斯民族性格之中。作为“弥赛亚精神”的理论支柱,俄罗斯人借助先民的传说,将自己归划为雅弗的后裔。雅弗生来即得到上帝的偏爱,承担着扩张疆域的使命。显然,在这一点上,俄罗斯的命运得到了神话的“印证”。首先,基于俄罗斯易攻难守的平坦地形,早期的俄罗斯人不得不在外围建立战略缓冲带,将其据为己有后继续这一模式,在不断地扩张中维持自身的安全。其次,“在俄罗斯人心目中,俄罗斯不仅是一个地理意义上的大国,而且还因为肩负着某种神圣使命而注定要成为一个精神意义上的大国”。出于宗教上的使命感,俄罗斯在精神层面赋予扩张行为以合理性,并形成了其独到的扩张型战略文化。而这种特性,在缔造庞大帝国的同时,也为未来的处处受限埋下伏笔。

今天,国际政治现实显然不允许俄罗斯再行扩张之实。尽管在时代的浪潮下,俄罗斯政府的对外政策变为“建立睦邻友好国家地带”“与欧洲和亚洲建立平衡关系”,但一脉相承的战略思维仍指引着俄罗斯不断强化其传统势力范围的影响力,在“威逼”与“利诱”下构筑自己的战略缓冲带。而在美国及西方看来,这种行为正是俄罗斯帝国野心的重现,是根植于俄罗斯灵魂深处的侵略天性。自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放弃社会主义,曾一心一意想要加入“西方俱乐部”,但为构筑新的地缘政治平衡,西方不惜背弃诺言将新生的俄罗斯拒之门外,并通过“北约东扩”“颜色革命”“阿拉伯之春”不断挤压俄罗斯的战略空间,一次次对俄罗斯进行挤压和削弱,逐步侵蚀其缓冲地带。冷战结束后的俄罗斯,各方面实力均大不如前。苦于没有制敌的手段,俄罗斯唯“忍”而已。

作为拥有辽阔国土的古老民族,作为天生傲骨的“上帝选民”,是坚韧,支撑俄罗斯人谱写下那饱蘸血腥的史诗;是忍耐,帮助这个民族拼杀出这横贯东西的疆域。如俄罗斯谚语所说:“忍耐所至,金石为开”;“忍一时之气,解百日之忧”。作为与冰天雪地相抗衡的精神武器,“忍耐”备受俄罗斯人推崇。俄罗斯也善于将坚韧的品质融入教育中,并最终塑造出坚韧不拔的民族共性。如俄罗斯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К.卡西亚诺娃所言:“在世界各民族中,我们俄罗斯人在忍耐力方面可以拿到冠军。”因此,“软弱苟且”从来都不是用来修饰俄罗斯民族的,“坚韧图强”才是它的真正色彩。自强不息的俄罗斯民族向来都很难被打垮,19世纪俄罗斯卫国战争时抗衡拿破仑是如此,20世纪苏德战争中击溃希特勒也是这样。性格坚毅的俄罗斯民族,正暗自点燃心中大国复兴之梦,开始养精蓄锐,奋发图强,渴望重振雄风。

摘自马建光新书《叙利亚战争启示录》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