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许多人看过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没看过也不要紧,这部片子的资源网上很容易找到,闲来无事可以看一看。


故事很简单:


1949年5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八连在参加解放上海的战斗之后,随即接受了警卫上海南京路的光荣任务。没想到这支胜利之师却转瞬间陷入被“围攻”的困境:三排长陈喜在“香风”的熏染下目眩神迷,忘记了我军艰苦朴素的革命传统,扔掉了有补丁的布袜,还要班长赵大大“黑不溜秋靠边站”。妻子春妮从乡下来部队探望他,他却嫌弃妻子太土气,跟不上潮流;新战士童阿男学生气十足,不请假就与同学到国际饭店吃饭,连长批评他,他还不以为然,“解放了,平等了,资产阶级能去的地方,我也可以去……”



艺术作品虽然免不了夸张,但却揭示这样的道理:当一个阶级或一个政治、军事集团,在政治上、军事上处于节节胜利并保持着进攻状态的时候,在文化上却可能是防守的状态。


更重要的是,如果在文化阵地上一旦被击溃,则其在政治上、军事上所取得的胜利也有可能随之丧失。


电影中,这个问题得到了圆满的解决。但在现实斗争中,情况就远远不是这么乐观了。

到了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叶,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斗争形势是如此严峻,以至于毛泽东主席不惜拿出自己建党、建军、建国的全部威望,抱着“跌得粉碎”的决心,发动了“史无前例”,期待能够实现文化上的突围,并转守为攻,基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毛泽东主席去世之后,情况发生了逆转。



八十年代,伴随着“彻底否定”,中国大陆在文化上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的状态。有过两次“清除精神污染”,也只能算是全局溃退下的不成功后卫战。


如果说八十年代还是“软弱涣散”的话,那么九十年代之后就只能用“溃不成军”来形容了,新世纪之后,简直是“开门揖盗”了。


邓丽君,这位目前已经可以确认的国民党“国家安全局”的秘密情报人员,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登上了历史舞台。



冯小刚的电影《芳华》中,有一个情节很耐人寻味:“活雷锋”刘峰,听了一首邓丽君的歌曲后,就再也栓不住心猿意马,搂抱了暗恋多年的林丁丁,结果被指为“耍流氓”,导致个人命运发生了急剧转折。


这样的情节,固然不无黑化,但的确反映了邓丽君的心战“威力”,国共两党在经历了多年较量之后,国民党多年来在各个领域均被共产党无情蹂躏之后,终于在文化领域恢复了攻势,并明显占据了上风。


邓丽君,相当于文化领域里的“七十四师”,而真实的七十四师没有做到的事情,邓丽君做到了。


崔永元的一次脱口秀中讲了这样一个段子:


厦门和金门,一开始是互相炮击,后来是互相喊话,再后来,金门方面开始播放邓丽君的歌曲,“我们这边就不知道怎么办了?”


听众当中响起了会心的笑声。



邓丽君的歌声,代替了国民党军的炮弹!


实际上,金门不仅播放过邓丽君歌曲,邓丽君本人也曾经亲临金门前线通过大型扩音器向大陆喊话,唱《何日君再来》,这相当于亲自站上炮位了。


蒋经国还把邓丽君作为“秘密武器”,派她去慰问叛逃到台湾的解放军飞行员。



129日,邓丽君65岁诞辰。大陆一家堪称“主流中的主流”媒体,在其客户端专门发文纪念。尽管这家媒体,从来记不起为它亲笔题写报头的那个人的诞辰。


有趣的是,台湾一家“深蓝”媒体,也同时发了一条纪念微博,把邓丽君作为“同志”和“战士”来纪念。



“敌人”还是那个“敌人”,一点没变,持剑在手,横眉冷对。


“我们”却变得面目全非,把从未改变的敌人,当成了偶像,“最爱”——有细心网友统计,这家“主流中的主流”最近几年已经13次发微博纪念邓丽君了。


有人说,已经“结束敌对状态”了,何必小题大做?


可是,“结束敌对状态”不应该是双方同时结束吗?单方面的结束,不是等于向对方缴械投降吗?


想起一个问题。“国军”在什么情况下会纪念刘胡兰?


只有一种可能:起义,并且被改编为解放军之后。通过纪念刘胡兰,起义“国军”意识到自己曾经犯下反人民的罪行,今后要痛改前非,立功赎罪。


“主流中的主流”如此深情款款纪念邓丽君,标志着文化领域里的斗争已经结束了,所有阵地,全告失守。


这条纪念微博,就是一面白旗,意味着对自己曾经坚守的价值观的全盘否定,也意味着对自身历史的全盘否定。


甚至意味着“国民党化”的完成——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可是,可以不要这么毫无尊严吗?文化斗争,既然是斗争,就有可能失败,“主流中的主流”这种做派,相当于跪下来舔敌人的脚趾,还抬起头来一脸下贱地媚笑!


好在主流并不是全部。


鲁迅先生说,石在,火是不会灭的。


只要民间的火种仍存,就还会有星火燎原的那一天。





快速支持通道

长按二维码,识别二维码支持




  


  




长按上方二维码

识别可一键关注


喜欢此文章请用力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