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文艺阵地上充斥着靡靡之音,怎能不让人担心?

2018-02-27 察网 胡懋仁 网海观澜

有某位演员在一次座谈会上说,希望能允许他们拍摄更多的电影作品。我不知道此话从何说起。现在的电影,什么没拍过?什么不能拍?电影我看得很少,都是从媒体报道所知道的一点点信息。更多的似乎是电视剧。电视剧的数量确实很多,说是铺天盖地也不过分。可是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表现男男女女,风花雪月,香风粉雾,给人以隔江犹唱后庭花的局面。

这是什么情况?这是要亡国的前兆。一个民族,其文艺作品,如果让这样的东西占据着半壁江山,甚至更大的一块地盘,那么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会变成什么样子?南宋时,金人已经占领了北半个中国,而南宋朝廷依然歌舞升平。难怪北宋亡于金后,南宋又亡于蒙古。

虽然今天的中国并没有达到这样的状态,国家整体上是蒸蒸日上的,人民整体上是勤奋努力的,我们的民族在整体上也是奋发图强的。但是,在我们的文艺阵地上,却充斥着如此让人沮丧的靡靡之音,怎么不让人担心?

我们国家正在做着前人没有做过的伟大事业。我们的人民在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医学攻关、教育的提升与扩展等领域都在付出艰辛的劳动,正在创造伟大的业绩。但这些成就,这些创造了伟大成就的人民,在我们的文艺作品上却很少看到。这正常吗?我们的军队正在进行伟大的变革,我们军队的力量,我们军人的风貌,我们军人的奉献与牺牲,天天都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可是我们的文艺作品却很少反映这些伟大的英雄。他们是眼瞎了吗?还是故意闭着眼睛装看不见?这么大的创作领域,这么多感人的题材,似乎在那些文艺创作者眼里不值一文。这正常吗?这里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 47 30128 47 14446 0 0 4431 0 0:00:06 0:00:03 0:00:03 4431这样的情况什么时候才能得到根本的改变?

中航工业沈飞公司的罗阳因公殉职后,中央号召要创作更多的文艺作品来歌颂这样的英雄。我们的文艺界有哪一位动起来了吗?没有。现在有一部音乐剧,还是北航师生自己创作的,而且在中航工业的一些厂所巡回演出。但是他们毕竟不是专业文艺工作者,没有更多的时间来演出。作品本身可能并不很成熟,但每演出一场,都让现场观众深深感动,博得热烈的掌声。可是在现实中,这样歌颂英雄的作品难道不是太少太少了吗?那些整天惦记着票房收入与收视率的娱乐圈里的人们,你们会有惭愧的表现吗?

(沈阳飞机工业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一个民族的精神,一个民族的气概,主要是通过反映这个民族英雄人物的文艺作品而表现出来的。一些外国友人,喜欢学汉语,还喜欢唱汉语歌曲。可是当我听到他们唱出来的都一些所谓庸俗无聊的流行歌曲,我一点也没有被感动的心理。这些歌曲能代表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境界吗?这些歌曲能让外国友人真正地了解和认识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吗?我不觉得会有这样的可能。如果我们不能让外国友人真正地认识与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那么我们的文化能在世界上产生更大的影响吗?其他国家和民族会看到中华民族伟大的精神风貌吗?

我们的文艺界需要一个根本的变革,需要一个治疗病根的大手术。文艺创作是需要自由的,但文艺创作更是要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服务的。文艺创作还要为提升与鼓舞民族的精神与意志服务。现在我们的文艺工作者在这方面已经做出的实在太少了,太不够了。过去,每到5月9日,是俄罗斯战胜法西斯的胜利纪念日。俄罗斯全国包括前苏联的一些国家在这一天都要举办歌曲演唱会,演唱和展示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以及之后所创作的纪念卫国战争与战斗英雄们的歌曲。这些歌曲不仅旋律优美,更是气势浩荡,永远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可是在我们这里,除了2015年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在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一场歌曲演唱会之外,这几年似乎又都归于沉寂。如果只是逢五、逢十才纪念一次,我以为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可能逢五只是小型纪念,逢十才搞大型纪念,与俄罗斯每年都搞纪念活动,那份量和效果是截然不同的。现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抗日歌曲,今天的年轻人有多少会唱?我们的电台和电视台每年都播放过几次?与俄罗斯经常播放反法西斯战争歌曲相比,我们是不是有点不太像话?在俄罗斯胜利日演唱会上,台上的歌声一起,台下观众都会随声应和,跟着唱的不仅有中老年观众,也有大批青年观众,更有不少少年儿童。而我们这里呢?别说青少年了,就连五十岁上下的人也未必有多少人会唱,有人甚至连听都没有听到过。这样的状态正常吗?这样的民族难道不是在生病吗?

新一代的英雄人物在我们的时代也是辈出的。我们不是没有英雄,我们不是缺乏英雄,可是我们的文艺界人士,包括那么多作家,有多少人是把创作的精力放在我们自己的英雄身上。我们的民族本身不缺少英雄情结,但是我们的文艺创作队伍对此却很少兴趣。这样的状态正常吗?合理吗?俄罗斯无名英雄纪念碑上有这样一句话: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靠什么永世长存?难道不是靠我们对英雄事迹的传承、传唱来代代相传吗?不信,现在随便提拉一个中学生,问他谁是王杰,他多半会回答那是一个台湾的歌手。而那位为了掩护参训民兵英勇扑向爆炸物的英雄王杰,我们的青少年有多少人听说过?别说年轻人了,就是四十多岁的高校教师,据我了解,也是很有些人不知道的。为此,实在令人扼腕叹息。如果我们的文艺工作者,也跟当年的苏联和今天的俄罗斯那样,仍然继续在创作那歌颂英雄的歌曲、电影和文学作品,我们的青年一代怎么会不知道我们共和国自己的伟大英雄。我们的民族,我们的青少年怎么可能不会为这些英雄的伟大功绩而感动。我们的孩子们怎么可能还为那些明星的那一堆破事而津津乐道?

希望那些创作更多电影作品或者其他文艺、文学作品的文艺人们,把你们的心放在我们中华民族的伟大英雄与普通劳动者的身上吧,那些无病呻吟的东西,还是离得越远越好。

前些年,中央提倡新闻单位走、转、改,就是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当时新闻单位还是跟着做了。现在是不是还继续跟着做,就不是太清楚了。但我们的文艺工作单位,似乎没有被这样的点拨所触动。他们原来该干什么,现在还是在干什么;他们原来想怎么干,现在还是想怎么干。基层、民众是入不了他们的法眼的。而那奢靡的作风,更是到了不能自拔的地步了。而一心向钱的心志,几乎到了不可救药的程度。这样的文化、这样的作品,还有药可救吗?

【胡懋仁,察网专栏学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原标题:《文艺界与意识形态》。本文原载微信公众号“北航老胡之闲话”。】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