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货《菊与刀》| 西方人视角的日本文化和民族性格
原书19万字,得到提炼1.6万字,如果你把日本纳入自己出游的范围内,踏上那片领土之前,应该先了解她。
我们可以看看西方人是怎样看日本的,再想想想自己是怎么看的,然后去一次日本,印证一下。
干货:1.6万字
日本,一个小小的弹丸之地,一个资源极度匮乏的岛国,一手发动了世界大战,另一手创造了二战后世界上最大的经济奇迹。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民族?1944年6月,太平洋战争期间,本尼迪克特受命于美国政府,被要求使用一个文化人类学家的一切研究方法,尽早了解日本民族的真实面目。恬淡静美的“菊”是日本皇室家徽,凶狠决绝的“刀”是武士道文化的象征,观樱赏菊、血手持刀,本尼迪克特用“菊”与“刀”来象征日本人的矛盾性格,以一个西方人的冷静视角,通览日本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
任务——了解日本
交战中的日本人
各安其位——等级制度
明治维新
历史和世界的负恩者——道德观的基础
“忠”的巨大强制力
情义“最难承受”——不得不做的偿还
维护名誉
人情世故——人性与本性
道德的困境
自我修炼——无我与纯熟
儿童教育
头像后的日本人——以日制日
1.令人费解的日本人
在美国全力以赴与之作战的所有敌人当中,日本人是最让人感到费解的对手。西方国家认为,即使是在战争中,也应该遵循一些符合基本人性的战争惯例,但在日本人眼里却没有这些概念,比如,日本人从来没有“善待战俘”这种概念,他们对于一个军人还会被俘这种事嗤之以鼻。
从很大程度上讲,日本人既生性好斗而又和平礼让;既穷兵黩武而又崇尚美感;既桀骜不驯而又彬彬有礼;既固执僵化而又审时度势;既顺从而又憎恨受人摆布;既忠心耿耿而又背信弃义;既无所畏惧而又胆小怕事;既保守而又善于接受新事物。这样自相矛盾的性格体现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其前提条件是——他面对的是弱者还是强者。
当面对弱者时,所有这些生性好斗、桀骜不驯、顽固不化、保守、勇敢等等修饰词,都可以在日本人的身上找到影子;反之,当面对强者时,温和谦让、能屈能伸、怯懦等性格又可以鲜明地体现在同一个日本人身上。
2.看美国人怎么理解日本
千百年来,日本始终在从中国文明中汲取养分,无论它的文字、政体还是经济,都可以看到鲜明的中国烙印。在这一点上,中日之间有着难得的共识。但是,作者本尼迪克特对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并不了解,她甚至认为日本的文化和太平洋中部的波利尼西亚土人更接近。这类错误不止一处,也同时提醒着我们:这是一本美国人写的书,看东西的角度很多时候和我们不一样。
日本从中国的古代文化中受益匪浅,但“中庸”的概念在日本没有市场。
所以,《菊与刀》,既可以作为一本读日本的书,也可以作为一本通过作者本尼迪克特来读美国的书。
1.日本对战争原因的解释
日本对战争的原因有完全不同于美国的解释。美国认为:当日、德、意三大轴心国占领了中国东北、波兰和埃塞俄比亚时,他们实际上是实施了压迫弱小民族的罪恶政策,违反了“让自己生存、也让别人生存”这条公认的国际准则。而日本认为:如果各国都拥有绝对的主权,整个世界就会处于一种无政府状态之中。因而,日本必须为建立一种国际上的等级制度而斗争。
日本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等级极为森严的社会,每个人都受到严格的控制和约束,这样才能够在严酷的自然条件下生存下来。所以,二战之前的日本人对于“平等”基本没有概念,他们无法理解各国能够平等共存,而认为总要有一个最高的管理者,世界才会安定。
2.天皇代表了一切
“没有天皇的日本就不能被称为日本”,即使日本战败,天皇也不能因此而受到谴责,所有的战俘都拒绝诽谤天皇。只要天皇一声令下,日本人就会使用“竹矛”战斗至死。同样,如果天皇下令,日本人也会平静地承认战败,并接受占领。直至21世纪的今天,日本人对天皇的态度仍然很传统,极少有要推翻天皇或更改目前这种关系的声音,他们早已习惯这样的天皇形象。从地位来看,世界各国的皇室很少有如日本这样稳固的了。
3.荣誉与战斗至死密切相关
日本人在战场上排斥救援行动,认为这才是真正的“英勇”。他们甚至把在战斗机上安装安全设施称作“怯懦”。日军士兵往往受到这样的教育:死亡本身就是精神胜利,我们对病者的精心治疗是对英雄主义的干扰,这就像战斗机上的安全设备一样。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也不像美国人那样依赖内、外科医生。
4.极度配合的模范战俘
与西方士兵相比,日本士兵在行为上最令人惊异的差别,无疑是那些被俘后与盟军合作的日军所表现出来的极度配合。他们会告诉盟军日军弹药库的位置,详细说明日军兵力的部署情况,甚至与美国飞行员同乘一架轰炸机去指点目标,不遗余力,合作愉快,好像已经翻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些令人惊讶的行为,或许可以这样解释:作为一名日本人,他已蒙受了耻辱,他作为日本人的生命已经结束。
1.笃信等级制的作用
“各得其所,各安其位”是日本人的座右铭。理解日文中“各安其位”的意思,对了解日本人至关重要。日本人笃信等级制的作用,这是他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不论是审视国内还是国际问题,日本人都会从等级制的视角出发。在二战结束前的十年间,他们一直认为自己高居国际等级制度金字塔的顶端。天皇曾在诏书中发表这样的言论:使各国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让各国人民能够安居乐业,这是我们所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
2.从家庭中学习等级制
在美国,人们一回到自己家中,就会回到最轻松的状态,把最细小的礼节都抛掉。而在日本,家庭恰恰是人们观察和学习礼仪的地方。在这个狭小的范围内,“各安其位”有着明确的规定。
所有的日本人最早都是从家庭中学习等级制思想的,建立在性别、辈分、长子身份基础上的等级制度,是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3.严格的社会阶层划分
日本的封建社会对社会阶层的划分极为复杂,每个人的地位都通过世袭的方式固定了下来。在皇室和宫廷贵族之下,有四个世袭等级,顺序依次是士(武士)、农(农民)、工(工人)、商(商人),等级最低的是贱民。
商人的地位仅比贱民好一些,美国人也许对这种现象无法理解。但歧视商人是世界封建政权共同的特点,在封建社会中,商人阶层总是会破坏封建制度。商人不依赖于土地,从事商品交易,当商业繁荣、商人获得尊敬的时候,资产阶级就会诞生,封建制度就会衰败。
德川幕府于19世纪后半叶崩溃,并不是因为发生了革命,更多的可能是社会经济的原因。
1.以复古之名行改革之实
明治维新在日本被认为是资本主义变革,可令人感到好笑的是,日本的资本主义变革,第一个成果就是复辟资本主义的死对头——皇权。
“恢复天皇、驱逐蛮夷”的口号宣告了近代日本的到来。此口号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保护日本免遭外国侵略,使日本恢复到天皇和将军“双重统治”之前的黄金时代。军事和经济上有实力与幕府对抗的四强藩(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藩)充当了倒幕派(推翻幕府统治的政治团体)的先锋,试图通过“复辟”的方式来统治日本。
1868年,倒幕势力取得胜利,复辟成功,日本结束了“双重统治”的时代。起初,新政府废除了大名在各藩征税的权力,农民把原来要交给大名的赋税改为交给政府,政府为大名和武士提供俸禄。随后的5年内,新政府又逐步从法律上消除了不同阶层间的不平等,贱民被解放,各藩间的关卡被拆除。政府把大名及武士的5—15年的俸禄一次性合并发放,在新的非封建的经济中,这笔钱足够让他们开办企业了。
明治维新表面上的“复古”,如同欧洲的文艺复兴一样,都是打着复古的旗号行改革之实。但明治政府从未动摇过自己的方针,他们交替使用强权和恩惠的手段,使改革计划能够贯彻下去。
2.宗教领域的双重性
日本是宗教的天堂。各种教派加起来有十几万种之多,最小的可能只有十几个人。在日本,受到国家管理的宗教是神道教,它是日本独有的宗教,核心为信奉天照大神,而天皇是天照大神的子孙,其神物为一镜一剑(按照某些研究人士的看法,神道教很可能是中国秦代方士徐福——日本有看法认为徐福即日本开国的神武天皇——率军东渡征服日本以后,在当地原始多神教的基础上建立的宗教,目的在于巩固自己和子孙的统治。由于日本历代天皇陵包括神武天皇陵都禁止考古发掘,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3.军队被赋予诸多特权
像其他领域一样,明治政府在军队中也废除了旧式的等级制,而且比在老百姓中废除得更加彻底。在军队中他们甚至废除了日本人的敬语,军官的晋升也不是看家庭出身,而是看个人的实际能力。正因如此,军队在日本人心中享有极高的声誉,这确实是一种使新军队赢得民心的最好办法。
4培育最需要的企业并私有化
日本的政治家认为:日本工业的发展关乎日本民族的生死存亡,因此不能相信简单的供求规律和自由企业的政策。但这种思想绝不是来自于社会主义,最后获得丰厚利润的是那些日本大财团。日本所取得的成绩,是用最小的失败和浪费来建立一批它最需要的企业。
西方人很少认为自己亏欠世界什么,通常美国人更喜欢说自己是“历史的继承者”,而东方各个民族正好相反,他们觉得自己是“历史的负恩者”,他们从历史中得到了很多恩惠,在与他人的日常接触中,也增加了他们所欠的恩情。几百年来,“牢记恩情”这种习性在日本人的行为习惯中占有首要位置。
在日本人看来,只要人一出生,就肩负着巨大的恩情。对于那种永世难报的恩情,日本人称之为“义务”,认为“人们永远连那份恩情的万分之一都无法回报”。一个人的“义务”主要包括两类:一类是报答父母的恩情,即“孝”;另一类是报答天皇的恩情,即“忠”。这两者都是必须履行的,是所有人的宿命。
1945年8月,当日本宣布投降时,“忠”在全世界显示了它几乎令人难以置信的作用。许多对日本深有体会并了解日本的西方人士都认为日本是不可能投降的。
作者将日本人的“情义”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对社会的情义”,包括一个人对姻亲家庭所承担的所有责任;另一种是“对名誉的情义”,是维护自己的名誉不受玷污的责任。
1.绝不能被诽谤
爱惜自己的名声,使它不受到任何玷污,并且对侮辱进行复仇,这就是履行对自己名誉的情义。在日本,人们必须按照“符合自己身份”的各种礼仪要求办事,在痛苦中表现忍耐,在专业和技能上努力,以此维护自己的名誉,这无比重要。一个正派的人对恩惠和侮辱的感受都是刻骨铭心的,都要进行“回报”,对名誉的诽谤是必须消除的,也许还需要对诽谤者进行报复,或者是自杀,绝不能淡然处之。
2.必须忍耐和自我克制
有关武士忍耐力的故事在日本家喻户晓。他们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即使饿得要死,也必须装作刚吃过饭的样子,并且要用牙签剔牙。俗谚说:“雏鸟长鸣就知道它们需要食物了,而武士们则口含牙签。”在过去的战争中,这句话成了士兵的格言。他们不能向痛苦屈服,即使在死亡之前,也不能显露出丝毫痛苦,而是要毫不畏缩地承受。
3.根据自己的地位来生活
“对名誉的情义”还要求人们根据自己的地位来生活。在德川时代,一个自重的人要将“取缔奢侈令”作为自尊的一部分来对待,这个法令详细规定了人们的衣着、财产以及用品等。某一等级的农民只可以给他的孩子买某一种布娃娃,而另一等级的农民则只能给他的小孩买另外一种布娃娃。在日本,有钱会使人产生怀疑,安分守己则让人放心,穷人和富人只有遵守现有的等级制度规定才能建立自己的自尊。
4.以自杀“洗刷污名”
“对名誉的情义”还要求履行其他各种责任。比如,在新年来临之际,所有债务必须被清偿;否则,破产的债务人只能以自杀来“洗刷污名”。
5.死要面子是责任
在日本,专业人士对其“名誉的情义”要求是十分苛刻的,但对它的保持却不一定是依赖美国人所理解的那种高度的专业水平。教师会说:“出于对教师名誉的情义,我不能说自己不知道。”意思就是说,即使老师不知道青蛙属于何种类型的动物,也必须装作知道。
6.竞争太伤人,能避免就避免
如果一个日本人与他人竞争失败,他就会对这件事特别敏感。
日本人在整个生活当中都尽量减少直接竞争,他们还擅长利用一些巧妙的办法来避免直接竞争。日本人还习惯利用中间人来防止发生直接的冲突。
7.无法原谅别人的嘲笑
日本人对他所受到的“嘲笑”是十分敏感的,通过下面的例子可以说明。
一个身无分文的乡村少年想去美国成为一名艺术家,没想到传教士对此却不信任,他感到自己“被残害了”。因而,他别无选择,只能离开这里,并证明自己有能力去美国。只有这样,他才能洗刷污名。
8.对待侮辱的方式
在日本传统中,如果遭到了别人的侮辱,报仇就变成了一件崇高的事情。在日本的伦理现当中,“情义”就意味着家臣至死也要对君主“尽忠”;同时,如果家臣受到了君主的侮辱,他们也会变成仇敌。在法律健全以后,日本人在现实生活中的复仇行为不多,这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再珍视自身的名誉,而是人们对失败和侮辱的反应换了一种形式。
9.对强者从心底里折服
日本人永恒的目标是名誉,这是获得他人尊重的必要条件。1946年春天,日本报纸不断地宣扬“整个世界都在关注我们”,但是狂轰乱炸后遗留的废墟却还未清理,某些公共事业仍然处于瘫痪状态。“这对日本的荣誉是何等玷污!”媒体指责无家可归的难民,说他们意志消沉,聚集起来夜宿车站,让美国人看到了他们的悲惨状况。日本人理解这些呼吁都是为了保全日本的名誉,作为一个民族,日本人都希望能够竭尽全力为日本在联合国赢得尊重。
1.对感官享乐特别宽容
睡觉是日本人的另一大嗜好,也是日本人最熟练的技能之一。任何看似不可能入睡的情况之下,日本人都能以各种姿势完全放松地睡觉,这让很多研究日本的西方学者感到不可思议。在美国人看来,失眠是精神紧张的一种症状,而按照美国的标准,日本人的精神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之中,但他们居然也能轻易地熟睡过去。
在日本人看来,喝酒是一种令人感到愉快的消遣、一种放松方式,正常的人都不会沉溺于它,因此不必加以限制。虽然日本人酒量不够好,周末的电车里也经常装满醉鬼,但的确没有多少因此而引发的社会问题,所以家庭和公众都并不厌恶醉酒的人。
日本人对待恋爱和性享乐的态度与大部分国家不同。在对待性的享乐方面,日本人没什么禁忌或道德约束,他们认为“性”和其他的“人类本性”一样,没有什么罪恶,因而对性的享受没有必要确立伦理道德。日本著名的艺术作品“浮世绘”就有大量性方面的内容,日本人仅仅将其视作艺术而已,根本不觉得出格。
同性恋也是日本传统“人情”的一部分。
2.自认天生善良值得信赖
上述日本人关于“人情”的观点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后果。西方的哲学认为身体和精神两种力量在人的一生当中不断地决一雌雄,而日本的观点从根本上否定了这个思想。在日本人的哲学中,肉体不是罪恶的,尽可能进行肉体享受不是罪孽,精神与肉体不是宇宙中对立的力量,世界也不是善恶的战场。
3.达到极致的悲剧情结
日本小说和戏剧中很少见到“幸福的结局”。人们在履行“忠”、“孝”或“情义”时,常常要经受磨难,这需要有坚强的意志,而这种意志正是日本人称颂的美德。东方的悲剧意识本就强烈些,日本可以说是达到了极致。日本的观众含泪看着命运导致了男主角的悲惨结局以及美丽的女主角遭到杀害,只有这种情节才是当晚欣赏的高潮,人们去看戏就是为了欣赏这种故事。
1.复杂而冲突的道德体系
在日本人的观念里,“人的全部义务”就像在地图上划分不同的行政区域一样,由“忠的世界”、“孝的世界”、“情义的世界”、“人情的世界”以及许多其他世界组成,每个世界都有其独特而又详细的准则。评判一个人时,不能用“自私”、“冷漠”等泛泛的词语来指责他,而要明确指出他在哪个具体领域里违反了规则。
2.对耻辱敏感而实践善行
与“罪”相比,日本人更重视“耻”,他们认为“耻”是道德的根本,只有对耻辱敏感的人才能够实践善行的一切准则。任何日本人都十分关注公众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他只需要想象别人的判断,并由此调整自己的行动。当每个人都遵守同一规则并彼此相互支持时,日本人就会感到轻松。所以,日本人的从众、不越雷池一步就成了习惯。
3.没有规则可遵守时的茫然
一旦日本人接受了美国那种不那么繁琐的行为规则,哪怕只是一些,他们就很难想象自己如何再过日本那种循规蹈矩的生活了。有时,他们把过去的生活当做“失乐园”,有时又说成是“羁绊”,有时则说成是“监狱”。他们感到自己再也不能达到以前的要求了,他们剧烈地经历了日本的道德困境。
在日语中,有许多词语表达自我修炼能够达到的“纯熟”境界(换成中国话说,就是“得道”)。仅列举“无我”一词为例,这是在禅宗上流阶层中很流行的一个词语。它所描述的“纯熟”状态表示的是在人的意识与行动之间“缝隙全无”,完全一致。
日本人还喜欢寒冷的苦行方法。在天亮之前站或坐在冰冷的瀑布之下,或者在冬夜用冰水洗澡三次,目的是训练人的自我意识,直到感觉不出痛苦。当他不会感到水的冰冷,身体在寒冷的清晨也不颤抖时,他就“纯熟”了。
1.相反的人生曲线
在任何文化中,传统道德约束都是代代相传的,不仅通过语言,也通过老一辈人对其子女的态度来传递。旁观者如果不研究儿童培养方式,就很难理解一个国家生活中的主要问题,因此研究日本人的育儿方式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日本民族的人生观。
2.“外部世界”的力量
学龄前的日本儿童是无拘无束的。日本人会平静地笑着说,“孩子们不知道什么是羞耻”,并补充说,“正因为如此,他们感到如此幸福”。男孩在入学两三年之后,学校才开始认真地教育他们,使他们符合成年人审慎的生活方式。
3.女孩的教育:自重再自重
在童年,女孩子所受的教育和男孩子没有什么不同,只是细节上有一些差异。女孩在家里受的约束要比兄弟多一些,要承担更多的类似于看护婴儿的义务,获得的礼物和关心比较少,而且,她们不能像男孩子那样脾气暴躁。从6岁到9岁左右,女孩们就和男孩们一样,开始懂得自己对“社会”的责任。
日本现在认识到他们的军国主义失败了,但他们将密切关注军国主义在世界其他国家是否也已经失败。如果军国主义在其他国家还有希望,日本会重新点燃自己好战的激情,并将证明它能够在战争中大显身手。如果军国主义在其他国家也失败了,日本便能够自我证明,它已经汲取了教训,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绝不是通往荣誉之路。
— 本文完 —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完整的解读版《菊与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