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1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庆祝建党一百周年: 

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与国际法



计4篇

从国际主义到国际法治:
中国共产党全球秩序理念的百年演进

[摘 要]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国际主义理念, 初生的中国共产党对于世界格局形成了很多宏远设想。在经典共产主义思想和苏联理论实践的引导下, 中国共产党提出了一系列国际主义目标并努力实施。随着革命探索逐渐深入并取得成功, 特别是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中国共产党从高举意识形态旗帜逐渐走向推进友好合作, 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团结一致, 追求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以面对逆全球化的环境, 强调国际法治的崇高地位。从国际主义到国际法治, 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于国际秩序和全球格局的认知日益清晰。这也对中国共产党的治理能力、 治理观念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要求。在中国规划进一步对外开放、 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背景下, 需要从工作认知的角度提升国际法的地位, 并且提供更多的国际法职位与高等法学教育中的涉外法律人才培养相对接。与此同时, 在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之中, 应当进一步强调中国在对外开放体系中的高层次、 高水平要求, 以更具问题导向的思维提升法学教育及法学研究。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国际主义; 国际法治; 全球秩序; 理念变迁
[作者简介] 何志鹏, 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暨法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新时代中国国际法治思维的
革新与中国共产党之历史使命

[摘 要] 现行国际法体系本质上由霸权国主导构建。中国的国际法治思维停留在 “第三世界” 层次。美国国际法治思维的堕落, 动摇了其霸主地位和构建新时代国际法体系的主导权, 这对于中国这位国际法体系后来者而言既是挑战又是机遇。促进新时代中国国际法治思维之革新, 乃是历史赋予中国共产党的使命。中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 革新国际法治思维, 明确不旨在称霸世界,也不走霸权国称霸前国际法治思维层次高、 称霸后则逐渐堕落的老路, 而是旨在将国际法治思维从“第三世界” 提升到 “领袖型国家” 的高度并予以保持; 要借鉴罗马法的范例, 以法律因素争取国际认同, 倡导适应于新时代的、 先进而合理的国际法并以诚信的态度遵守、 维护和发展国际法, 从而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并逐渐掌握国际法律体系构建的主导权; 要在国际法的制订和实施过程中以身作则、 大度公允、 兼顾公私, 保有担当构建国际法体系责任之使命感与魄力, 最终主导构建出适应于新时代新型国际关系发展需要的国际法体系。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新时代; 国际法治思维
[作者简介] 罗国强, 武汉大学国际法研究所教授, 法学博士。


中国共产党与国际法: 继承、 批判与发展

[摘 要]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走过了光辉的历程、 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在国际关系与国际法中, 不仅包括批判和否定非正义的国际法制度、 废除不平等条约、 争取国家平等地位的伟大斗争,继承和维护公认的国际法原则规则, 以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 推进中国依照 《联合国宪章》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的光辉实践; 也包括促进和发展适合新型国际关系需要的国际法原则规则, 推进中国最先提出、 长期倡导和一贯遵行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在 “一带一路” 建设、 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 遵行和发展国际法的光辉事业。这些努力已经并将继续对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 对人类进步事业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历史影响。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国际法;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新型国际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赵建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法研究所研究员, 法学博士。


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
对国际海洋法发展的贡献

[摘 要] 世界上主要大国的崛起有其内在原因与共性要素, 但几乎所有的大国均为海洋大国。总结主要大国崛起的经验, 立足中国的现实需要, 有助于更清晰地梳理中国共产党海洋战略的演进过程。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海洋防御战略、 海洋开放战略、 海洋强国战略。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所体现的核心理念, 很好地结合了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与中国传统的 “和”文化价值观, 包括 “求同存异” 理念、 “搁置争议、 共同开发” 理念、 “和谐世界” 理念以及 “海洋命运共同体” 理念、 助力了国际海洋法的理念创新。同时, 中国共产党的海洋战略在国际海洋法制度形式、 海上安全制度、 海洋公域开发制度、 海洋环境保护制度以及和平解决海洋争端制度等方面, 促进了国际海洋法的制度创新。
[关键词] 中国共产党; 海洋战略; 国际海洋法; 海洋命运共同体
[作者简介] 姚 莹, 吉林大学法学院暨吉林大学国家安全与发展研究院副教授, 法学博士。



马克思主义研究: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专题

主持人语(夏莹)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作为马克思阐发唯物史观的经典文献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它是马克思融合了普遍性与特殊性、 规律性与事件化等多个维度, 在活的现实历史事件中来把握历史的尝试。这一文本的多重视角与复杂的分析模式, 一直以来不断引发国内外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理论兴趣。当代激进左翼思潮将其视为反本质主义的事件哲学的典型形态, 诸多政治哲学研究者也将其视为马克思政治哲学的一种理论表达方式。而这一文本中所描画的波拿巴时代复杂的政党博弈与当代美国政治乱象之间内在的契合, 激发了各个领域的研究者对于这一文本的研究兴趣。因此, 在当前特有的国际政治局势之下, 在国内马克思主义哲学界逐渐形成政治哲学研究热潮的理论背景之下, 重新解读这一文本具有特别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鉴此, 本栏刊发三篇文章, 尝试从不同的立论和角度展现马克思这一经典文本独特的丰富性。夏莹的 《从政治到社会: 马克思走向历史具体的基本路径》 以革命作为马克思哲学的核心问题意识, 运用表象逻辑与反表象化的表达逻辑的分析框架尝试建构一种马克思的社会哲学, 以拓展一条不同于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阐释路径。孙乐强的 《法国的政治传统与后革命时代的 “法兰西理论” 》 则在详尽阐发这段独特的历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之上, 概括了马克思的唯物史观的本质属性以及其与延续至今的当代法国激进哲学传统的本质差异, 凸显了当代 “法兰西理论”对马克思思想的疏离。而涂良川、 王珊珊的 《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历史分析的政治哲学叙事》 则从利益、 阶级等不同视角, 展开了马克思唯物史观中所蕴含的一种独特的政治哲学研究方法和研究路径。





计3篇

从政治到社会:
马克思走向历史具体的基本路径
——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的当代阐释

[摘 要] 马克思的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以事件化的表达方式呈现了一场 “活生生” 的社会变革, 揭示了政治斗争背后的物质利益博弈, 开辟了一条通往历史具体的基本路径。该文本彰显了马克思所特有的社会哲学研究路径, 这一路径侧重于以带有整全性色彩的 “社会” 作为分析政治博弈的现实基础, 主要包含两个层次: 其一, 通过资产阶级政治行为与物质利益的错位, 探寻其政治行动背后所隐藏的经济架构, 构建了纵向、 本质化的 “表象逻辑”, 彰显了唯物史观的基本原则; 其二, 通过对流氓无产者与农民阶级政治属性的分析, 构建了横向、 反表象化的 “表达逻辑”, 以把握历史具体得以展开的特殊局势和条件。《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核心在于探讨革命的局势和条件问题, 通过阐发资产阶级革命与无产阶级革命所需要的不同条件及其结果, 彰显马克思政治哲学研究的局限以及构建马克思社会哲学的可能性方案。
[关键词]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 政治哲学; 社会哲学; 表象化逻辑; 反表象化
[作者简介] 夏 莹, 南开大学·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21 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研究员, 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哲学博士。


法国的政治传统
与后革命时代的 “法兰西理论”
——从 《法兰西阶级斗争》 和 《雾月十八日》 谈起


[摘 要] 近代以来的法国历史就是一部阶级斗争的历史。法国自身的经济状况和阶级结构塑造了法国的政治传统, 深刻影响了那个时代的革命理论, 不仅孕育了资产阶级的阶级斗争学说, 也孕育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当代 “法兰西理论” 在某种程度上是美国学界的一种理论建构, 表现为以异质、 多元、 解构等为核心特征的激进思潮。它浓缩了后革命时代欧美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双重危机的反应, 迎合了新自由主义的转向。从法国政治传统到当代 “法兰西理论” 的演化, 反映的是从阶级斗争到理论抗争、 从内部批判到外部超越、 从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哲学理论的嬗变, 反映的是政党政治和阶级逻辑的退却。
[关键词]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1848 年至 1850 年的法兰西阶级斗争》; 马克思; 法兰西理论; 法国政治传统; 阶级斗争
[作者简介] 孙乐强, 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南京大学 “仲英青年学者”, 哲学博士。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历史分析的政治哲学叙事


[摘 要] 马克思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的历史分析内蕴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叙事, 表明马克思的政治哲学是直面现代问题的政治哲学, 这一政治哲学是在宏观历史结构的整体上以微观政治哲学的方法还原了政治原象、 理解了政治逻辑、 批判了政治宰制, 从而真正建构了一种现实的政治理想。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政治哲学深化了现代以经济来解决政治问题的政治哲学路向, 开创了超越权力逻辑和权利理路的政治哲学的社会政治哲学。因此, 马克思历史分析的政治哲学叙事, 既是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根本特色, 又是现代政治问题得以解决的理论范式。从观念的历史现实、 政治的利益基础与主体的阶级属性全方面地把握现代政治的根本问题, 使得马克思的政治哲学真实地面对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政治本质, 历史唯物主义地判断了无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在对资本主义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中真正标识了人类解放的政治方向。
[关键词] 《路易· 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 马克思; 历史唯物主义; 政治哲学
[作者简介] 涂良川,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法学博士; 王珊珊,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财经前沿: 区域经济专题

计2篇

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
对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影响

[摘 要] 东北地区劳动力的大量流出, 已经成为学术界密切关注的问题。针对流出东北地区的劳动力主要流入东部地区的现实, 通过构建东北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就业方程和工资方程预测东北户籍劳动力在异地的就业概率和工资水平, 通过构建结构式劳动力流动选择方程分析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对东北地区劳动力流出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 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的就业率和工资水平明显高于东北地区, 受教育年限对东北户籍劳动力在东部地区就业和工资增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大于东北地区; 绝对收入和相对收入的改善以及就业机会的增多, 导致大量东北户籍劳动力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流入东部地区; 随着地区间预期收入差距的扩大, 东北户籍劳动力的流出倾向将会逐渐增强。因此, 东北地区的地方政府在大力推进市场化改革和发展经济的同时, 应制定相应的人才政策, 通过提供相对优厚的工资待遇和各种形式的补贴留住东北地区的高技能劳动力, 为东北经济的振兴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关键词] 东北地区; 劳动力流动; 工资; 就业; 收入差距
[作者简介] 张世伟, 吉林大学商学院院长、 教授, 经济学博士; 林书宇, 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我国区域经济韧性的关联识别
与演化特征分析


[摘 要] 从三维视域考察经济系统的动态演化发展过程, 建立金融发展子系统、 创新发展子系统和经济发展子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进行区域经济韧性的关联识别和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分析, 剖析区域经济系统的时空分异演化特征, 进而探索经济系统的演进规律和适应性演化路径。研究发现, 我国经济韧性总体处于非均衡状态, 经济系统的动态演化发展具有区域异质性, 经济发展差异很大程度上受创新发展水平的影响, 繁荣数字创业生态系统有利于提升区域经济韧性和实现竞合导向的系统共生演化。因此, 抢抓机遇, 数字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加快数字化经济发展,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经济韧性; 耦合协调; 共生演化; 创业生态系统
[作者简介] 张秀艳, 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 经济学博士; 白 雯、 郑 雪, 吉林大学商学院硕士研究生。


财经前沿: 金融专题

计2篇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对金融稳定的时变影响研究

[摘 要] 为了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我国实施了一系列金融改革措施, 但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也随之逐渐走高。基于金融发展、 金融脆弱性、 金融稳健性和世界经济景气四个维度构建金融稳定指数, 采用 TVP-SV-VAR 模型分析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冲击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模型的实证结果表明,经济政策不确定性对金融稳定具有负向影响, 但在短期和长期的影响不同, 短期内影响程度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 在中长期会逐渐减小。因此, 政策制定者需关注政策不确定性带来的后果, 增强经济政策的连续性, 以保障我国金融稳定发展。
[关键词] 金融稳定; 经济政策不确定性; TVP-SV-VAR 模型
[作者简介] 王金明, 吉林大学商学院教授, 经济学博士; 王心培, 吉林大学商学院博士研究生。


风险预期对股票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 要] 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发展, 市场参与者行为对金融市场的影响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依据 “恐慌指数” (VIX) 设计风险预期和风险预期溢价两个指标, 使用 Hilbert-Huang 变换对风险预期进行归类重组, 将风险预期分为短期市场预期和长期市场预期; 使用美国金融市场数据, 实证检验风险预期与市场交易行为间的同期关系, 并深入研究风险预期对海外金融市场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金融市场参与者容易高估稳定状态下的波动率走向, 并对风险存在过度忧虑情况; 参与者的风险预期以短期预期为主, 相对比长期风险预期, 短期风险预期更易受到市场交易行为的影响; 本土风险预期对海外金融市场存在明显的影响。
[关键词] 风险预期; 股票市场; Hilbert-Huang 转换; 隐含波动率; Bayes-skew-t-DCC 模型
[作者简介] 周佰成, 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经济学博士; [通讯作者] 迟雪丹,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阴庆书,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社会学研究

计2篇

房产、 相对剥夺感与主观阶层认同感

[摘 要] 基于 CGSS2015 的数据, 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 对个体房产情况、 相对剥夺感与主观阶层认同感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房产数量与居住面积对主观阶层认同感有积极的影响; 房产情况不仅能直接影响个体的主观阶层认同感, 而且可以通过相对剥夺感这个中介变量间接影响人们的主观阶层认同感。研究结果表明, 一方面, 房产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传统的职业、 收入、 教育形成的阶层认同, 同时已然成为阶层分化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 房产的过度赋权与住房功能的偏移, 侧面反映了其对个体心理剥夺感及阶层认同的冲击。
[关键词] 房产; 相对剥夺感; 主观阶层认同感
[作者简介] 胡 荣, 教育部 “长江学者” 特聘教授,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院长, 哲学博士;龚灿林, 厦门大学社会与人类学院博士研究生。


社会组织研究的历史转向
——以传统会馆组织的嬗变为分析中心


[摘 要] 长期以来, 中国社会组织的研究多数依循着西方 “国家与社会” 的经典理论范式展开,但随着研究的深入, 这种反向求证的研究套路在面对中国社会组织这一不断变化发展的经验现象时遇到了各种危机, 未能揭示出真正契合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实质。如何才能透过社会组织寻找到一条接近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 “真相” 的途径呢? 回到历史或许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它将有助于我们跳出西方经验和理论框架的桎梏, 同时也有助于超越 “狭隘的现在”, 以社会组织本身的演变为主角, 充分贴近其本来面目, 把握其深层构成的原则。
[关键词] 社会组织; 历史转向; 传统会馆组织; 商会; 国家与社会
[作者简介] 丁惠平,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社会学博士。



民法典研究

计1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背景下环境侵权违法性研究

[摘 要] 环境侵权行为由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环境侵权章和相关环境特别法共同加以规定, 其中加害行为的构成, 有过错要件和违法性要件两种不同理解路径。选择违法性路径解释能促进环境侵权责任构成要件精细化、 协调 《民法典》 和环境特别法体系。违法性具有过错所不能替代的功能并可为侵权责任的承担提供理论依据, 应区分受侵害的权利和法益, 结合污染行为和生态破坏行为分类及其权益保护来具体确定环境侵权行为违法性。运用结果违法判断违法性, 适用于实质性污染行为和生态破坏行为侵害生命权、 健康权、 身体权。其他民事权益受侵害的情形则运用行为违法方法判断。行为违法的判断需要根据强制性标准、 加害行为严重程度、 作为义务的履行等因素综合衡量。
[关键词]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环境侵权; 违法性; 污染环境; 破坏生态
[作者简介] 蔡 唱, 海南大学法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国际关系研究




计2篇

冷战期间东北亚国家
加入联合国的三种模式论析

[摘 要] 东北亚堪称冷战的 “重灾区”, 冷战期间东北亚各国加入国际组织的进程因此受阻, 其典型体现之一就是它们通往联合国的道路都颇为曲折。东北亚国家通往联合国的道路可以分为三种模式, 分别为中国的恢复正常权益模式、 日本和蒙古国因为阵营阻碍产生的 “一揽子交易” 模式以及朝鲜和韩国的分裂模式。总体而言, 虽然这三种模式都是受到冷战大环境的影响, 但是仍然具有各自的特征。同时, 这三种模式在冷战期间各国加入联合国的历程中具有一定的典型性, 因此值得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 东北亚国家; 联合国; 恢复正常权益模式; “一揽子交易” 模式; 分裂模式
[作者简介] 徐 萍, 吉林大学文学院教授, 法学博士。


新型国际关系视角下
新型南南合作的发展路径研究


[摘 要] 南南合作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 在取得巨大历史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诸多内外部挑战。习近平主席提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 为南南合作的升级提供了价值取向和政策支持。新型南南合作主张在相互尊重、 公平正义、 合作共赢的基础上, 通过构建命运共同体, 推动发展中国家形成共同的发展空间。新型南南合作对发展中国家和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可以为发展中国家的全面合作整合公共空间、 提供公共产品, 提升南方国家的国际话语权。新型南南合作需要建设共享模式的经济发展结构、 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 有序的成长机制以及公共产品供给机制。
[关键词] 新型国际关系; 新型南南合作; 命运共同体; 南北关系
[作者简介] 于海洋,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副院长、 教授, 法学博士; 何 康,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博士研究生。



文艺理论与文学批评: 

诗词研究专题

计3篇

周珽的唐代五古诗学观

[摘 要] 明末学者周珽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简称 《选脉》 ), 共 60 卷, 选诗 2 400余首, 是唐诗学史上重要的选本之一, 也是唐诗学史上部头最大、 最为厚重的唐诗选本。该书分体选诗、 论诗, 讨论诸体均有创见, 尤其是五言古诗一体, 所选最多 (共 13 卷), 分量最重, 所论最有新意。周珽认为, 在初盛唐时, 五言古诗已经发展至全盛阶段, 盛唐至中唐时美才辈出, 群星璀璨, 至晚唐方走向衰落, 其他诗体大体上也符合这一规律。《选脉》 着重讨论了五言古诗在 “四唐” 的转换规律, 肯定唐代五言古诗是对汉魏六朝古诗的发展, 对盛唐偏于描写 “山水田园” 的王维、 孟浩然、 储光羲等, 较为欣赏; 对以写边塞风物与战争见长的高适、 岑参等人的诗作, 亦予以较高评价; 对李白、 杜甫的五古, 则予以高度赞扬, 且李杜并重, 并无偏颇。周珽论诗, 以儒家“怨而不怒” 说为指归, 这与周氏家族的身世、 学养、 明末动荡的时代环境有关, 但 《选脉》 以儒家思想论诗, 却并不迂腐, 而是平正通达而深刻, 得 “守正出新” 之道。周珽论唐代五古艺术,注重发掘其新贡献, 如论杜诗, 在赞扬其质朴的基础上, 突出其 “大悲壮” “大瑰丽” “大宛转流利” 等特点, 对唐代五古 “淡而有味” 的风格, 也有精当的分析。《选脉》 融合了历代唐诗学者的思想精华, 特别是能取明人高棅及 “前后七子” “公安派” “竟陵派” 之所长而去其所短, 平正通达, 其学术贡献应高于 《唐诗镜》 《唐诗归》 等明末大型唐诗选本, 值得进一步整理与研究。
[关键词] 周珽; 《删补唐诗选脉笺释会通评林》; 五言古诗观; 唐诗学史
[作者简介] 丁 放,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学博士。


第一部四声谱

—— 《周词订律》 探论


[摘 要] 杨易霖 《周词订律》 是民国年间编成的一部特点鲜明、 成就突出的著作。是书以 《彊村丛书》 本 《片玉集》 为底本, 参以诸本补选、 校勘, 订正字词与分片, 又每于周词后附录他人“继声词” 以作对照; 创制了一套四声图式符号, 于书中诸词一一严辨四声; 不同于前人以文字标注句读, 而以顿号表示 “读”、 以句号表示 “句”, 详考句读。杨氏以醒目易记的图式符号, 创为别具一格的体例, 体现了他在词的四声、 句法等方面既继承又超越明清词谱学家优秀成果的努力。《周词订律》 第一次真正完成了四声谱的创制, 是周邦彦词集传播史上的重要版本, 也是研究词律与周邦彦词的可贵样本。
[关键词] 杨易霖; 《周词订律》; 周邦彦; 四声; 句法
[作者简介] 谭新红, 武汉大学文学院教授, 文学博士; 齐 凯, 武汉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词 化 与 非 词 化
——邱 世 友 声 学 论


[摘 要] 中国诗学重赋比兴, 作为 “诗余” 的词传承这样一种深刻的隐喻渊源: 于词中抒写情与性, 创造象与境, 更多地融入作者主体意识与理性思辨, 声学与艳科构成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邱世友从词调的体构及字音的声调入手探寻词的声律, 指出声律是词化的重要本质, 声律及其组合变化以及声调组合变化所构成的扬抑格和抑扬格, 均以不同声象呈示心象, 体现 “立象以尽意” 的艺术特质与审美意义。以邱世友声律论为参照进行词学声学研究, 可助益于当下词学研究与词作创作实践。
[关键词] 音书; 声象; 词化; 非词化; 声律; 扬抑格; 抑扬格
[作者简介] 邓菀莛, 中山大学中文系 (珠海) 副研究员, 文学博士。


中外历史

计3篇

虚幻的建构: “满洲国” 表象
空间的制造与殖民地属性的构成

[摘 要] 台湾、 朝鲜半岛、 中国东北是近代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地体系的三个重要组成部分。伪满洲国是日本殖民体系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日本在中国东北人为制造了一个虚幻的 “独立国”。1932 年由关东军谋划并经日本政府默许下制造出来的所谓 “新国家”, 可以说是自日俄战争后日本帝国 “满洲经营” 国策的必然产物, 所谓 “满洲问题” 是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核心问题, 是左右日本帝国对外扩张战略走向的关键因素, 是日本帝国构建殖民帝国的重要环节。“满洲国” 的建立是日本在殖民侵略台湾、 朝鲜半岛基础之上的一种新型殖民侵略模式, 这种殖民侵略模式后被推广至中国的华北、 华南、 内蒙古乃至东南亚地区。日本东洋史学配合帝国政治需要实现了 “满蒙史地研究” 与帝国 “满蒙政策” 的合流。日本满蒙学研究者配合帝国的国策政治, 制造出一个独立的学术空间 “满蒙学”。就殖民地属性而言, 伪满洲国是一个典型的殖民地政府, 是一个傀儡政权, 伪满洲国是日本帝国殖民统治方式转变的起点, 同时也成为日本帝国覆亡的原点。
[关键词] 日本帝国; 满洲国; 满蒙学; 殖民地属性
[作者简介] 郑 毅, 北华大学东亚历史与文献研究中心教授、 东北师范大学兼职博士生导师、 黑河学院特聘教授, 法学博士。


晚清政治运动中的广学会
——一个传播帝国的落寞


[摘 要] 广学会是由来华西人于 1887 年在上海创办的出版机构, 该会自建立之日起便以书刊为媒介, 以中国文人学士为对象, 积极开展思想渗透活动, 妄图 “自上而下” 地影响整个中国, 使全体中国人之思想归化西方。清末时期, 广学会最为鲜明的特征便是热衷政治、 参与政治, 尤其是在维新运动中对中国政治和社会发展产生过极为深刻且广泛的影响, 光绪帝、 张之洞、 李鸿章、 康有为等声名显赫的政治人物都曾是其出版物的忠实拥趸, 该会也凭借于此在戊戌年达到事业的巅峰, 成为西方在华最具影响力的出版会社。但清末时局变幻莫测, 戊戌政变、 义和团运动接连而至, 广学会在对华思想渗透的策略层面和物质层面均备受打击。然而, 当 1901 年清政府施行新政改革后, 广学会又重拾希望, 企盼继续利用书刊左右中国的前进方向, 维护西方在华长期利益。但随着新政各项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彼时中国社会环境与维新变法时期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特别是大批文人学子纷纷出洋东渡留学日本, 在领受西学的同时接受了民族主义和革命思想, 并大力编刊办报, 以 “新文学” 的形式将新思想传回国内, 使广学会在思想领域中遭遇极为激烈的竞争与挑战,该会对华思想渗透策略由此逐渐失灵, 开始走向没落。
[关键词] 广学会; 晚清政治; 出版史
[作者简介] 程丽红,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历史学博士; 刘 洋, 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


19 世纪 70 年代末
日本应对霍乱的举措及启示


[摘 要] 霍乱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烈性传染病, 具有传染性强、 死亡率高等特点。1877 至 1879 年间, 在日本爆发了持续两年之久的大规模霍乱疫情, 死亡人数达 10 余万之多, 是一次非常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 造成了严重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对日本社会产生了巨大冲击。日本明治政府为了防止疫情扩散和蔓延, 颁布了 《霍乱预防法心得》 《霍乱病预防暂行规则》 《检疫停船规则》 等一系列防疫法规, 实施了严格的检疫和隔离措施; 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 以警察和医生为主要参与者的疫情防控体制; 借鉴西方国家的抗疫经验和医疗技术, 采取可行的诊疗措施, 终于在 1879 年末终止了疫情传播。19 世纪 70 年代末日本政府针对霍乱疫情的一系列防控举措, 对日本近代和现代防疫体系的形成具有重要推动作用。这些防疫治理经验, 对当下仍在全球肆虐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仍具有启示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 日本; 霍乱; 疫情; 疫情防控
[作者简介] 焦润明,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教授, 历史学博士; 杨殿林, 辽宁大学历史学院博士研究生。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