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24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4年第1期目录和摘要
庆祝“探索当代中国哲学的道路”
开栏20周年
坚守和推进“有学理性”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摘要]构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其坚实的理论根基是坚守和推进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以具有“学理性”的哲学思想、哲学观点、哲学命题,筑牢新时代哲学研究的新的“阶梯”和“支撑点”。以“学理性”为实质内容的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既要深切地“揭示”已有的哲学理论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更要着力地“赋予”中国自主哲学知识体系以新的思想内涵、时代内涵、文明内涵,实现哲学的“术语的革命”和哲学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中国哲学道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有学理性的新理论
[作者简介]孙正聿,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教授,哲学博士。
从毛泽东延安时期的读书笔记看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建构
[摘要]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哲学世界观。这个世界观的经验基础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创造的,而它的理论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建构的。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大量研读了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和苏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治类、革命类的著作,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道路的问题。毛泽东充分地吸取列宁有关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思想,用世界革命的规律来分析中国革命的现实条件,提出了中国革命的领导权问题,论述了中国革命与世界革命的关系,谈到了建立新的国家机器的构想,勾勒了中国社会主义革命的未来前景,建构了中国共产党的社会主义革命观。毛泽东读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科书,是为了解决中国革命的方法论问题。毛泽东吸取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精髓,从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来提炼井冈山斗争时期总结的一整套的调查研究方法,创造了以实践的认识论为内核的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毛泽东在延安时期的读书笔记记载了毛泽东创造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思想过程,充分地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文化品格。
[关键词]毛泽东;延安十三年;中国共产党;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观;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井冈山斗争
[作者简介]何萍,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
马克思大学时期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及其诀别
[摘要]马克思对浪漫派的自觉批判不是始自《莱茵报》时期,大学时期马克思与浪漫主义的邂逅,同时即意味着某种理论姿态与立场的区别及其诀别。马克思走上学术道路时,浪漫派已近尾声。从学术层面上讲,大学时期马克思对浪漫主义的自觉批判,在他从法学学习向哲学研究的转变过程中已经呈现出来。浪漫派表现为浪漫情绪但又不等于一般的浪漫情绪,大学时期马克思的浪漫情绪、对浪漫派资源的关注以及对积极的浪漫主义一定程度的肯定,都不能说明马克思就是浪漫主义者。大学时期马克思的理想主义是受法国启蒙思想而非德国浪漫派影响的结果,实际上,海涅对于浪漫派的批判,从大学时期即影响着马克思。正是有意告别浪漫派之个人风格以及追求更深奥的思想,马克思才转向黑格尔哲学。在柏林大学时期即已展开对历史法学派的批判,是马克思批判浪漫派的典型表现。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隐秘主题即浪漫派批判,马克思通过伊壁鸠鲁这位古希腊启蒙思想家批判浪漫派的怀疑论及其神秘主义。某种将青年马克思关联于浪漫派的思想,的确意在复兴斯宾诺莎的活力论,这也是当时激进理论界试图激活浪漫派的某种努力,但严格说来,这是赫斯式的而不是马克思的道路。当赫斯试图回到费希特的旧路(因而也是一种重回浪漫派的旧路)时,马克思选择了告别,即告别浪漫派,并持续通向新唯物主义道路。
[关键词]马克思大学时期;浪漫主义;浪漫情绪;启蒙;激进理论传统
[作者简介]邹诗鹏,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研究员,哲学博士。
刑事法前沿
过失犯中结果预见可能性的认定——危险信号认识说之提倡
[摘要]我国《刑法》第15条以“预见”为中心规定了过失犯罪的规范内容,由此“结果预见可能性”的认定一直以来对于判断行为人是否应承担过失责任具有重要作用。“契机说”为明确预见可能性的推导流程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判断框架,确有可借鉴之处,但在引入信息搜集义务、泛化理解“允许的危险”等方面存在不妥。在维持“契机说”基本思考方式的前提下,可以尝试以事发当时所存在的预示结果发生之危险的危险信号为推导起点,按照“探察行为当时的危险信号→行为人对危险信号是否存在认识或准认识→是否容易联想到因果经过的基本部分,从而肯定对最终结果的预见可能性”的认定框架进行顺次判断。在以同领域一般人为参照的基础上,通过比例原则对推导过程进行适当限制。如此,有助于破除司法实践中部分存在的过失责任的认定“黑箱”,将过失犯的成立限制在适当的范围之内。
[关键词]过失犯;预见可能性;危险信号;契机说
[作者简介]黎宏,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杨轩宇,清华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积极刑法观下的轻罪立法研究
[摘要]自1997年新刑法问世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又陆续出台了11个刑法修正案,主要以增设新罪尤其是轻罪为内容。这种频繁修改刑法增设新罪且主要系轻罪的立法模式无疑根源于积极刑法观。我国当前处于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不断增长的法益保护需求等决定了以积极刑法观为指引的轻罪立法具有正当性。虽然积极刑法观下的轻罪立法致使刑法扩张,并不必然违背刑法谦抑性,但是部分轻罪立法确实存在合理性疑问,而且轻罪立法的附随后果也具有诸多弊端。有鉴于此,我国积极刑法观下的轻罪立法应当重视条文内容的合理性优化,在固守刑法谦抑性的同时,也应注重提升立法科学性,并且应尽快针对轻罪设立前科消灭制度。
[关键词]积极刑法观;轻罪立法;刑法谦抑性;法益保护;犯罪前科消灭
[作者简介]张红昌,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
黑社会性质组织非法控制特征的二元区分认定
[摘要]常态化的“扫黑除恶”,应当准确把握“黑社会性质组织”这一表述的话语背景,特别是其与“保护伞”之间的密切关系。通过对“非法控制说”的刑法教义学解读,解决“有黑必有伞”这一前提预设可能遭遇的法理困境,进而导出“有黑必有恶”“涉恶恐无伞”等逻辑结论,固化以“组织内保护伞”及“组织外保护伞”的二元区分为核心的认定思路,围绕“非法控制”这条主线组织证据,依法严格区分涉黑犯罪与涉恶犯罪,最大限度实现《反有组织犯罪法》“打早打小”“打伞破网”等立法宗旨,最大限度捍卫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司法认定的合法性与公信力,最大限度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于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
[关键词]扫黑除恶;非法控制;黑社会性质组织;《反有组织犯罪法》
[作者简介]李立丰,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暨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田园,吉林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
国家建设与社会治理
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参与助残赋能的困境及其破解对策——以X店为例
[摘要]助残赋能是一个动态过程,通过帮助残疾人就业以提高残疾人参与生产生活的能力,进而实现残疾人的社会融合。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WISE)具有公益性与逐利性双重价值属性,在助残赋能中具有独特作用,其作用的发挥是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个案研究法,选取X店作为案例,从价值层面、资源层面以及运营层面分析WISE参与助残赋能的行为逻辑与目标定位。研究发现,WISE正面临公益性与逐利性目标设定错位、资金来源不持续、市场资源获取困难、经济效益不稳定、扩张困难等困境。从政府与市场关系角度来看,该困境正是由于政府政策规制不足而无法缓解秉持逐利本质的市场对WISE助残赋能造成的消极影响。突破这一困境的关键在于加强政府政策规制,在价值层面,实现从低维度到高维度的助残价值判断标准转向;在资源层面,强化政府责任,帮助链接各方资源;在运营层面,加大对WISE的宣传,推动对优秀社会企业家的培养,以创造一个能够真正实现WISE助残赋能价值的有利环境,充分发挥WISE在助残赋能中的作用。
[关键词]工作整合型社会企业;助残赋能;政府规制
[作者简介]董才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哲学博士;王彦卓,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混合式购买与回应性治理:中国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逻辑
[摘要]在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背景下,中国各级政府逐步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制度这一源起于西方的政策工具,但仍有问题亟待阐释:中西之间政府购买服务的实践逻辑有何差异,政府购买服务如何提升国家治理能力?基于政策文本和典型案例的混合分析,探究中国政府购买服务“目标-程序”的逻辑关系,可以发现:1)中西政府购买服务的共性在于强调以“市场竞争”形式外包公共服务,但中国政府购买服务并未局限于西式的效率型导向,而是表现为兼具效率型、发展型、放权型等多重逻辑并存的“混合式”图景,中西政府购买服务之间属于“形似神异”。2)中国政府购买服务之所以表现为混合式购买,本质上是政府回应不同公共服务需求时采取的多元化策略,其终极目标则是迈向“回应性治理”。3)政府在购买服务过程中以“规制性动员”策略消解社会组织发育不足和公共服务模糊性的潜在挑战,以获取建制性权力的方式增强国家治理的回应能力。对中国政府购买服务“目标-程序”逻辑关系的研究本质上是基于“本土实践”讲述中国故事。
[关键词]回应性治理;混合式购买;政府购买服务;实践逻辑
[作者简介]杨宝,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管理学博士;杜晨阳,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
“新型现代国家”:中国政治学理论建构的纲领性概念——读周光辉、彭斌《其命维新》一书有感
[摘要]“新型现代国家”是周光辉教授近年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其与彭斌教授合作的《其命维新:中国构建新型现代国家的道路与经验》一书对这个概念作了详尽而系统的分析。“新型现代国家”概念的提出是中国政治学者从事自主知识生产的一个重要贡献,为今后持续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一个纲领性的穹顶,值得深入讨论。从古今之变、道路之选、中西对照等不同维度对“新型现代国家”何以为“新”进行阐释,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同时对于中国政治学研究和发展亦具有多重意义。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现代国家;新型现代国家;普遍与特殊
[作者简介]景跃进,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教授,政治学博士。
财经前沿
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的演化特征及耦合关系
[摘要]数字经济使产业经济形态发生巨大变革,突破各经济主体在地理空间上的限制,对产业组织的集聚形态进行了延伸和重塑。基于2013—2021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分别对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和虚拟集聚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演化特征和耦合协调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视域下地理集聚整体程度逐渐提高,省际存在空间正相关性且差距在逐渐缩减,地理集聚产生的正外部效应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渐向中部内陆地区扩散;虚拟集聚程度呈现轻微增加的趋势,极化现象严重,区域间差异明显,东部地区的虚拟集聚程度远高于其他地区;地理集聚与虚拟集聚的耦合协调度水平整体上呈现小幅上升的趋势,区域间表现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的特征。研究结论可以为进一步加速地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促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协同并进,实现“数字中国”战略提供政策启示。
[关键词]数字经济;地理集聚;虚拟集聚;耦合协调度
[作者简介]赵放,吉林大学中国国有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吉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李文婷,吉林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马婉莹,长春光华学院商学院副教授,吉林大学东北亚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中国住房价格变动风险的非对称传染与杠杆调节效应
[摘要]协调推进稳房价和稳杠杆是新发展阶段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增进民生福祉的必然选择。基于时变条件预测分布实现对中国住房价格变动风险的分类评估,并在考察各类住房价格变动风险演化特征与非对称传染关系的基础上,利用MQVAR模型检验不同类型杠杆对中国住房价格上行与下行风险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各类住房价格变动风险及其溢出效应均具有显著的阶段性差异,一二三线城市住房价格变动风险的总溢出效应在“房住不炒”方针提出后呈明显下降趋势,其中三线城市是住房价格下行风险的主要溢出者和上行风险的主要接受者。杠杆对住房价格变动风险的调节效应存在明显的非对称性和异质性,金融部门和居民部门加杠杆对住房价格上行风险的影响明显强于去杠杆对住房价格下行风险的影响;金融部门、非金融企业和居民部门去杠杆均会导致住房价格下行风险的波动,而稳健推进政府部门去杠杆并不会加剧总体住房价格下行风险。因此,在城镇化加速推进的新时期,房地产市场调控需更加关注住房价格的风险特征,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的价格监管与杠杆调节政策。
[关键词]住房价格;非对称传染关系;杠杆;时变条件预测分布;MQVAR模型
[作者简介]邓创,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暨商学与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杨晨龙、吴健,吉林大学商学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管理层获取信息优势的来源:信息渠道还是职务层级
[摘要]上市公司管理层作为最重要的内部信息知情人,其如何获取信息优势进行交易从而获得超额收益,关乎资本市场公平与效率,因而成为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点。文章基于200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管理层减持数据,研究内部人交易的超额收益及其信息优势来源。研究发现:内部人交易存在显著的超额收益,但只有长期超额收益来源于信息优势带来的择时能力,短期收益则来自管理层减持行为本身的信息冲击效应。择时能力差异来源于信息优势的有效获取渠道。出席董事会会议和参与公司运营都是管理层获取内部信息的渠道,两种渠道带来的信息优势显著高于单一渠道,董事会会议渠道高于公司运营渠道。因此,管理层的信息优势具有渠道效应,而传统的信息层级假说并不总是成立。提高企业的信息透明度,有助于抑制内部人利用信息优势获取超额收益,促进市场公平交易。
[关键词]内部人交易;信息优势;择时能力;信息渠道;职务层级
[作者简介]赵晶,东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士;[通讯作者]张宇晴,集美大学财经学院讲师,经济学博士;丁钰洋,伦敦大学学院实验心理学系博士研究生。
边疆考古与中华文明
从分立到一体: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整合研究
[摘要]从已有的考古资料及其反映的诸多现象来看,中国东北辽西地区的红山文化与“小河沿文化”存在诸多共性:第一,有并行的发展阶段,共同经历了约1000年的发展时期;第二,有重合的分布空间,皆以老哈河、教来河和西拉木伦河上游为中心分布地域;第三,有大量相同的文化因素,涵盖房屋、墓葬、陶器、玉器和石器等典型要素;第四,有共同的文化源头,均表现出与当地较早的赵宝沟文化存在密切的亲缘联系。这些共性表明,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各自分立的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实际上应该是一体的考古学文化,即“小河沿文化”的早、中期和红山文化的中、晚期是年代相互对应、分布范围一致、材料性质有别、文化属性相同的“大红山文化”遗存。红山文化的“牛河梁”遗址,应该是红山文化发展到红山古国时期的“贵族墓地”或“王陵”;原属于“小河沿文化”的“大南沟”墓地,应该是红山文化发展到红山古国时期的“平民坟茔”。这一全新认识,为进一步解读红山文化的谱系和红山文明的特质,提供了新视角和新材料。
[关键词]红山文化;“小河沿文化”;分期年代;文化整合;红山文明;红山古国
[作者简介]赵宾福,吉林大学考古学院院长、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历史学博士;任瑞波,吉林大学考古学院教授,中组部“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历史学博士。
国际中文教育研究
从泰西视角看清中后期北京话与官话的关系
[摘要]从泰西文献所反映的语音特点上看,清中后期北京话和官话在声韵系统上还存在着明显的差别;从使用人群看,北京话以北京人和政府官员为主,而官话则以受过教育的人群为主;从使用地域看,北京话的分布较为有限,主要是在北京并随着外派到各地任职的官员扩散到政府机关中,而官话则分布较广,散播于长江南北。清中后期出现了很多由西方学者编写的以北京话为学习对象的泰西文献,这更多的是为了因应外国与北京日渐紧密的关系,而未必是北京话取代官话成为通语的标志。不过需要指出的是,北京话在清中后期已经获得了很高的声望,这也为其在民国时期取得国语地位埋下了伏笔。
[关键词]泰西文献;通语;北京话;官话;语音系统
[作者简介]李焱,厦门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文学博士;[通讯作者]孟繁杰,厦门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副教授,文学博士。
世界各国中文传播政策类型及其影响研究
[摘要]国家政策是他国语言在本国传播最重要的决定因素。“语言国际传播政策先导论”认为,在语言国际传播中,语言传播政策起到先导作用;以政策导向功能为分类依据,世界各国中文传播政策主要分为大力推动类、明确许可类、默许类、限制类和空白类五类。五种类型的政策对中文传播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大力推动类政策驱动中文快速传播,明确许可类政策为中文传播提供法规保障,默许类政策对中文传播可能产生双重影响,限制类政策阻碍中文传播,空白类政策使中文传播广度受限。为推动中文快速走向世界,我国应精准对接世界各国中文传播相关政策,进行分类施策:充分利用大力推动类政策优势,促进明确许可类政策落实,争取默许类政策转变为明确许可类政策,防范化解各国出台限制类政策的风险,增进与中文传播政策空白国家的交流并有所突破。
[关键词]中文国际传播;中文传播政策;语言国际传播政策先导论;中文国际传播能力
[作者简介]吴晓文,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通讯作者]吴应辉,北京语言大学国际中文教育研究院、华文教育研究院(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院长、教授,法学博士。
一家之言
语言-数据:信息时代的生产资料论说
[摘要]语言系统从古至今都是人类对生产生活实践的抽象化、主题化的产物。发展到今天,随着人工智能等新的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及大数据、计算机和互联网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参与,语言-数据越来越具有了生产资料的性质。对这一新型生产资料的认识,需要在重新把握语言-数据自身的能量构成和主客观相统一特征的基础上进行,需要在已经兴起的新型科技进步——它所形成的以语料库、数据库为基础的新的生产关系的建构中加以科学辩证地认识和把握。基于此,语言-数据将成为未来社会人类生产活动的最大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说,语言-数据资料必须成为国家的战略储备。
[关键词]语言-数据;信息时代;生产资料
[作者简介]刘建军,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