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美国大选,我也有预言
八年前的那一次美国大选,我在中美洲小国巴拿马,那里根本就是美国的后花园,连货币都直接用美元,所以,电视里天天放,我们一群伪单身青年在小饭桌上参政议政,热血沸腾。当年我坚定站奥巴马,原因只有一个字,帅!而且去巴拿马之前刚离开肯尼亚,对黑人兄弟充满乡亲般的情感。
23楼的小饭桌转眼物是人非,巴拿马的风景再度遥远成千山万水之外的一个小点,我来美国却是纯属意外,头两年住Bellevue市中心,遇上帅总统正在为连任奔走,有一天奔到我家隔壁的酒店,我还抱着娃去围观;在美国生活的时间长度也超过了预期,于是,亲历了八年后这场沸沸扬扬的选举。
这一次,我本也还是抱着吃瓜群众的心态在围观,但不得不承认,毕竟我的孩子们在这里长大并接受最初的教育,不管我们今后的命运去向如何,孩子们的未来,与这里总归是脱离不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了。然而,结果出来之后的接下来几天,惊见身边的朋友,家庭反目者有之,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者,也有之。大家入戏的程度,比想象的要深。
随后那个周五下午,我们的中文小组照例每周一次的聚会,孩子们不知道第几遍读起了《论语》,晚餐后孩子们去玩,妈妈们围坐桌边喝茶聊天,一改往常,这天一整晚的话题都是这场大选。各自立场并不一致,但所幸都是平和的人,虽有争论,也还愉快。
这帮小朋友读经两年了,大部分时间我们都在读《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老实说,孩子们从中有多少收获,还需要时日才能明晰,但正是在这天与读经妈妈的探讨中,我意识到,关于这场大选,我发现,我所有的观点,都能在《论语》中找到答案。
1、”吾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
杨伯峻的《论语译注》中对这一句的解释是,我不想别人欺侮我,我也不想欺侮别人。
在我看来,这一句话,还可以引申更多意思,我不愿意被任何人凌驾于自己之上,我也不愿意凌驾于任何人之上——欺侮是一眼可见的凌驾,而更多无形的凌驾,则是思想。强行将自己的价值观输入给持不同意见的人,与欺侮何异呢?
人生而自由,就算行动不自由言论不自由,至少至少有一个绝无可剥夺的自由,那就是思想。人类也正是因为大家各有不同而变得丰富多彩的,如果所有人的想法都一样?光是想到这个概念,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一个画面:一排排刚安装好的机器人整整齐齐排列在工厂仓库的样子。
如果承认思想是自由的,就应该认同不同的个体都值得尊重,但是,只是互相尊重,而非归顺与驯服。
我理解挺川派的忧虑——我们要尊重LGBT公民权利的自由,但也要尊重非LGBT不想或者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们接触这类信息的自由,我们要照顾一部分少数族裔的权利,但也不要以牺牲另一部分少数族裔的利益为前提……
我同样也理解希拉里支持者的愤怒,尤其是这一回挺川派华人有件事情做的真是很不成熟,“American Chinese for Trump”的彩旗高高飞扬过许多个州的上空,可是明明还有许多的American Chinese for Hillary啊,谁又有资格能打出代表所有在美华人的标语呢?
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又有,子路问孔子,”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第一句,“文”与“质”的关系,最近我越来越意识到,放之四海而皆准。这里的“文质彬彬”与现代汉语中的意思不尽相同,现代多指人文雅有礼,在论语中,形容的是人之文雅与朴实的平衡,若朴实多于文采,未免粗野,若文采多于朴实,则又未免虚浮。
一方面,这回的两个竞选人,很好的诠释了文与质的关系。美国政客的嘴皮子功夫是很重要的一面,演说,礼仪,辩论,笼统都可算为“文”,但也有很多人厌倦了政客的“文”采表演,倾向于一个更本色出演的“质”。大选前的三次电视辩论上看起来,川普相较于希拉里,“文”的这一面实难打平,但这回许多人挺川普,正是因为他毫不顾忌流露出的“质”,当然,许多人反对他同样是因为其“质”。
人们当然最期待来一个文质彬彬的平衡型君子,问题是,没有,怎么办呢?像这一次的美国大选,两个候选人都有道德上的瑕疵,偏偏就是一个文胜质,一个质胜文,你要怎么选呢?
用孔夫子与子路讨论管仲的话来回答这个问题:管仲在当时的人眼中,道德上有瑕疵,但是他称霸诸侯,一匡天下,人民至今受到他的好处,他难道要像普通老百姓一样守着小节小信吗?
如果需要一个道德楷模,大可以重新立一个道德楷模,但人们选的是总统,Ta的职责应该是统领一个国家,私德,并不是那么重要的事。希拉里与川普都不是道德楷模,但人们要选的,是他们代表的政策,“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
另一方面,从整体路线的角度,文与质的平衡其实更加重要,在如今的美国社会,我们大概可以将“文”类比为左,“质”类比为右,极左与极右,都是很可怕的事情,需要有往中间拉回来的力量。
民主制度下两党制衡的好处就在于,虽然平衡是件很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但它至少有可以平衡的机制,听其言,观其行,就算是选错了,四年之后就有机会纠正。这种机制让人相信,就算是一段时间“文胜质则史”,一段时间又是“质胜文则野”,在不断的制衡下,总有机会将这个社会可以拉回到“文质彬彬”,绝对的文质彬彬或许很难实现,至少也是一种动态平衡。
3、“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又,“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其实不论你做怎样的选择,大部分人都只是了解了竞选者其中一部分观念,甚至只是人云亦云,扪心问一句,有多少人只是看了朋友圈里公众号的宣传就站队的?前天看林达的评论,说到关于奥巴马医改法案,连签署法案的大法官都没有看完,只是匆匆浏览。朋友中,也有一位先生跟挺川的妻子争论,你们就只关心女厕所会不会进去男的!
不管是蓝是红,既然大部分人都未必全面了解支持者的全部政治主张,又有谁能打下包票说自己做出的选择就一定正确?谁又能知道这选择能将这个国家带到什么样的方向呢。
历史从来就是千千万万个偶然造就的必然。就好像中世纪的欧洲黑死病,一只小鼠身上的病菌,就直接影响了整个欧洲的人口结构,并催生现代西方文明;又好像中国封建王朝更迭的最后一段,吴三桂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攻破李自成的太平天国,这对中国文明的战车,或许也是一次方向的改变。
——所以,究竟你对自己的选择意义如何,又能有几分确定呢?
屁股决定脑袋并没有什么问题,本来就不能要求人人都指向同一个目标。各自面临的问题、对未来的期冀不同,那么立场观念选择不同,太理所当然了,还有什么争论的必要呢?所谓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与其气势汹汹想方设法去证明对方是错的,不如再多潜心研究双方的不同,至少让自己的选择真正踏实与理性,这才是最大程度尽一个公民的责任。
尽人事,听天命。道之将行,是命,道之将废,亦是命。这并非消极的唯心论,而是坦诚接受人性的局限。
毕竟,在前段竞选中,大家都只是在“听其言”,真正上位之后,不管是谁,竞选时的那些口号会以怎样的形式落实,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无论如何,事实在此,无论是挺希派的悲伤失落愤怒,还是挺川派的激动热烈欢喜,一段时间的情绪宣泄在所难免,但情绪宣泄过后更重要的是,接下来,“观其行”的时间到了。
所以,这不是一篇政论,而是一篇读经两年的小结。
原谅我标题党了,哈哈哈。
我只是想说,一切皆有定,入戏莫太深。
让友谊的小船,重新扬帆远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