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干部带着群众干 美丽家乡在眼前——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议侧记

乡侬 2019-06-30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湖北是一个农业大省,约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仍将有近2000万人生活在农村。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不能改善,何来全面小康?


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因地制宜搞好村庄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给农民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是各级各部门必须长期抓好的重点工作。


6月29日,全省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现场会议在京山县召开,会议安排了观摩活动,交流了经验,省政府对下一阶段工作进行了部署,要求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密切配合,不断加大投入,强化推进措施,发动群众和社会广泛参与,推动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会议提出,要创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思路、方法,必须坚持“上下协同”的工作机制,即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


要遵循“四位一体”的工作思路,即群众为本、产业为要、生态为基、文化为魂。


要采用“四‘两’拨千斤”的工作方法,即解决好规划引领与风貌塑造两个突出问题,处理好“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关系,补齐垃圾治理和污水处理两个短板,发挥新乡贤和社会参与两个方面的积极性。



不同的村庄 一样的乡愁
分类推进农村环境改善


会议提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新农村建设一定要走符合农村的建设路子,注意乡土味道,体现农村特点,记得住乡愁,留得住绿水青山。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任务十分艰巨。近年来,湖北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指导意见》,通过开展“三万”活动、“美丽家园、洁净乡村”和“绿满荆楚”行动、环境连片整治、“荆楚派”和美丽乡村试点、宜居村庄创建、绿色幸福村创建、生态村创建等工作,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取得阶段性成效,但总体仍有较大差距,必须以更大的力度扎实推动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会议明确,对基本生活条件尚未完善的地区,要以“住房安全、饮水卫生、用电稳定、信息畅通、出行方便、污染控制、避险安全”为目标,加强“水路气电房”等基本生活服务设施建设。


对基本生活条件基本完善的地区,要以“干净、整洁、卫生”为目标,以污水、垃圾治理为重点,开展环境整治。


对基本生活条件较为完善的地区,则要做好提升工程,以“生态文明、产业发展、文化传承、宜居宜业”为目标,着力塑造农村风貌特色,加强优秀历史文化传承,开展绿化美化行动,促进产村融合发展,强化公共服务能力。


群众、产业、生态、文化四位一体造就美丽乡村


群众为本。就是坚持群众的事自己议、自己定、自己管。过去,很多地方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因此,一定要加强引导,让群众把环境治理作为自己的事,广泛参与,亲自动手。村庄环境整治不能简单当成工程干,而要依靠有效的工作推动进制,才能保持长久的效果。


产业为要。只有产业发展了,才能让群众真正得到实惠,才能安居乐业。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一定要把产业发展放在突出位置,结合自然禀赋与历史文化优势,精准定位,深度整合,发展一批传统工艺、特色产品、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类型多样的特色乡村,壮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生态为基。生态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底盘,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农村良好的自然环境不仅是城市生态的重要保证,其乡土景观本身也是一种生产力,可用来开展爱国教育、科普教育、乡村旅游,发展新的经济模式,必须切实加强保护,防止破坏。


文化为魂。挖掘地方文化底蕴,可以激发乡土乡亲的自豪感和归宿感,能够凝心聚力,团结民众,提振精神。加强历史文化研究,可以拓宽思路,通过文化创意实现产业增值,找到特色发展路径。因此,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把保护和传承优秀历史文化贯穿始终。



听取民意 精心规划

让农民设计自己的家


乡村规划不能照搬城市规划模式,规划编制人员必须对农村生产方式、产业发展深入了解,避免纸上谈兵,闭门造车,脱离群众。


会议指出,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改革乡村规划工作方式,将城镇规划转向全域规划,把设计师的规划变为农民的规划,真正发挥规划引领作用。规划除了要求美观,还必须确保安全。要做好农村建房的规划,不在没有规划的地方建房,不建没有经过规划设计的房子,要统筹考虑排水沟渠、安全通道、地基承载力等要素,避开泥石流和滑坡地带。


规划也是社会动员、社会过程和社会学习。规划是一项公共政策,要有广泛的公众参与作基础,让规划成为共同行为的准则。动员公众参与规划,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管理秩序。特别是农村,必须将广泛的社会动员作为“规划先行”的基本要求。这样乡村规划才有生命力和科学性,才能真正起到引领作用,农村建房无序问题才会根本解决。“社会过程”重点在于“过程管理”,所有的建设管理行为都可作为规划行为,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编制规划,建设中严格实施规划,建设完成后科学规划管理。“社会学习”要解决向谁学的问题。会议提出,要向农民学习,向基层干部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丰富经验,反思规划过程,并提出完善提升的思路,如此循环。政府有组织性地做好规划工作,一步步下去,整体水平就提升了。


  


净化、绿化、美化
有条不紊建设美丽乡村


村庄净化,重点是做好生活垃圾与污水治理。


生活垃圾治理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性工作,建设美丽乡村必须从垃圾治理入手。会议明确,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要把握好三点:首先是“操作性”。垃圾清理基本不需要什么投入,群众组织起来能够自己动手完成。其次是“广泛性”。垃圾清理对劳动力要求不高,妇女、儿童、老人都可以参与,能够最广泛地发动群众。第三是“反复性”。陈年垃圾积重难返,不可能一次就清理完成,必须反复动员群众,这个过程中能够培养农民卫生习惯,密切干群联系,要将清理垃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一种有效形式。会议指出,垃圾的转运和处理环节,各级政府应通过财政和市场手段来加强保证,建立完善的技术支撑体系、城乡一体的管理体系、资金筹措与分担体系。此外,还要加强宣传,创新工作方式,采用“小手拉大手”等方式,逐步尝试推广垃圾分类减量工作。


农村污水治理,必须坚持城乡统筹的原则,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方式解决资金投入问题,通过以城带乡、集中打捆、企业运营的方式解决技术与持续性问题。同时,立足农村居住分散的实际,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解决好污水处理适用技术问题。湖北是千湖之省,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分布着大量的塘堰和沟渠,有相当一部分被垃圾淤塞,污水充滞,造成环境污染、水体恶化,有的还成为致病主因,严重影响农村人居环境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各级政府要切实采取措施,积极行动,加强治理。相关部门要加强指导,积极支持,将塘堰和沟渠的污染治理工作列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和人居环境考核的重要内容。


会议要求,全面推动实施“绿满荆楚”行动,结合水土保持等工程,大力植树造林,提高村庄绿化覆盖率,保护和修复自然景观与田园景观,重点加强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等“四旁”以及村内公共活动场地的绿化美化,做到“户平新增十棵树”和“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加快实施绿色全覆盖,建成一批“村在林中,房在园中,人在画中”的“绿色示范村”。


开展村庄美化行动,加强房屋改造和环境美化。重点突出村庄道路、河道、庭院、房前屋后整治,协调村庄建筑风格,体现地方特色。引导农民利用前庭后院和空闲地,通过植物造景和土木造景,营造自然生态的环境,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田园。要慎砍树、禁挖山、少拆房、不填湖,减少对人文景观和自然环境的破坏。加强传统村落保护,禁止大拆大建。



  

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
  三方合力重现乡村之美


“群众打底子,政府铺面子”,这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本工作规律。会议提出,具体工作中必须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将群众组织起来,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解决好内生动力与外部支持问题,处理好政府责任主体、农民建设主体、社会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发挥和调动各个方面的积极性。


加强政策引导。各级政府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列入财政预算,加强各项涉农资金的整合,统筹安排,集中支持,集中投入,形成合力,提高效率,避免兵力分散和浪费性重复建设。加强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引导基层打开思路,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在自觉自愿和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与农民共同建立使用者付费制度,减轻财政压力。开展试点示范,坚持示范先行,点上开花,面上推广的工作方法,重点开展实用性示范项目建设,做到“投资少、成效好、可复制、能持续”,让广大的村庄“明方向、懂方法、增信心”。加强宣传交流,经常组织交流评比活动,发挥先进典型作用,调动各方面积极性。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必须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建立起党委政府领导下的自下而上的工作机制,将农民群众组织起来,相信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激发内生动力,增强农民的参与感与获得感,减轻工作中的矛盾与阻力,使拆除违建、清理垃圾、绿化美化等基础工作顺利推进。同时,通过组织群众、发动群众,实现农民的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提振精神状态,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有了精神,农村就有希望,这是精准扶贫中“扶贫必先扶志”的基本要求。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要发动社会参与。中华文明的根在农村,很多人都愿意为农村的发展出一份力。社会主体参与进来,可利用不同资源与村庄开展共同经营,帮助村庄完善基础设施,有效缓解投入不足的矛盾。同时,以乡情、乡愁为纽带,吸引和凝聚各方面的成功人士,用其学识专长、创业经验反哺桑梓,用他们的嘉言懿行,涵育文明乡风,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深深扎根。



先动手、后伸手、不空手

干群“精气神”得到提振

省住建厅厅长李昌海表示,我省农村环境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出现了一些可喜的变化,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村庄整治的初期,人们一般只是奔着“干净、整洁”而去,但随着工作的逐步深入,干部群众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重要意义有了更新、更高的认识。治理农村环境,仅靠政府投入远远不够,很多地区通过有效方式,将群众组织起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让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这个过程中,通过共同谋划蓝图、反复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大家一起劳动,干群联系更加紧密,党的优良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党员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组织建设得到加强。通过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使原本废弃的一砖一瓦都得到有效利用,用较少的投入换来较大的变化,农民的信心不断增强,热爱集体、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乡村治安逐步好转,文明新风逐步形成,公序良俗得以确立,邻里关系更加和睦。


农民精神状态的提振,还为更加有效推进精准扶贫提供了较好的群众基础。省委宣传部和省住建厅联合指导举办首届乡贤论坛,为乡村发展对接智慧、对接资本、对接乡贤,吸引了一批企业家、投资人、创业者及其它成功人士参与支持,为乡村建设吹进了新风,增强了活力,更加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的干事创业热情。过去很多同志老爱讲客观困难,现在大家更愿意讨论怎么做,“等、靠、要”的思想得到转变,“先动手、后伸手、不空手”的要求,正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得到落实。

素材来源:湖北日报;乡侬整理发布

转载请注明出处


乡侬,浓浓乡情,悠悠乡愁

你我携手,共筑美丽乡村!

在这里,让心皈依乡村田园;

在这里,见证中国乡村的力量;

在这里,让遥远的乡愁变得触手可摸。


搜索“乡侬”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小编微信:Easy148

QQ群:531705427

投稿及工作邮箱:xchhr@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