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张孝德:不懂乡村就不懂中国

林夜 乡侬 2019-06-30

嘉宾简介

张孝德,1956年生,山西长治人。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行政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公共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常务理事、中国乡村文明研究中心主任,青海省工程咨询中心专家委员会高级顾问,担任多家地方政府的经济顾问。

 

主要从事宏观经济与区域经济、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跟踪研究生态文明与生态经济研究20多年。出版有《文明的轮回——生态文明新时代与中国文明复兴》《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主体意识》等多部专著,主持完成有关中央部委和地方政府委托的20多项重大课题。



2014年6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到总体布局的高度来论述,把“美丽中国”作为未来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同月,张孝德教授的著作《生态文明立国论——唤醒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主体意识》正式出版。作为国内最早研究生态文明的学者之一,这本书源于张孝德教授二十多年来关于生态文明的思考,自此他被称为“生态文明的布道者”。


在张教授看来,生态文明绝不是工业文明延续的一个新阶段,而是超越工业文明的一个新时代,一种全新文明模式。张教授说:“世界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中国,而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希望在乡村。不懂乡村,就不懂中国!”



▲恩施州宣恩县高罗镇清水塘村

中国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

乡侬:您之前说过,“西方工业文明只能是中华民族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过渡文明”,如何解读这句话?


张孝德:现代西方的工业文明,不仅给当代人类带来了能源与环境危机,其深沉的病根,还在于严重存在着缺乏精神制衡的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泛滥病。在工业化文明系统中,缺乏精神与文化制衡的物质财富无限制增长,吞噬了大量的资源,是造成资源环境危机的根源所在;还吞噬了人类的精神能量,使人类文明在物质主义、病态消费主义、GDP主义的单极化世界中越走越远。可以说,现代西方的工业文明,是一种短命的文明,没有根的文明。


近代以来,中国在工业文明时代的落伍,是由于近代兴起的工业文明模式与中国传统农耕文明缺乏内在契合性,由此决定了中华民族走向工业文明的过程是逆水行舟,是一个不断进行自我批评与否定、自我解构与革命的过程。因此,工业文明只能是中华民族从古代走向现代的过渡文明,不可能成为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文明。

 

乡侬: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生态文明,与中国乡村文明有哪些契合性?


张孝德:十八大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一道纳入战略布局,这是顺应了时代发展的必然重大抉择。如果中国走西方式工业文明之路,是一条成本巨大、充满风险的路。而我们走十八大提出的生态文明之路,恰恰是一条低成本、低风险的文明之路。


中国五千年的乡村文明,不是一个濒临死亡的老人,而是一块被历史尘封的玉,是一个正在完成涅槃的凤凰。乡村文明与生态文明在能源形态、价值观、文化特征等方面具有高度的天然契合性,中国的生态文明之路,是沿着历史螺旋式上升的回归之路,是顺流而行。中国乡村文明遇工业文明衰,逢生态文明兴。



神农架林区新华镇石屋头村

五大功能:重新解读乡村的时代价值



乡侬:我们该如何解读乡村在当前社会的时代价值?


张孝德:从纯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也许很多人会说我们现在的乡村真的没有什么价值了,因为工业化发展有效率经济的载体在城市。在经济主义盛行的今天,我们看乡村最值钱的就剩下农民宅基地所占的土地了,所以有些地方就出现了拆村让农民上楼的城镇化。


但从历史与文化视角去看中国乡村,恰恰相反,中国乡村有着城市不能替代的价值。乡村是中国五千年文明之根、传承之载体,乡村文明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自信之根、复兴之本。


乡村的命运涉及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问题。乡村就像构成生命体的细胞一样,携带着中华文明演化的秘密和基因,她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和归宿,同时也同中华民族的兴盛衰微紧密联系在一起。中国不能走以乡村文明消亡为代价的城市化之路,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走向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问题。

 

乡侬:具体来说,乡村可以给当前社会带来什么?


张孝德:乡村和乡村文明,对当前社会发展形态的疗治将会带来五大功能:


1、五千年乡村文明蕴藏着医治工业文明病之解药。乡村文明本质上是“耕读”文明,即通过“耕”来满足物质需求,通过“读”来满足精神提升。正是这种在耕读中形成的物质与精神的均衡互动,才是中华文明成为长寿文明的秘密所在。现代西方工业文明之所以是短命的文明,就是缺乏这种物质与精神的均衡。


2、乡村幸福生活模式恰恰是生态文明需要的新模式。被GDP增长和资本增值所捆绑和刺激起来的高消费、高能耗、高成本幸福生活,是一种加剧能源和环境危机的病态生活,乡村低成本、低消费、低能耗的幸福生活模式,恰恰是生态文明倡导的新生活方式。


3、生态农业革命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新贡献。中国传统农业是符合天道与命理的科学农业,西方式的农业工业化模式,是造成当代人类粮食危机的深层根源。当代世界需要一次新的农业革命,发源地也许就在中国。


4、“传统耕读文化+生态文明”模式为乡村绿色发展带来新机遇。生态有机农业、乡村旅游业、乡村手工业、乡村农副产品生产与加工业、乡村新能源产业、乡村养老服务业这六类产业,将会成为中国振兴乡村文明发展的新兴产业。


5、乡村就地文明化可创造城乡两元共生城镇化新模式。以城市替代乡村两元归一的、以乡村终结为代价的城市化,是西方文明演化的必然规律,并不是中国的必然规律。生态文明需要乡村与城市两元共生的新模式。所以我认为,中国城市化的目标,不是城市化率越高越好,而是两元制衡、均衡、互动的程度越高越好。



宜昌市远安县嫘祖镇金桥村

新乡贤理念,

是有推广价值的“内求式创新”



乡侬:您如何评价目前的乡村建设热潮?


张孝德:之前一直是农村资源向城市流动与集中,近几年我已经关注到,有一种从城市到乡村的“新回乡运动”,资源从城市向乡村流动,这意味着一个城乡双向流动、双向驱动的新城镇化模式正在浮出水面,值得关注。


我认为是三种力量在推动这种“新回乡运动”,第一种力量是中国乡村文明特有的自我纠错和修复力;第二种力量是来自生态文明新时代给中国乡村文明复兴带来的时代契合和推动力;第三种力量是中国城市演化周期律。200多年的西方城市化已经经历了城市化与逆城市化的多次周期波动,在未来5年之内,中国也将初现逆城市化的周期波动。目前,这种逆城市化趋势在中国东部发达地区和大城市已经悄悄发生。

 

乡侬:是哪些人在参与这种“新回乡运动”?


张孝德:在上述三种力量的推动下,将有五类人群会成为中国新回乡运动的主流。


第一类是“新告老还乡者”。是指1977年恢复高考后,上了大学、从乡村走进城市的第一批知识分子。未来5到8年,这些人中的90%将到退休年龄。只要有正确的政策引导,他们中的一批人将带着智慧、带着资金回归农村,建设家乡,他们的告老还乡,将有可能会影响中国50万个乡村的发展。


第二类是改革开放后到城市打工的2.5亿农民工。这些农民工中,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4.3%。大约有3570万农民工将到无法在城市就业的退休年龄,他们中将有80%约3000多万农民工会带着他们的收入、带着城市文化回乡养老或再创业。


第三类是新下乡知识青年。有一部分是村官,还有一些大学生自愿回乡创业,这种催化作用将在未来5年内发生很大的连锁放大效应。


第四类是随着中国逆城市化出现,一批城市人会回到乡村养老和从事乡村产业的经营。城市人回乡,将会给乡村带来新消费,促进乡村养老产业发展。


第五类是中国6000万华侨同胞将会寻根回乡。随着祖国的强大,华侨将会出现一个回乡寻根热。中国人往上推三代,大部分都是农村人,所以,他们要寻找的根,不在城市而是在乡村。他们寻根,也将给乡村发展带来国际资源。

 

乡侬:这五类人群,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庞大的“乡贤”群体?


张孝德:在这五类人群中,有一部分人可以成为新时代的新乡贤。

 

乡侬:有人说“乡贤”这个概念已经过时了,现在很难找到乡贤,您怎么看?


张孝德:“乡贤”这个概念不会过时,只要中国的乡村在,就会有乡贤。因为乡贤产生于乡村,是服务于乡村发展的中坚力量所在。现在鼓励和倡导新乡贤回乡,我觉得非常重要,但要想办法做得更到位、更落地。

 

乡侬:您认为乡贤可以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发挥什么样的具体作用?


张孝德:传统中国社会的整个治理模式是根源于一个小规模的熟人社会,乡贤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乡贤有德行、有能力、有才又有财,还有情怀,并且愿意把这些拿出来造福于乡亲百姓。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过程中,是中国乡村能人、精英通过高考、经商或打工创业,不断从乡村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但通过“新回乡运动”,新乡贤将成为建设美丽乡村和传承乡村文化重要的人才。


乡贤能做的具体事情有很多,我在这些年的调研中,已经发现了很多乡贤引领群众取得良好效果的案例。乡贤可以先带领村民在村里搞文化建设,比如说倡导“孝道治村”,评选“好媳妇、好婆婆”,在村里弘扬正能量和优秀的传统文化;乡贤可以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走内生式的自主创新之路;乡贤要发动群众依靠自己的力量筹集资金搞建设,因为村民自己筹出来的钱,才是有根、有德、有情感的钱,每一分钱都是关心家乡建设的一颗心,能够集聚很大的力量,发挥很大的作用。如果一个乡村只想依靠外来资本和政府拨款,那是没有前途、也没有生命力的。


我们的乡村应该建成什么样,不需要向国外城市看齐,而是要智慧地与我们生活的这块土地进行对话,从而找到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实现“内求式创新”。我认为,现在倡导的新乡贤理念,就是其中一种有典型意义、有推广价值的“内求式创新”!



恩施州恩施市芭蕉侗族乡戽口村

张孝德教授精彩论述



  • 工业化和工业文明是一个体系,是今天支配我们的主流思维模式,我称之为“碎片化思维”。以工业文明的思维来认识中国乡村,还是以中国5000年的系统整合思维来认识中国乡村,乡村会有两种不同命运。

 

  • 中国乡村文明有很强的自我复生的能力。政府应按照乡村的五个需要进行建设。即乡村文明建设最需要的精神是希望;最需要的帮助是信任,政府不要越位干预;最需要的投资是公共投资;最需要的服务是病有医保,灾有互助、老有所养的服务;最需要的组织是自治管理。

 

  • 乡村是什么,不是表面看到的,读懂乡村不容易。乡村有敬天的文化:感恩、信仰、敬畏、智慧;乡村有亲土的文化:诚实、敦厚、勤劳、节俭;乡村有亲情文化:忠孝、仁义、礼仪、互助;有自娱文化:质朴、自然、生活、幽默。

 

  • 中国拥有世界历史上最悠久、最具有多样性的乡村文明,她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最稀缺的文化遗产。无论我们有怎样的想象力,面对中国高度多元化的乡村,都相形见绌。

 

  • 中国人是世界上乡愁情结最浓的国家,以乡村为载体、以乡村为根系的中国五千年乡村社会演化,形成乡情、乡思、乡恋已经融合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和中华文明的基因中。


  • 理想的城镇化,不是中国农民都变成市民,而是中国人在诗意乡村、温馨小镇、田园城市的多元化、生态化居住环境中,生活得更幸福。


  • 我们之所以对中国的乡村文明充满了希望,不仅因为中国的乡村文明接到了时代太阳之阳气而复生,还因为今天中国乡村文明建设是站在西方文明的肩膀上前行。在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构成的新天地时空中,在诗意乡村与田园城市提供的多元世界中,不是让我们与西方比谁飞得更高,而是谁飞得更自由、更幸福,这才是我们的梦,中国梦。



▲张孝德在农村留影

采访后记:


起初我们计划邀请张孝德教授做第二届乡贤论坛的演讲嘉宾,其实并没有太大把握,因为知道张教授在年底的时候事务繁忙,很少离开北京去外地参加活动。


11月中旬,记者去参加国家行政学院举办的一次论坛,见到了张教授,找机会对他做了一次简短采访。记者把去年首届乡贤论坛的文集递交给了张教授,并转达了论坛组委会邀请他参加第二届乡贤论坛的盼望。张教授最初并没有给出肯定答复,原因也是这段时间他无法分身去外地。但翻看了我们的文集之后,张教授说:“乡贤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你们举办乡贤论坛,说明不是对城市感兴趣,而是对乡村感兴趣;不是对物质感兴趣,而是对文化感兴趣……这样的论坛,我应该想办法参加。”

所以,报名参加第二届乡贤论坛的参会者们,你们真的可以在18号上午的主论坛上听到张教授的精彩演讲啦!


张教授说,读懂乡村不容易!但愿我们的这篇采访,能让你换一种角度去重新认识乡村、走近乡村……

「乡侬」记者:林夜原创;本号文章,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必究。

【第二届乡贤论坛】系列人物采访:

1、温铁军:城镇化不是用城市“化掉”乡村

2、乡贤是一把打开乡建思路的金钥匙——湖北日报专访省村镇建设协会理事长王伟华



乡侬,见证中国乡村的力量



乡侬,浓浓乡情,悠悠乡愁

你我携手,共筑美丽乡村!

搜索“乡侬”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小编微信:Easy148

QQ群:531705427

投稿及工作邮箱:xchhr@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