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5户村民的乡村创业故事:当700余年的传统家学文化邂逅文创小院

乡侬 2019-06-30

乡侬物语

今年,罗田张家冲火了。

去过张家冲的人,

可能都会到村里的几座文创小院看一看,

却鲜少有人知道小院背后的故事。

2015年初,

张家冲凭着“民风淳朴、文化深厚、乡贤汇聚、群众积极”等优势,

获得湖北省村镇建设协会的重点支持。

我们将众多农业产业者、村庄规划者、产业运营者、文化从业者汇聚在这里,

为张家冲的美丽乡村建设出谋划策、献智献力……

在张家冲的乡村建设过程中,

我们主张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其中一项工作就是引导村民自主创业,

建设文创小院。

 



▲张家冲


在湖北博克景观艺术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湖北清一乡土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武汉西厢房网络股份有限公司、武汉自然物语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的帮助下,目前,张家冲村民自主创业的文创小院,如乡侬吧栈、丁豆府、拓印小院等,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并初具样态。我们回访了其中5座文创小院的主人,他们有的是在外务工几十年的农民工,有的是一直在家相夫教子的家庭妇女,有的是生意失败的个体户。他们也有过犹豫,有过挣扎,每个人的故事都不尽相同,他们却共同目睹了这座小山村乡建后的巨变,或多或少,他们的命运都被这场乡村改造运动所改写。

 

 

乡吧客栈


51岁的邱爱萍怎么也想不到她能坐在家里当老板娘,“不出工、不下地就能把钱挣了”。就在几年前,她还在南方沿海城市工厂昼夜轰鸣的流水线上,当一颗不起眼的“钉子”,一扭头,身旁就是朝夕相处的工友,一低头,手上拿的是司空见惯的各种零部件。

 

▲乡侬吧栈老板娘邱爱萍


前两年,邱爱萍抱了孙子,这是个新面孔,和她有着血脉相连的血缘关系;除此之外,张家冲来了更多前所未有的新面孔,他们有的是设计师、工程师,有的是领导,还有形形色色的记者和镜头。

 

邱爱萍的乡吧客栈是今年3月份开业的,“生意挺好的”,7月份湾里搞伏羊节,她家的房子一连几天都被订满了,“忙不过来,还请了娘家的人来帮忙,中午、下午忙着做饭,买东西的客人也多,有时间了就到楼上去收拾客人住完了的房子”。

 

她家是一栋普通的农村二层房屋,在村口位置。随着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的推进和客流量的增加,她在后门口摆了个副食摊,后来,“当时西厢房(文化产业运营商)和合作社提议在村里先搞几个文创小院,我报名了。”


▲邱爱萍正在整理货架上的商品


根据西厢房设计师给的方案,她对楼上的三间房屋进行了硬装和软装,前前后后花了大几万。忙完了室内装修,还得对屋外进行景观提升。西厢房设计师给的方案是着重打造院子和外墙花坛,拿到设计方案的邱大姐很高兴,随即得知工程造价后,她却在心里打起了退堂鼓。“没想到做个院子这么麻烦,成本这么高,当时我一听说得花两万多块,我就不想做了。就这个院墙,请工人贴鹅卵石,一天的工钱就是200块,细致活儿,一天才贴一小块。”

 

▲客栈房间


邱爱萍的丈夫和儿子却对这个事很支持,“那个时候天天吵,装修已经花了不少钱了,哪还有钱搞这些东西”,丈夫和儿子态度坚定,“搞就要搞好,要么就不搞”,最后,邱大姐想通了,借了几万块把院墙的外立面处理好。

 

好在熬过了最困难的时候,如今,来乡侬吧栈住宿的客人很多。有客人加了她的微信,“等村里的板栗熟了,我还来张家冲住您的房子。”

 


丁豆府

 

找到丁老伯的时候,他正坐在邻居家门口,手里端着一碗粥,边唠嗑边吃饭。

 


丁老伯名叫丁际祚,是村里的老文化分子,年轻时候干过技术员,还有一个月,丁老伯就78岁了。虽然年纪大,身子骨却很硬朗,他每天都会走很多山路,扛着锄头,背着竹篓,照顾自家的农田。他自己挑水,自己开垦土地,以自家种的黄豆,以最传统的石磨,制作出纯天然、口味一流的各式豆腐料理。这些年来,他一直传承古法制作豆腐、豆浆、豆腐脑以及腐乳等豆制品。

 


吃过丁老伯做的豆腐脑,你一定会爱上它。而丁老伯做豆腐的智慧,在更为久远的年代里,就已经熠熠生辉了。他是张家冲珞公支下二十二世,是进士丁寿祺府上家传豆腐宴制法的唯一传人。

 

中国古人称赞豆腐有和德。吃豆腐的人能安于清贫,而做豆腐的人也懂得“顺其自然”。丁老伯做豆腐几十年,从不缺斤少两,以次充好,他对质量尤其重视。

 

丁老伯向我们介绍了豆腐的制作过程。黄豆收割后,散在圆簸箕里挑拣,去粕存精。做豆腐时,提前将黄豆泡在水里,几天之后,黄豆已经颗颗饱满,捏着有劲,到了该磨成豆浆的时候了。磨豆浆是个体力活,十斤黄豆得磨几个小时。磨好的生浆倒进锅里,开锅之后,拿一柄长勺不停的搅动、扬浆,火候和时间都要掌握好,随即用卤水点卤,它是把豆浆点化成豆腐的关键。


▲丁老伯向我演示磨豆腐的“诀窍”


丁老伯对于卤水的纯熟运用和他的祖先如出一辙。在煮沸的豆浆中,变性的蛋白质和卤水相遇后,迅速发生胶凝作用,形成豆腐脑。将豆腐脑放到透水纱布挤压出水分,然后将包袱放到木质磨具里挤压一段时间,这就形成了豆腐。

 

农村有着“面三口,豆一人”的谚语,意思是做面的可以养活一家三口人,做豆腐只能养活自己,反映的是做豆腐费时费力,且利润薄的不易。

 


丁老伯做了几十年豆腐,他的为人和豆腐一样,清清白白,圆润和善。去年我到张家冲苍葭书院参与首届开笔礼,活动结束后,一出书院,就看到丁伯已经做好了一锅豆腐脑,免费给我们品尝。那个时候我便觉得,张家冲村民的心,大概和清甜的豆腐一样,沁人心脾。

 

▲张家冲开笔礼


在我们的采访中,丁老伯一直在说自己老了,“儿子在外面过得还不错,回来学这个手艺吧,又养不活自己”,言语之中透露出对丁豆府传承的担忧。“我现在身体还可以,当时西厢房和合作社让我搞文创小院,我想着这是个好事,对张家冲有好处,我就尽量搞吧。”

 

▲温铁军老师品尝丁豆府的豆腐脑


如今,丁老伯的豆腐卖到了北京、上海、广州,全国各地的游客朋友都有品尝。丁老伯向我介绍道,在我去的前几天,一位做酒店生意的老总,来张家冲尝了丁老伯的豆腐乳后,订了上千瓶。

 


拓印小院

 

拓印的灵感,来自于一片树叶、一朵花。在这个一切讲求效率和发展的世界里,从植物身上我们能学到很多,比如一片树叶的旅程——悄无声息地生长着,看似寂静缓慢,却有力震撼。

 

▲拓印小院老板娘的部分作品


这家拓印小院,平常的藏于张家冲的民居群中,毫不起眼,但那几片安静的树叶,陈设于屋内的精美刺绣,充满童真童趣的拓印作品,就那样平静的让人停下脚步。52岁的老板娘雷锦环穿得体面,摇一面蒲扇,悠闲喝一杯茶,我决意去与她聊聊家常。

 


老板娘着一件淡绿衬衫,带着淳朴的笑意。她的拓印小院,十块钱一个人,一次可体验一天,很多时候,孩子们玩着玩着,她教得入迷,经常就忘了收钱。

 


老板娘与拓印的缘分,可能要从刺绣说起。老板娘年轻的时候是个绣娘,闲暇时分,七八个如花似玉的小姑娘,就坐在屋檐下,银针轻舞,丝线摇曳,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在那个商品流通不甚发达的时代,女红是每一个女子必须要具备的能力。那时女人刺绣不一定是为了卖,鸳鸯并蒂是绣给自己,花开富贵是绣给父母长辈,五子登科是绣给儿孙晚辈……女人一辈子的心思,都在这一针一线里。

 

▲老板娘和她的刺绣作品


嫁到张家冲后,雷锦环的刺绣手艺也是在村里出了名的。恰逢西厢房的产业运营师在村里挖掘文创小院,有这么一门手艺,雷锦环由此上了推荐名单。

 

雷锦环今年52岁,年纪大了眼睛也花了,有几年没做刺绣了。做刺绣主题的文创小院,雷锦环心有余而力不足。西厢房一位叫段飞的运营师见多识广,他知道刺绣前需先在布上描出图案,而这一过程往往是将现成的画拓印下来的,因此,何不做一个拓印主题的文创小院呢?

 

在段飞的指导下,雷锦环在知命之年正式开始学习拓印,从一片叶子印起,直到现在可以用不同的叶子组合,印出各种复杂的图案。



除了拓印工作室,雷锦环还将楼上的两间房腾了出来,按照西厢房的设计方案进行装修,每间房放有一幅她亲手绣的刺绣,于今年3月份正式投入运营。

 


除此之处,老板娘还做得一手好菜。张家冲田园餐厅开业之前,村里的餐饮接待是放在这几家文创小院的,餐厅开业后,仍有不少客人点名要到雷锦环家吃。今年4月,一个集团公司的员工到张家冲春游,让雷锦环做了两桌饭,300元一桌的标准。淳朴的老板娘每桌做了1个吊锅加9个菜,味道好,分量也足,成本将近500元,客人吃了后觉得太实在了,走的时候又补给她50元钱。

 

农村有句谚语,“哪家收人,哪家发财”,意思是哪家登门拜访的客人多了,哪家就前程似锦。雷锦环很享受现在这种状态,“希望张家冲越来越好,来玩的人越来越多”。

 

 

武举人酒坊

 

还有两个月,丁新潮种的两亩高粱就得收割了。他得赶在高粱收成之前,将珞公祠旁的祖居改造成酒坊。

 

年过半百的丁新潮是个皮肤黝黑的汉子,身材纤瘦,隆起的肌肉却极富力量,说话时声如洪钟。得知我的来意后,他带我去了他计划改造成酒坊的祖居。

 


这是一间老房子,恰逢晌午,阳光从青瓦房檐的缝隙中投射下来,屋内却十分凉爽。他带着我一边看一边介绍:这里是蒸料用的土灶,这间房子我准备挖个窖池,这间屋最凉爽,适合存酿好的酒,言语之中充满期冀。

 


丁新潮与酒有着解不开的渊源。他的先祖是清咸丰年间的武举人,官封四品,常年饮用家酒,英勇无比,战无不胜,威镇一方。随着历史的演进,武举人不会再有了,但这酿家酒的手艺却是一代一代传承了下来。

 

▲酒坊窗台边有一盏老煤油灯


丁新潮的爷爷是一位手艺纯熟的酿酒师傅,“我爷爷看倒酒时泛起的酒花,就能看出这酒的具体酒精度”,耳濡目染之下,丁新潮对于酿酒工艺十分熟悉。特殊时期,他家的酒坊没有开下去,时隔多年,他准备把这个老手艺捡起来。

 

▲示意图


他向我介绍道,传统白酒酿造已传承了数百年,工序并不复杂,主要有选料、煮料、摊晾、放曲、发酵、蒸馏等环节,但简单描述的背后,是每道工序环环相扣的精细把控。“酿酒是个细致活,从选料开始就决定了一缸白酒的优劣”。

 

每一道工艺都必须得严格把控,如此才能在漫长的一个月后,酿出一缸“入口柔顺温和,香气自然绵长”的好酒。

 

由于他家祖居就在珞公祠旁,随后他带我参观了珞公祠。“小时候这上面是个戏台,我经常在这儿看戏。这条门梁大吧,怎么也得有上百吨,你说咱们的老祖宗们是怎么把它架上去的?”丁新潮言语之中充满了对先人智慧的钦佩。“能传承一点是一点吧,现在不保护好,后人就看不到了。”



 

进士油面

 

张家冲油面小院是有名的油面世家,男主人女主人家中祖父辈都靠油面手艺养家。院主人丁显华的曾太祖是覃恩貤奉直大夫——十七世道传公,是冲内众多明贤之一。所做油面,白如雪细如丝,因此,美其名曰“进士油面”,以此标榜祖先家风严谨、治学有道。



“我的手艺是跟我父亲学的,他现在经常还做油面提到镇上去卖。”女主人徐海燕向我们介绍道,手工油面是大别山地区特有的传统面食,由于工艺独特,对温度、湿度及食盐的要求非常高,只能在天气凉爽的时间段制作,在民间也往往以祖传师承的方式传承。其粗细均匀,口感劲道,易煮不糊,全部制作过程均为手工操作,俗称“一根面”,是不含任何添加剂的民间民俗美食。

 

▲小麦经过一系列加工就成了可口的油面


徐海燕之前一直在外地打工,13年回来后在家里务农。前两年,村里搞美丽乡村建设,在外见多识广的夫妻二人,十分支持。2016年3月27日,张家冲苍葭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举行入股仪式,他们立即拿出2万多元现场入股,随后,又积极配合村里拆除了门口的“五小”建筑,是村里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分子。

 


2017年初,张家冲美丽乡村建设初具成效,西厢房建议村民发展文创小院和民宿,丁夫妇是报名的第一家。他们对民宿的成本投入最大,相对而言,也是村里住宿条件较好的一家。



结语


两年来,张家冲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在省内外拥有了越来越高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张家冲如今呈现在世人眼前的是一个民风淳美、环境优美、经济富美、生活甜美的“四美”乡村,这也充分说明了“四位一体”理念这样一种体系化、可操作、能落地的乡建模式,正是目前广大乡村最需要的整体解决方案。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乡村因地制宜,改革创新,激发出乡村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走出一条“投入少、效果好,能复制、可持续”的美丽乡村建设道路。

 


本文原创,欢迎转发到朋友圈,转载请注明出处。


相关链接:

《湖北日报》重点报道罗田张家冲:行走罗田,美丽乡村入画来

“荆楚家学第一村”每天不一样!罗田县政府要全力支持张家冲的美丽乡建!

农村祭祖大典纪实,看“荆楚家学第一村”张家冲有什么不一样……

乡建“网红”张家冲又搞事情了!再次被《湖北日报》头条报道,著名三农专家温铁军也是她的新村民!


想加入乡村共建群?

扫二维码加群主,邀您进入~


乡侬使命:


让乡建简单、让乡村美丽、让乡居幸福


搜索“乡侬”或长按上方二维码即可关注

小编微信:xiangnongmei

QQ群:531705427

投稿及工作邮箱:xchhr@sina.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