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社区到生态村,看台湾桃米村如何实现多元跨域合作
乡侬
让乡建简单、让乡村美丽、让乡居幸福!
关注
乡侬物语
让我们先把记忆拉回到1999年,
那一年,台湾发生“921”大地震,
造成2415人死亡,11305人受伤,51711间房屋倒塌,
这是台湾自二战后伤亡损失最大的天灾,
距震中20多公里的桃米小区更是被震出一个“桃米坑”,
那一年,桃米小区还是台湾南投县埔里镇最贫穷的小区之一,
又因镇里的垃圾掩埋场设在这里,居民自嘲这里是“垃圾里”,
而如今的桃米小区,已彻底“大翻身”,
成为震后重建最耀眼的明星——“桃米生态村”,
今天,我们就来一开看看,
桃米小区到底是如何“逆风翻盘”,
从“垃圾村”变成实现多元跨域合作的“生态村”。
桃米原始自然生态
地震给了桃米小区新生的机会
尽管桃米小区有一个大邻居——暨南国际大学,距离仅1公里,但知识分子和农民互不往来;尽管桃米小区是通往日月潭的必经之地,车程仅20分钟,但观光经济也从未辐射到这里。反而是台湾的工业化和城市化一批批把桃米小区的青壮年吸走,使它变成一个人口结构老化,农业经济衰退的老旧社区。
然而正是因为921地震,一下子将桃米小区长久以来传统农村产业没落,人口外流等尴尬暴露出来,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和反思。
桃米原生青蛙种类达23种之多
重建调查:生态资源丰富
震后不到一个月,新故乡文教基金会(以下简称新故乡)接受埔里镇桃米小区邀请,协助其震后重建工作。
经过资源调查发现,这个面积只有18平方公里的桃米小区,竟然蕴藏丰富的生态资源,全台湾共有29种原生种青蛙,这里就发现23种。
台湾桃米亲水公园
如何开展“重建”?
经过不断开会讨论、凝聚共识,逐渐发展出“桃米生态村”的重建愿景。其后,通过教育学习、认证,培养生态解说员;发展生态民宿与在地料理;保育及营造具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环境;经由跨域的多元合作,探索灾后小区总体营造的可能。
历经12年的努力,原本是埔里镇最贫穷的小区,现在不仅改善了居民的生计,也提升了生活质量,让桃米小区转型成桃米生态村,迈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么,“桃米生态村”到底是怎样“炼”成的?
桃米生态区纸教堂夜景
工作核心是文化转换
新故乡面对的不只是生态议题,而是根本性的文化转换,是要处理世代之间新旧文化价值体系的纠葛和冲突。
表象的青蛙和转型所创造的经济产值并不是核心的重点,重要的是在转化的过程里,你怎么去理解农村的文化,在过程中,工作者、组织与价值观如何揉到传统的体系里面,并取得一个位置和生存的空间,这才有机会跟小区共同长出一个东西,创发一种新的可能。
新故乡进到桃米小区后发现,这里跟大多数的偏远村庄一样,面对人口流失、老化、产业衰退等问题。对有意愿要返乡的青中壮年人,应该要在这个新的发展中找到新的位置,让他们有机会发展。
当今农村传统社会中仍存在着所谓的「头人」。头人可能是助力,也可能是阻力。这些行为模式是文化习惯的养成,是社会结构里面的一种文化现象。这里面没有对错的问题。每个人都有价值观及行为的塑造过程,及在过程中衍生出的社会位置。小区营造遇到的困难就是这个地方,尤其是当一个新的价值要进入到传统的社会里时,势必这个过程会遇到很多挑战。
新故乡是在小区资源差异化的分析底下,透过公共参与的过程,来塑造新的价值与愿景。希望以愿景的魅力得到小区里面不同派系、不同世代的人对共同愿景的支持,以至于可以打破原来僵化刻板的传统价值体系。当这个新的价值成小区共同愿景的时候,大家可以把资源丢进来成就共同的事情。这是引领桃米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关键。
桃米民宿
“知识”与“绿色”经济的运用
桃米小区重建经验显示,透过小区资源调查和愿景的塑造,以及生态伦理、生态方法和生态教育的引入,培养小区居民技能及知识,并引发居民对当前小区转型与自身生活的考虑,进而采取行动来改变小区及己身的生活和建构小区自主承载的能力。
就小区产业部分,新故乡在产业发展能量上融入“绿色经济”的观念,在桃米有计划地针对生态解说、民宿、餐饮、生态工法营造和工艺等产业做通盘的规划与长期培训,逐步累积出成果,桃米自地震后新兴的产业型态,直接和间接提供小区超过五分之一的就业人口,促进住民的工作权、收入与福祉,让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相结合。
桃米风采
生态解说培训
新故乡除了对桃米小区内进行人才与组织的培养外,另一方面也对外架构跨领域的多元合作,并进行资源的引介及整合,让桃米逐步朝生态村的目标前进。桃米的经验显示:如果没有专业团队介入协助,如果未获政府部门经费补助,如果欠缺民间企业捐献支持以及学界的帮助,各项小区总体营造工作绝无可能适当且顺利地推动。
但是重点在于,跨域协力合作的整合性资源“如何”注入小区?如何共构伙伴关系?新故乡以非营利组织为跨域治理的平台,整合与连结资源的供需,让资源产生极大化效益,是桃米小区在921地震重建的宝贵经验。
生态村风光
培养小区自主承载力
“长期的陪伴”是新故乡基金会投入灾后重建的基本态度;培养小区内部的社会改造,是我们长期的策略;透过“社群组构”的方法,让有意愿改变的小区民众,找得到应有的施力位置。
小区组织因诸多的变量而会有所消长,核心巩固参与者的价值观、协调力,妥协力与冲突的解决能力,这背后都需要有被信任的实力与态度,也须要有长足的耐心。
在小区培养的过程中,“利益共享”是新故乡参与小区重建的基本理念之一,让所有参与的小区民众重新分享利益,这利益不仅是经济上的,更重要的是重新建立人对土地的信心、重新恢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921地震刚发生时,小区体质比较弱,新故乡担负起比较多的责任,角色上较属专业辅导团队。3、4年后小区逐渐有能力承担它自身的发展时,新故乡的角色扮演为并肩陪伴,现今彼此则是合作伙伴的关系,适时调整与面对。
小区面对921这么巨大的灾变,且同时面对全球化与现代化的挤压,这在小区社会的内部有着严重的无力感,甚至是看不见未来。透过小区营造的努力,建构了愿景,也启动了新的文化的开始。新旧文化开始互动角力,新文化如何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上萌芽、糅合?让居民对传统文化与再发现的生态环境建立自信,让居民对自己的生活模式产生认同,以至于可以分享生活给外来的朋友。
这需要有一段长时间的学习,进而有了新的观念与价值,终至能付诸行动改变。这是一个自我的调整以及建立对自我认同的过程。当居民有信心跟外来的朋友交流,就是新旧文化开始融合、质变,是产生新生力量的开始。
以何种速度与内容让小区有心力与体力去承载发展?如果小区心力、体力无法承载,引进一群人或不当的计划,小区要支持就会产生困难,进而挫折或失去信心。
社区培训
共同的愿景与动态的平衡
台湾的小区组织是用选举产生领导人,选举的过程,产生许多的恩怨,也为小区的发展,埋下许多变数。领导者们有能力,可以合作,那么小区营造的工作,会顺利些,否则可以看见小区有许多的冲突或是观念的谬误与行事的丑陋,一直在困境中轮回。
为面对台湾小区普遍性的困境,桃米社区营造组织运作的模式,姑且称它为非头人领导模式,也叫做中间骨干的集体领导模式。刚开始上学习课的时候,跟参与者说,以后如果要发展,不能完全依靠理事长或里长的英明,而是要依靠参与者的合作能力。如果参与者的合作能力可养成的话,任何的矛盾冲突与利益纠葛的问题,都可以透过私下协商后,再到公共的平台来讨论。
桃米正式组织的能力不强,这些年来是靠着解说员、民宿经营者等核心骨干的合作模式,撑起生态村的大旗。核心骨干们背后都有他们自己的资源,透过这一层人的系统去形成小区内部集体的巩固力量,这一点是了不起的成就,也是民主的深化。小区不会因某一个人的决策,去影响到这个小区走不下去,反而是因有一群中间的力量,去制约这个小区的头人不能胡乱做事。当这种正向的力量越来越强大的时候,小区头人也会往正向的这边靠。
整个桃米的形象,是跟新发展的价值与实践的体系结合。这样体系的互相联接,形成稳固的小区内部的社会力量。转型为生态村不是赚了多少钱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不能靠着合作而发展与创造出什么成就来?能不能营造出一个属于这个小区未来可以持续发展的方向来?
运用社群组构的策略与方法,扩大小区内部的参与层面,透过一种新的学习,让有行为能力的中壮年人来参与,这很关键。这牵涉到整个小区动力的动态平衡。这个动力在小区中怎么转?如果卡住了,某一部分就会窒碍难行。
不同的社群,用什么办法可以让他们朝着共同的方向前进?当这个共同的方向还不清楚或不被理解的时候,如何让居民愿意一起来谈,就变得很重要。慢慢的找到更核心的可能参与的人,让大家慢慢去倾听、去讨论,虽然不一定会马上理解。
如果小区的精神感人,相信外面来的朋友,会伸出援手,肯定他们和他们在做的事情,要用各种不同的方式去激励和支持参与者,这非常重要。这是一种小区中的动态平衡,每个人都要他的位置,每个人都有他的空间,人就会发现他的人生有新的价值,有新的意义,同时也会有新的期待。桃米在有这个新的价值和期待后,大家就往这个方向追寻梦想。
桃米的特色不是只有青蛙,青蛙代表的是小区的人为了追求生态小区背后付出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很多的心酸,也有很多很高兴的事情,都可以拿出来跟人分享。到小区来分享与体验的过程,新故乡称它为小区见学。小区见学是一种价值的交流,人们在互动过程中,对生命有新的理解。人受到感动,他的生命在这里得到养份,是小区见学的意义与价值。它也是互相激励的过程,当这个氛围形成的时候,就是最好的口碑。
新故乡基金会在参与921地震小区重建时做了三个很重要的决策:
1、长期陪伴的态度与落实;
2、怎么去转化社会运动观念到小区,形成小区内部的社会运动,就是说要将一些价值变成是小区居民的实践,这样整个小区才会真正改变,不然还是流于街头的口号;
3、要有跨领域关系合作的能力和建立,透过跨领域的合作来形成新的发展的模式。
从桃米小区到桃米生态村,这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社会人文转化与建构的过程,通过实践,让小区与NPO(非营利组织)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可能;一个场域经过文化参与的力量,也让人看见小区社会公共治理的蓝海模式,共创一个多赢的社会。
素材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