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海泛舟】张本伟:红色圣地井冈山 中国革命的摇篮
文者其人
张本伟,出生在二龙山农场,热爱摄影,喜爱文学,黑龙江省摄影家协会会员。历任二龙山农场宣传部长、建设农场党委副书记等职,现为逊克农场党委书记,五大连池市摄影家协会荣誉主席。
红色圣地井冈山 中国革命的摇篮
——井冈山精神学习有感
张本伟
5月28日,在黑龙江农垦党校的精心组织下,来自黑龙江农垦和云南农垦的62位学员,满怀着重温党的革命历程的热切心情,虔诚地踏上了向往已久的革命圣地井冈山。在火车上颠簸了一整夜,一路上的想象,一路上的描述全都变得不再重要,让我惊诧的是这个“燎原星火”,这个“红色圣地”给我的第一印象都是满眼的绿色,千百种绿深浅交错,在云雾的配合下使这层峦叠嶂仿佛置身仙境。一面面鲜红的旗帜,一幅幅振奋人心的标语,红色之风扑面而来,井冈山精神感人至深。黄解明主任的开班动员令将这次井冈之旅的目的和意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寻根之旅、补钙之旅、加油之旅、修心之旅。
短短五天时间里,我们用心感悟着革命前辈们的思想、信念、斗志,学习生活丰富而又充实:上课认真聆听井冈山斗争及井冈山精神的专题学习;瞻仰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参观黄洋界哨口、茨坪毛泽东故居、大井朱毛故居、小井红军医院旧址、井冈山革命历史博物馆;循着革命烈士的足迹,重走了朱毛红军挑粮小道;与红军烈士后代座谈互动,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怀和感人事迹,回顾革命斗争历史,使学员们的心灵得到了洗礼,情感受到了震撼;领略了井冈山钟灵秀丽的山色风光,感受了这片土地所承载的历史和厚重。一路行程,一路感动,不知不觉地被带入到了那段令人难忘的岁月,仿佛亲眼目睹了那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感受到了我们党内存在的激烈思想交锋和斗争,体味了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探寻真理,勇于走正确革命道路的艰辛。看到了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先驱,坚定理想信念,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人民解放之路的奋斗历程。领略了毛泽东等红军将领高超的军事才能,他们指挥中国工农红军,依靠根据地人民的无私支援,硬是在人数少、武器差、部队弱的劣势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军事斗争的胜利。见识了红军和根据地人民克服敌人封锁所带来的缺衣少粮、缺医少药,物资极端匮乏等困难,以惊人的毅力战胜饥饿、寒冷、疾病、寂寞等常人难以想象、难以忍受的折磨和考验,炼就了一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本领。在红米饭里咀嚼历史,在南瓜汤里回味斗争,亲身体会、感悟着那段艰苦斗争生活中的达观,反复感受着那段烽火岁月里的革命豪情。而令我体会最深的还是那份由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精神瑰宝——井冈山精神:“从斗争中创造新局面”的创新气概;“艰苦奋战而永不溃散”的优良作风;“为主义而不怕牺牲”的奉献精神;“唤起工农千百万”的群众观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坚定信念。
吃过早饭,学员们兴奋地穿上蓝色的红军服装,戴上八角帽,打上绑腿带,并相互用手机拍照,记录下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开班仪式上,井冈山市委宣传部干部培训中心主任黄解明向学员们介绍了培训中心的相关情况,黑龙江农垦党校教育部副部长张宏伟代表主办方作了讲话,在感谢之余,也向学员们提出希望和要求。宣誓、敬礼、肃立、授旗,齐唱国歌……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拉开了此次体验式学习的序幕。
专题教学,听学者传教,了解井冈山岁月的斗争史;现场教学,聆听讲解员饱含深情的讲述,感受革命先烈的坚定信念;场景教学,观实景演出,再现“井冈山时期”的峥嵘岁月;体验教学,重走红军路,寻找无私无畏的红军足迹;亲情访谈,听“后代”追忆,感受革命先烈的伟大品格。将井冈山精神浓缩在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中,寓教于“景”,寓教于“行”,每位学员的心灵都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净化和洗礼。
从井冈山市委宣传部培训中心步行来到了井冈山革命烈士陵园。双手捧着花篮,敬献烈士碑前,一种静穆的情愫在空中慢慢渗透,一股崇敬之情在心间悠然而生。我轻轻地踩在这片红土地上,不让那份深重驻留,唯恐惊扰了地下安睡的英灵。因为他们已经疲惫不堪,因为他们已经伤痕累累;我轻轻地远眺这片群山,不让那声低咽回荡,唯恐唤醒了那片山峦压抑的悲哀。因为它已历经太多的沧桑变故,因为它已品味了太多的凄风苦雨;我轻轻地拭去了眼角的泪滴,不让它渗入那方圣土,唯恐炙伤了英灵的心。因为他们并不渴望我们的软弱与眼泪。因为他们更加希望我们的坚强与振奋。
在小井红军医院,我明白了什么是“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小井烈士墓四周松柏环绕,庄严肃穆,我仿佛听到号角声悠扬深远的响起,战士们正安详地伏在地上,睡着了,永远的睡着了。但好像又是醒着的,脸上还挂着微笑,憧憬着未来社会的美好生活,看见了今天的幸福时光。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英雄的业绩与壮丽山河交相辉映,构成了井冈山得天独厚的风光特色。朱老总称其为“天下第一山”。伴随着一路的赞叹和惊呼,沿登山公路盘旋而上,我们来到了慕名已久的黄洋界,寻访革命前辈战斗的遗迹。赞叹的是这气象万千,林海云海一处;惊呼的是这峭壁千仞,山路如此崎岖。难怪毛委员曾经发出“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需看”的感慨。如今站在昔日地势险要,防守森严的黄洋界哨口,再也看不见战旗飘动,听不见呐喊震天。但我旁边的炮台和身后横竖两块纪念碑,仿佛在默默地讲述着几十年前军民齐心协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击溃敌军两个团的历史佳话。黄洋界上最受欢迎的就是那门具有传奇色彩的迫击炮了。据介绍,当年,它用仅有的一枚炮弹击中了敌军指挥部,让敌人误以为遇到了红军主力而仓皇逃窜。于是,学员们争相和这门英雄的迫击炮合影留念。由于时间的关系,最后演变为一批批的合影,并且每次摆好镜头以后,都有人不断挤进去,这是不是有点红军战士当年争先恐后搏击敌人的劲头呢!
当我们全副武装,背上背包,装上给养,手握竹竿,重走朱毛挑粮小道这一刻,更加体会到了革命的艰辛和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虽然只有一小段山路,但还是让学员们大汗淋漓,湿透了衣衫。有的十步一歇,有的相互鼓励,有的甚至光着膀子赤膊上阵。3千米的路程,最快的用了1小时15分钟的时间,最后到达的用了两个半小时。爬到了山顶真的再也迈不动步了,就地躺下,不愿站起。
这3千米的山路,不仅仅是对学员们体力和耐力的考验,更引发了大家对如何走好今天道路的思索。穿行林间,当年毛委员、朱老总还有挑粮战士们的身影仿佛依然在这里跃动,那一个个奔赴前方的身影,是对新中国诞生坚定不移的盼望和实践,那坚实的脚印,好像还镶嵌在这条小路上,指引着我们前进的道路。重走挑粮小道,不由感慨意志坚定之重要,在物质条件极大改善和提高的今天,这些品质更显得弥足珍贵。向中国革命历史致敬,向历史上辉煌的汗水和鲜血致敬!
“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遗体送医院解剖,有用的留下,没用的火化,骨灰一部分埋在井冈山一棵树下当肥料,决不搞什么仪式,静悄悄的,三个月后再发讣告,只发消息,不写生平……”这是在访谈式教学中老红军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志的孙子讲述奶奶在生命临别时刻对家人的嘱托。她,为了革命,将刚出生的儿子送了人;她,身居高位,却让自己的亲生儿子干了一辈子护林员;她,在生命垂危的时刻,不忘将所有节省下来的工资收入全部捐给贫困地区的儿童。她,用对信仰一生的守候带给我们井冈山之行的学员们最深层的感动和最深刻的思考……
问我这次学习都有什么体会,我想说:“我们的党,是伟大的党,是前进的党,能成为千万共产党员中的一员,是我一生的骄傲。为了这个党,我愿意用生命去捍卫,坚决秉承党的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
短暂的五天时间,让我感受到了来自这片红色圣地的魅力,切身体验了这一段荡气回肠的革命斗争史,我的心一次又一次被猛然撞击、颤栗、折服,我的情也一次再一次被感染、共鸣、沸腾。因为,在我的心里,井冈山早已不仅仅是一座山,它更成为了一种符号,一种象征,一种震撼,一种吸引,更是一种信仰。
多少年,风雨洗尽了这片泥土上的斑斑血迹,但却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段难以忘怀的历史,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厚重感。恍惚中,我似乎听到金戈铁马的铿锵,看到了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了血雨腥风的残酷。也许只有亲历井冈山,才会使我们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革命”、“奉献”、“主义”、“无畏”这些词的真正含义;也许只有静心聆听井冈山的故事,才会给予我们跨越历史长河带来的更多思想震撼。
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支撑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那么多艰苦卓绝的岁月,仍然矢志不渝、坚守信念?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激励着当年这些革命先烈经历了惨烈悲壮的战争,仍然孜孜不倦地探寻中国革命的解放道路?这就是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井冈山革命烈士万岁,井冈山精神万岁,人民万岁。
本栏编辑 申江 czy55199314
公共邮箱 m15146925852@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