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文杂志》2021年第9期

人文杂志 人文杂志 2023-03-26


摘 要


乔贵平

党的百年征程中民主集中制之独特


优势与治理效能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百年历史积累的宝贵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对民主集中制的认识与实践经历了从初步探索、逐步拓展、进一步健全再到接力探索的发展脉络。作为中国共产党根本组织原则、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的民主集中制不但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领导制度和工作机制,还是国家机构和央地关系的组织原则。党的百年征程呈现出民主集中制的独特优势:集中凝聚力量的鲜明政治优势;规范权力运行的有效组织优势;优化国家治理的强大制度优势;协调各方的显著工作优势。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应把民主集中制的独特优势持续转化为治国执政的强大合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不断成熟定型。

徐 行

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国际因素与时代


特点论析

中国共产党的创建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和复杂的国内外因素。20世纪20年代初共产主义的萌芽在中华大地上破土而出,不仅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激烈政治斗争的客观需要,国际因素的重要影响亦不容忽视。俄国十月革命后马列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中共的酝酿和诞生奠定了思想基础,俄共(布)和共产国际在政治上、组织上的具体指导起到了有力的助推作用。正是基于特殊的国内外因素的影响,中国共产党自创建之日起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她是按照列宁的建党思想和原则创建的,没有受到第二国际的不良影响。她身上体现出中国革命传统和工人阶级的特殊优点,不但组织严密,纪律严明,革命性强,注重实际斗争,而且视野开阔,胸襟宽广,充满活力。正是这些品质,中国共产党在历经百年奋斗不断发展壮大。

黄开国

经学的开端

经学的开端一直异说纷纭,但都没有确立经学开端的标准问题。从经学是以五经为元典阐发常道的学说出发,五经是经学得以成立的根据,因此,五经的确立就是经学开端的标志。在中国文化史上周公是五经的初创者,孔子是五经的最终删定者,所以,经学开端于孔子的删定五经,而不是长期流行的始于汉武帝的独尊儒术。

王玉彬

论老子“自然”观念的两种诠


进路

老子之“道”的基本义是宇宙生成论意义上的创生实体,由此而生“道无为而万物自然”的宇宙和谐状态,以及圣王效法天道而施之于人事的政治同构。在这种诠释进路中,老子不仅未对“民之自然”与“物之自然”作出区分,甚至还将“民之自然”等同于“物之自然”,“自然”不过是一种“自然如此”的整体性“宇宙—政治”状态;而且,既然“百姓之自然”不过是“圣王之无为”的附带结果,圣王之“无为而无不为”才是老子的核心关注。与之不同,老子之后的思想史更倾向于在“道性自然”的理解模式中将“道”诠定为内在于万物的存在本体,这样,“道”便不再只是圣人可守、可行的政治原则,而是万物、百姓都应守之、行之的本然“德性”;由此,自主、自由便可带入对“百姓之自然”的解读中,“无为”亦堪称圣人的“自然本性”,体现出更圆融的解释力。上述两种诠解“自然”的进路之间有着相当的理论差距,也是学界对“自然”的理解充满异见的根源。

李秋红

《吕氏春秋》养生论的形式、结构


与特点

《吕氏春秋》“十二纪”中六篇论养生的篇章不是各自独立的,它们以首篇《本生》篇为纲,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具有内在逻辑统一性的理论。《吕》书养生论的特点是“全天”与“全德”并重:前者是在身物关系中思考如何获得个人生命的保全和完善;后者则是在身国关系中,寻求治身与治国的统一。《吕》书的养生论吸收了先秦“贵生 派”的主张和黄老道家的“精气”说,并在此基础上为尽力避免和解决当时养生论中形体与精神、养生与治国两方面的矛盾而努力。

刘民权 华亮文

我国灾害应急体制的完善与改进路


径研究 ——基于河南强降雨灾情的


思考

各国的灾害应急体制可从风险集中—分散管控维度和中央集权—地方 分权应急维度进行分析和比较。在集中—分散维度,相对于分散应急,集中应急有利于有效防控次生灾害,有利于整合利用应急物资和专业人员,有利于对“小概率、大影响” 风险保持高度警惕。在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维度,规模大、外部性强、时间紧的应急决 策,应当由中央政府主导。政府要科学决策,就需要依靠有关专业机构提供及时可靠的信息。此次河南强降雨引发的灾害,反映出人们对技术复杂性和紧耦合的认识不到位, 对于事前准备和事后应急的关系处理不到位。应当加强我国灾害应急体制中各类风险 集中管控的程度,重视专业机构和专业人士提供的科学信息,完善应急资源调度机制,谨 防次生灾害和疫情。最后指出,我国应在灾害应急体制的集中—分散维度进一步提高我 国灾害应急体制的集中程度,而在中央集权—地方分权维度应继续发挥我国应急体制的 优势,以更有效地防控各类“小概率、大影响”风险。


张 萃

风险投资的新企业创造与增值


效应研究

风险投资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国内外研究的一个新论题,也是我国政府借助风险投资推动创业和产业优化升级所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本文从行业层面切入, 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风险投资对行业新企业产生和行业附加值的影响。理论研究表明:不同于传统金融中介,风险投资不仅为所投企业提供资金,还提供增值服务,促进新企业产生和附加值的提升。而且这一影响不仅仅停留在所投企业层面,还会通过外部性对其他企业产生影响,因而需要一个较为宏观的行业视野来对该问题进行研究。基于手工整理中国风险投资机构名录信息,并对行业层面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我国风险投资对新企业(包括小微企业)诞生的影响不显著,但对行业附加值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发现,国有风险投资和大中型风险投资机构的行业增值效应更为突 出。上述结果与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特有的属性密切相关。

杨 荻 温 军 张 森

债务期限结构与高质量审计


——于公司治理视角的研究

债务期限结构与高质量审计在公司治理功能方面存在着紧密的逻辑关系。本文以 2009-2018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公司治理视角,研究了债务期限结构对高质量审计的作用机理和影响效果,以及产权性质、股权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等异质性特征对这一影响效果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代理成本和盈余管理在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关系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短期债务与高质量审计的正相关关系在国有企业、低股权集中度企业和大规模企业中更为显著。并指出,应通过创新综合监管模式、健全债务履行机制、创新公司治理框架、改善债务结构等方式将风险控制在一定阈值内,以提高公司的治理效率。

刘 阳

索绪尔语言论能否解释艺术的言外


之意? ——一个通向当代事件文论


的考察

索绪尔基于差别原则的语言论,有助于澄清艺术的一般创造过程,但无助于解释艺术的言外之意。这既是由于纵聚合轴代表的联想关系不能被简单等同于言 外之意,也由于符号之间的相互吸引作为语言内部的运动,顺服于结构的安稳性。受其 影响的形式主义文论与结构主义叙事学,都从言内推导和从快感逻辑上解释言外之意, 忽视了后者作为痛感刺激的要义,而产生出虽打破自明性、却回避了崇高的社会学后果。这一表意限度,由此正在相关联的两个方向上遭遇当代事件思想的冲击和反思,即还原索绪尔语言论的生命形式,以及用异质性激活索绪尔语言论所陷入的另一种同质因果实体,从事件这一新角度解释艺术言外之意,走向事件文论。

刘生良 赵俭杰

《诗经·摽有梅》“摽”字的正读

 

和全诗的正解

古今学者对《诗经·摽有梅》“摽”字的注解都不得其正,直接影响到对全篇诗意及诗艺的解读和阐发。“摽”的正确注解应当是:摽,通标,或为标之形近而讹。标读作 biāo,本义是指树梢。摽有梅,是说树梢上有梅子。树梢之梅这一意象隐喻象征最美丽的姑娘以及其因高梢难采引发的美人迟暮之虞。《摽有梅》的主题正是表现绝佳美女对爱的渴求、对迟剩的恐惧和对及时出嫁的期盼,在诗歌艺术上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层层推进的“隐喻 +直抒”。

成明明

从层位理论谈宋代馆阁与文学的关系

宋代馆阁庋藏编校制度,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生态土壤,其选拔培育制度则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力向导。文字职掌与评比激励,促进应制文学的大量生产;官方文化普及与文人理想践行的合力,玉成文学总集的编撰。馆阁文化场域的特殊性,文人渊薮的丰富性,致使文学创作在政治身份、文学身份、私人身份的不同比重呈现中绽放出多元活力。文学策应馆阁政治文化的影响,可谓积极与消极并存,表现在讽颂抒情的功能实现与弃“刺”尚“美”的功能转变。

晁福林

异好簋、簋补释 ———兼论西周时


期的家族教育

近年面世的异好簋和爯簋展示了西周时期家族教育情况。异好簋记载了宗族长对于子弟的教诲言辞,强调逢赐方作器的礼制原则,从而教育宗族子弟要守规矩。爯簋则强调宗族子弟须以先祖的懿德善言为行为指南,要以先祖为榜样而自励。从这两件彝铭可以看到西周时期尊祖敬宗的核心在于发挥先祖的榜样作用,让宗族子弟守礼制,懂规矩。

王进锋

西周世官制度新论

世官制度是西周时期的一项重要制度,与当时的社会流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研究西周社会流动就不能不探讨当时的世官制度。过去研究世官制度的学者往往关注它“亲亲”的侧面,近来虽有学者注意到它的“选贤”功能,但是相关论述却没有充分展开,因而没有引起足够的注意。本文从如何实现“选贤”功能的角度,对西周时期的世官制度进行了新的探讨。从中可以看出西周世官制度实际上是在贵族阶层和即将成为贵族阶层的人员里选贤,它并不是社会流动的障碍,反而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当时的社会流动。

贺 璇

农村低保户形象的社会认知及其政策


效应

政策目标群体是理解国家政策的窗口,农民对政策目标群体的认知与政策认知有着紧密联系。基于Z村的田野调查发现,农民对部分农村低保户的形象形成了负向社会认知,并传导为对政策“不合理不公平”的刻板效应。这个传导过程包括低保户形象认知的锚定、向政策认知的转化和不满心理的固化等三个连续机制,折射出农民独特的政策认知方式和逻辑。由政策目标群体认知传导到政策认知的过程及其特征是低保户道德属性的文化逻辑、乡村社会低组织化的社会逻辑、基层治理悬浮化的治理逻辑和政策利益攀比的经济逻辑等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这种认知过程有极强的政策效应,反映出农民对低保户和国家政策的反向排斥,应从政策宣传立体化、政策纠偏动态化、以德治推行人心治理和构建乡村社会自裁量机制等层面阻断传导过程。

杜 姣

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的动员性及其


治理实践

村庄治理体制建设是乡村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梳理相关文献发现,国家政权建设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治理研究对现实层面的村庄治理体制改革产生了深刻影响,表现为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建设。村庄治理总体朝行政化方向发展。基于对这一理论视角的反思,文章拟从村庄治理性质角度揭示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较之于行政化村庄治理体制在村庄社会中的治理优势。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是由村民自治制度、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度以及半正式化村干部管理制度共同组成的制度群。村庄社会压力是促成该治理体制运转的主要驱动机制,治理责任的村庄化机制、“政务”向“村务”的转化机制以及社会动员机制构成该体制的治理机制。研究认为,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本质是一种动员性治理体制,高度契合村庄治理的动员特征。我们需要充分发挥自治型村庄治理体制的治理优势,审慎推进村级治理行政化改革。


人文杂志

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77号

联系方式 |  029-8525598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