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杂志》2022年第7期
学术性·思想性·原创性
+
摘 要
杜树海 白爱萍
“华南研究”对施坚雅区域理论的继承与超越
施坚雅提出的“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对中国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在一个时期内成为中国学者大量借鉴的理论范式。近四十年来,“华南研究”学者以及认同相关理念的学者基于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在继承施坚雅学术理路的基础上,对其理论进行反思与推进。这些学者将文化活动置于区域体系构造中考察,关注“界邻”地区和跨区域的流动性,以及民间仪式联盟与跨区域联系,进行区域间的纵横比较与多重叠合区域关系的剖析等研究,提出了超越施坚雅的区域研究理论。王应宪
史海津梁:历史辞典与中国近代史学
在近代以来西学东渐浪潮中,历史辞典汲取域外辞书资源而发生,顺应新史学思潮而发展,成为历史著述的新形式。时人围绕历史辞典的编纂多有创议,也作出了初步探索,有《中华历史地理大辞典》《中国历史小辞典》《历史小辞典》三部专科辞典面世。历史辞典汇集了特定时代的历史知识和思想观念,在史学成果的再生产中订正旧学、增益新知,拓展了向社会大众传播历史常识的广度,对于形塑国人的历史知识系统和世界历史图景也有助益。李慧明 王 敏
生态向度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价值及其路径选择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中国发展道路的自然延展,更是中国为应对日益严峻的全球性生态(气候)危机而作出的积极回应和庄严承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涉及政治、安全、经济、文化和生态等多个向度的系统工程。随着传统发展范式危机和气候变化危机影响的日益加剧,生态向度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系统工程中的基础性地位将越来越突出,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其他向度越来越具有限制性、支撑性和保障性作用。中国需要更加长远的战略考量和更加坚定的大国担当,可以按照“1—2—3”路线图从生态向度持续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立足国内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根本基础,通过加强与美欧的气候和绿色合作以及建设绿色“一带一路”两条国际合作路径,通过全面落实《巴黎协定》、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以及积极参与全球性生态环境(气候)治理三条全球路径,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奠定更加坚实的生态基础。杨佩卿
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阈的全球治理体系价值旨归与变革路径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科学构想,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建设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全球治理体系发展史表明,全球治理随历史发展进步而嬗变演进,现阶段因新问题亟待解决、旧体制难以继续维持,以及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等因素,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势在必行。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视角出发,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价值旨归,应该是弘扬全人类“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共同价值,以及坚持五方面基本原则:恪守服务民族复兴和促进人类进步、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高举合作共赢旗帜、贯彻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守正创新与创新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路径选择,主要包括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旗帜,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林光华
非境界、非境域的《老子》诠释可能——从牟宗三到列维纳斯
牟宗三从主观心境切入,将道家解释为“境界形态形上学”,质疑了把道作为实体、实物或理念的一般解说,在诠释方法上借鉴庄子、王弼、郭象、朱熹,又参康德、海德格尔,打开了在中西方哲学互照下的一条新的道家诠释进路。牟宗三强调这一“境界”是超越主客对立的“大客观”境界,是主客两条表述进路的“汇合”,接近郭象的“玄冥”之境。从诠释方法上看,他以庄子、郭象之思弥补老子而成就了“境界形态形上学”的架构,但他对道的“主客未分”的根本特点诠释得还不够充分。本文在列维纳斯“反境域”思路的启发下,认为《老子》可以被看作为一个陌生化的“艺术作品”,道是人的“意向”尚未抵达客体,人的“感觉”尚未被还原成某种质、尚未变成某个观念的主客未分的存在状态。这样的“道”拒绝被概念化、对象化,从而避免语言带来的二元分裂。
何益鑫
论孔子的人性观及其展开形态
孔子的人性观颇难被确切了解。《论语》提到“性”只有两次。且子贡曰“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应是孔子死后子贡面对七十子后学盛行“性与天道”之论而为夫子真面目所下的正名之语。唯有“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代表了孔子关于人性的主要想法。孔子没有把人性作为一个专门的主题来探讨。他的核心关切,是依据个人的好恶区别学者的资质,并在承认差异性的基础之上,强调后天为学的重要性,引导出适用于具体个人的成德道路。结合孔子的其他言论,我们可以大体刻画出孔子人性思想的观念结构:人性是有个体差异的(差别一般不大,也不排除极端情况);性中有善的成分,也有不善的成分,主要通过好恶表达出来;人生的现实,取决于后天的养成,一个重要方式是顺着性之好恶而来的引导和塑成。要之,孔子持有的应是一种形式的“性有善有恶论”。七十子后学的“性有善有恶”及“养性”说,就是孔子人性观的明确化和展开形态。吕箐雯
《庄子》“小大之辨”之主旨是“大其心”
本文在“小大之辨”外在物性与内在心境这两层分殊的基础上,以小大间静态横向与动态纵向的双重关系模式,给予“小大之辨”以新的诠释框架:“心之可大,性小而心大”,万物在“性—境—心”方面具有正相关、非因果关系,万物之心不必然受性之束缚;“心之可齐,大心而齐物”,万物之心皆有由小至大之可能与必要。由此提出,《庄子》“小大之辨”之哲学意旨并非辨小大之物,更非万物在物性与价值上的小大之别,而是大其心,即行为主体之心胸由小而大地发展。并且,文章指出具体的大其心路径:一方面,由大能、大知而大其境,以此为大其心提供正向条件;另一方面,通过“无己、无功、无名”之负的工夫涵养内心,虚心而大心,从而至逍遥之境。韩 伟
历史真理与理性差序:《格萨尔》学术史写作问题
《格萨尔》学术史的写作应该强调“历史叙事”的真实性,应该秉持中国传统史家的“实录”精神,应该从各种史料和证据中进行客观还原,应该在《格萨尔》各学科中寻找史料和证据的“可验证性”。由于人类理性差序,不同历史阶段的格萨尔学研究都会受到具体历史条件和时代语境的限制,每位格萨尔研究者个人所获得的“历史真理”都具有相对性,是带有一定主观认识色彩的相对真理。《格萨尔》学术史的写作就是扬弃“历史真理”的相对性和人类理性差序的具体性,从而构建起真正的“真实的”“客观的”史实、史观和史论。何建委
钱锺书的中国传统文论之现代转换路径
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是中国学术界关注的重点话题。钱锺书的中国传统文论的现代转换,通过“中西打通”“以我为主”融汇中西理论资源,在“寻求中西共同诗心”的过程中,强调平等对话,推进了中国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走向“契合而非相授受”,建构了中西“文论共同体”。这既是对过去的阶段性反思,又是面向未来具有前瞻性的探索。因此,考察钱锺书对传统文论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对于中国传统文论现代转换的深化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李 翀 冯冠霖
我国面临的国际结算系统风险及其防范方法
目前的国际结算系统主要包括SWIFT系统和主要国际货币的清算系统,而主要国际货币的清算系统又主要是美元清算系统。近年来,若干国家的银行相继被排除出SWIFT系统或美元清算系统,从而产生了国际结算系统风险。在非极端的情况下,我国银行被排除出国际结算系统的可能性不大。但是,为了防范国际结算系统风险,我国需要建立类似于SWIFT系统的报文传输系统以及完善人民币支付系统。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民币国际化的道路还很长,我国可以考虑在必要时构建以黄金作为保证的“国际人民币”,以增强我国自己的国际结算系统的作用。彭召昌
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视角下西方文明特质的再认识
流传甚广的人类社会形态发展的“五阶段论”,即便在理解西方文明的历史发展脉络方面,也有过于简单化和线性化的缺陷。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广义政治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对西方文明跨入阶级社会以来的历史发展脉络进行了重新分析和梳理,提出了西方文明早期曾经历过亚细亚社会发展阶段,之后才与东方文明发生分流,并先后掀起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两波文明发展高峰的新思路。这一新思路,不仅可以丰富我们对于西方文明发展轨迹复杂性的认识,还能够揭示出西方文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特质。该特质依托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具体条件,呈现出或显或隐的周期性轨迹。这对于我们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被社会主义必然取代的历史规律进行把握,具有一定的启发性。严若森 陈 娟
高管政治关联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基于政府—企业—社会互动视角
本文基于政府—企业—社会互动视角,以2010—2019年中国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研究了高管政治关联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并建立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究了政府资源倾斜、社会媒体关注在这一影响中的中介和调节效应。研究发现:高管政治关联会促进企业绿色创新,表明其在企业绿色创新实践中主要发挥“资源效应”的作用;高管政治关联主要通过两条相互交织的路径对企业绿色创新产生影响:一是获取政府补贴,缓解企业研发资金压力,二是形成社会监督,倒逼企业承担环境责任;政府资源倾斜、社会媒体关注会相互调节对方在高管政治关联与企业绿色创新之间的中介效应,即政府资源倾斜越强,社会媒体关注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越强,反之亦然。本文为政府、企业和社会协同互动,最大限度地发挥高管政治关联对企业绿色创新的良性激励作用提供了经验证据和管理启示。徐道稳
社会工作与慈善事业的融合发展
融合发展是社会工作和公益慈善的发展方向。文章试图运用“慈善事业共同体”和“慈善事业链”的概念阐释融合发展的理论基础,并以社会创新为切入口论述融合发展的创新形式和支持体系。从历史上看,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具有共同的发展渊源,共享扶贫济困、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从理论上看,在慈善事业从小慈善转型为大慈善后,社会工作成为慈善事业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实务上看,社会工作服务是慈善服务的主要形式,是慈善事业链的重要环节。总之,社会工作和慈善事业融合发展具有历史合理性、理论证成性和现实可能性;以社会创新作为融合发展的切入口有利于形成慈善事业新的服务模式和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实现社会使命和社会价值。王学旺 边燕杰
法治的社会力量:民众法律知识积累的社会资本机制
运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2010年数据和社会资本理论,考察民众积累法律知识的过程机制与差异性。实证分析发现:(1)民众的法律知识受其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党员身份、体制内就业、非农户籍等社会经济地位指标的正向影响;(2)社交时间投入、亲属聚会、朋友聚会是社会资本的重要来源,不但提供了法律知识的交流环境,而且激励人们阅读和讨论时事,不断更新和充实法律知识;(3)社会资本缩小了社会阶层地位所产生的法律知识水平差异,协同正式制度推进各个社会群体成员学法懂法。这些实证发现预示着,在推进法治社会建设进程中,社会资本是民众积累法律知识、实现普法效果的重要社会机制。人文杂志
地址 |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含光南路177号
联系方式 | 029-85255981
邮箱|rwzz177@188.com
网址|www.rwzz177.com